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贺次君、施和金先生点校本《读史方舆纪要》卷62载:"(靖远卫)东北至宁夏中卫二百五十里。"(中华书局,2005年,第2963页)靖远卫即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县城,中卫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该书所载两地距离仅"二百五十里",颇为可疑。乾隆《续修中卫县志》卷1载"(中卫)西南至柴薪梁靖远县界二百里"。柴薪梁,今名"柴辛梁",位于靖远县北部东升乡的柴辛村附近,地处靖远县与中卫市交界地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规定",《佳木斯市志》二轮志书已于2014年通过省级终审,共约340万字,并于2015年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根据《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第十七条"鼓励编纂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企业志以及乡镇(街道)志、村志等特色志书、年鉴或者其他地情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第十一站——能站:能站在今通河县浓河镇浓河屯,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浓浓河河口。浓镇因浓浓河得名。《经世大典》记作"然站";《析津志》记作"捻站"。"捻"大概意思是天鹅起落的地方。《析津·辑佚·天下站名》载:"不牙迷,一百(里),捻站"。清祁寯藻《三姓山川记》载"浓浓河自大青山发源,东南曲流二百余里入松花江,自河口至三姓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4.
<正>7月2日,《佳木斯市志》(1990~2005)首发式在佳木斯市行政中心举行,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隋岩、副主任袁建勋,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君,佳木斯市志办主任单明菊及市志办相关人员,佳木斯市县(市)、区及市直单位志办负责人等共12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由单明菊同志主持。佳木斯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始于2006年,经过市志办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数易其稿,历经10年,在全省13个市(地)中第2个出版发行。《佳木斯市志》分上、中、下3册,设28编139章714节,340万字,1300多幅图片,内容涉及1990年到2005年佳木斯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5.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4):55-56,58
<正>第三站——上京城:上京城位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乡白城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过去称之为白城,以金尚白而得名。《辽东志》记作"海胡站尚京城",《全辽志》记作"海胡站上京城",两志所述意思相同。据《金史》记载,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上以上京会宁旧内过窄,役五路工匠,  相似文献   

6.
<正> 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移录《长安志》,记启夏门外西南二里有圆丘、先农、藉田三坛。徐松没有注意到《长安志》中另一处有关记载:“南郊坛、百神坛、灵星坛,以上并在(万年)县南一十五里启夏门外。风师坛、青帝坛、先农坛,以上并在(万年)县东北一十五里沪水东。”  相似文献   

7.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8.
蜚声中外的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唐地志》注:"在西宁丹噶尔西南面三十里,今日雅拉山,又称日月山."《辞海·历史地理》赤岭条:"赤岭,即日月山,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地名大辞典》中称"日月山在甘肃西宁县治西川口外".《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中称"日月山在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五里即新设哈拉库托营,西宁县与青海以北山分界".《松潘县志》有"赤岭,在陕西西宁卫"的记载.《丹噶尔厅志·地理·山脉》中记载最为详尽准确:"日月山,在县城南八十里,东距哈拉库图城十五里.登山峥可望青海,过此山则为青海界."  相似文献   

9.
<正> “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设过两次。《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北魏也曾设绵诸县,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互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括地志》:“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里”;(2)《读史方舆纪要》:绵诸城在西和县“东北五十里”;(3)民国《甘肃省通志稿》:“汉绵诸道在县(天水县)东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谭其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桥(万安桥)的建筑年代,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均以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造,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六》载《万安渡石桥记》亦作"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似无出入。近见上海师院历史系所藏《万安渡石桥记》刻石拓本,则为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史志》2013,(22):F0003-F0003
<正>2013年10月18日,《佳木斯市志》终审会议在佳木斯市召开。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市(地)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主任隋岩,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省志书终审专家、《佳木斯市志》终审领导小组组长姜绍华,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省志书终审专家宋洪军,哈尔滨市档案局副局长、省志书终审专家赵景新,绥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省志书终审专家王占元,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处长、省志书终审专家刘树波,省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拜读《高安市志(1986~2006)》,感到该志值得学习的优点很多。一是处理前后志的衔接关系妥当。如何处理前后志的衔接关系,是每部续志都会碰到的问题。《高安市志(1986~2006)》的处理方法是三个字:补、改、录。所谓"补"就是补前志之缺。卷三十二《前志补遗》属于"大补",将前志缺载的进士名录和著述辑目分成两章予以补充,篇幅在六七万字。卷三十《人物》的人物传中补了几个应该前志记载的人物幸南客、李建华、熊  相似文献   

13.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14.
张钊 《大众考古》2021,(2):38-48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桑植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置充县,东汉因之。”《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充县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证,汉代充县县治位于今桑植县境内。这些记载表明桑植县的建制可以上溯至西汉建立伊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5.
正1974年,韩国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出版了朝鲜方志《北路纪略》。全书四卷:卷1为"山川总要"和"关防",卷2为"圣迹"和"州郡志",卷3为"故实",卷4为"附录"。但该书既无序跋、著者姓氏,也没有目录、刊行版本等信息,似为一本未定稿。卷首刊载韩国学者李离和的解题,指出该书是朝鲜王朝后期编纂专门记述朝鲜东北部咸镜道(1)的历史地理状况的方志,内容广泛,  相似文献   

16.
"羑里"正诂     
臧守虎 《文献》1999,(4):244-246
"羑里"相传为商纣王拘囚周文王之所,《史记·殷本纪》云:"纣囚西伯羑里",《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史记正义》曰"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里,纣囚西伯城也."《辞源》沿用其说,释作"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商纣王囚周文王于此."皆以"羑里"为地名、城名,未得其的诂.  相似文献   

17.
34编、220章、911节,共250万字的《佳木斯市志》,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考证,略古详今的剪辑和朴实流畅的笔法,浓缩记载了佳木斯的历史沿革和沧桑演变,填补了佳木斯历史上无志的空白。《佳木斯市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佳木斯市情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志书。  相似文献   

18.
正巡司河,系武汉市城南的一条古老河流。巡司河源远流长,据《水经注》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江渚。"说明巡司河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巡司河古称"里河",据《江夏县志·山川》载:"里河,在望山门外,今呼巡司河,西通长江。"谓之"巡司河",是因为明代在其北岸置"鲇鱼口巡检司"而  相似文献   

19.
<正>《杭州市志(1986—2005)》是副省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一部续志。第二轮志书虽有很多共性,但个性特点也很多见。那么,《杭州市志(1986—2005)》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该志执行主编李忠民在导读中是这样说的:"把握地情特点,突出时代特征,浓墨人文特色,记好发展变化。"这4句话集中为一点,就是"以特为主",以"不缺要项、归类调整、增新扩容、强化综合、丰富体裁",凸显思想,凸现志魂,凸露灵气。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编纂村志是保留各村文献,保存记忆,再现其发展脉络的有效方法,其价值在于彰善引风气。随着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一个个村落的快速消失,编纂村志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部署启动中国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编修村志既是村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打造精品名村志既需要社会各力量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也需要具体落实者科学编纂、借鉴他山之石。作为"开编纂村志之先河"和《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康熙《杏花村志》(以下简称《杏花村志》)既为后世子孙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对今天编纂名村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