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山 《史学月刊》2004,5(2):57-63
厘金在晚清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多次征收而导致的税率过高使多方极为不满,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预备“裁厘加税”,清政府决定对厘金进行改革,实施“裁厘统捐”。随着立宪运动的展开,商民势力较大的江浙等省发起“裁厘认捐”,以抵制清廷的“裁厘统捐”。由于厘金问题事涉中央、地方、商民等多方利益与矛盾,加之清廷措置失当,短时期内难以顺利调适,博弈的结果是官方的“裁厘统捐”和商民的“裁厘认捐”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旅游》2004,(11):74-77
那时的古寺在玄奘的笔下是这样记述的:“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文中的“伽蓝”即寺院,所不同的是河的两岸各有一座寺院,寺院的名称都叫“昭怙厘”,因寺院分立于库车河东西两岸,今人称东.西昭怙厘寺以示区别,至于玄奘看到的两处昭怙厘寺哪一座是最初的却犁寺院,已经很难稽考了。但西昭怙厘寺建筑面积较大,且距龟兹故城里程与史书记载大致相符,西昭怙厘寺可能就是早期的却犁寺院所处位置。东昭怙厘寺应是在其后增建的。  相似文献   

3.
<正>从1997年涉足钱币收藏,至今已有17年了,虽然大多属于普通钱币,但从中却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收获了无穷的乐趣。永历背大五厘钱2000年8月13日,在地摊上见到一枚钱谱上没见过的永历通宝背五厘钱,只要五元钱,没还价就买了下来。相比较而言,永历五厘要比永历小一分少得多,至今五厘的我也只有8枚,而小一分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与晚清厘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嵩焘首倡开办湖南通省厘捐,并推广湖南经验,先后在山东、江浙、广东等地整顿厘务,以裕军饷。1864年,他强烈反对停厘撤卡,平息了沸沸扬扬的罢厘之议。使英期间,他坚决主张停废各省厘捐,仿行西方税法。可见,郭嵩焘在晚清厘金兴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张之洞督粤时,在广东省钱局铸造的“光绪元宝”银元样钱,一直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些呈送清帝审阅的样钱(中插图一、二)共有10组,分装于题有“广东拟铸银元式样”签的两个黄色锦匣内。每组银元5枚,分量依次为:库平7钱3分(中插图三);库平3钱6分5厘(中插图四);库平1钱4分6厘(中插图五);库平7分3厘(中插图六);库平3分6厘5毫  相似文献   

6.
大连发现广东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铜样币曹积效1987年寿,笔者在大连西岗旧物市场购得一枚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龙洋黄铜币。该币直径1.85,厚0.11厘米,重2.16克。此币轮廓清晰,铸造精美。光绪十三年(1887年)粤督洋务派张之洞为解决中国币制危机,从国外购进铸币机,拟从广东试铸库平七钱三分系列银元,未获清廷允准。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将七钱三分系列银元改版为七钱二分系列银元(依次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并经清廷饬令将原七钱三分版正面珠圈外洋文改在背面蟠龙四周,银元铸地名称、重量改在正面上下珠圈之外,并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初二日开机试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龙洋系列,本应为银质,这枚铜质七分二厘光绪龙洋似应是此时试制的样币。大连发现广东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铜样币@曹积效  相似文献   

7.
厘金制度始于晚清,沿袭至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于1927、1928和1931年分别进行三次裁厘.前两次均以失败而收场,后一次终获成功.1931年,国民政府为了确保裁厘取得预期效果,责令监察院调查各地在裁厘后是否有阳奉阴违或巧立名目、擅自征收各项类似厘金之税捐等情弊.本组史料以浙江、安徽两省为例,结合总体调查概况,详细辑录了1931年4月至12月监察院派员实地调查情形.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江苏商民先后发起过颇有声势的“裁厘认捐”与“裁厘加税”斗争,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本文试对此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9.
厘钞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史·食货志>载: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添造厘钞.其例有三:日二文、三文、五文.……十五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①<元史>中关于"厘钞"的记载,只有这寥寥几笔,对于其印发与罢印的原因,更是语焉不详,笔者对此分析,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惊醒女子魂,鉴彼媸与妍──论启蒙女学者单士厘戴东阳在近代中国观察、研究西方历史的行列中,1900年以前还很少有妇女的参与,而能够用著述表明自己的观感和见解的更是罕见,这罕见的一人便是单士厘。她"一生著述,凡十一种"①,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和...  相似文献   

11.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一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12.
李晖 《民俗研究》2001,(3):140-151
<全唐诗>里,收有不少有关婚姻风俗的篇章,其中有元和进士、皇太子僚属陆畅以<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为题的两首.诗云: 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 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社会背景 ,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和局限性。所以 ,把产生于特殊社会背景之下的理论运用于其他社会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研究“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和“后殖民主义”等概念运用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功能 ,强调运用理论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4.
“西安省”考——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清朝官方原始档案揭示了在乾隆、嘉庆年间存在一个"西安省",并研究了它的名称来源及空间范围,认为在当时的官方档案中,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存在一个"大陕西"和"小陕西",前者包括了"小陕西"和甘肃两个部分,而后者即为"西安省"。本文同时揭示了清朝省会存在着不同的称谓。  相似文献   

15.
金卫星 《安徽史学》2006,5(5):81-86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所以迅速成为远东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在事变之前日本和中国的政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西安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蛋茶"     
唐碧 《民俗研究》2000,(3):173-174
以茶待客是中国普遍的风俗。在江苏南部农村中,待客的“茶”却不是用茶叶,而是鸡蛋、红枣等;主要是鸡蛋,称作“蛋茶”。主人烧茶、来客吃茶部有一定的俗规,以下介绍丹阳县农村的风俗。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的"夜不收"与"捉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夜不收"是明代辽东边防守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的特有称谓,而"捉生"则是后金(清)崛起后为获取军事情报而采取的一种捕捉哨探的行为."捉生"的有效实施,体现了军事侦察活动在从明到清转折时期的决定性胜利中做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9日,日本有关当局通过了“日本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本就“日本会议”与去年编写《新历史教科书》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关系,80年代“国民会议”(“日本会议”的前身)教科书事件的原委,《最新日本史》出台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关联,以及《最新日本史》与《新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就《最新日本史》中歪曲和篡改历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批判。指出日本教科书问题远远没有完结,国内外学术界应该密切注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20.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