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以后,在“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方针的指导下,贵州省农业生产互助组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相比第一次大发展,第二次大发展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行发展,进行内部优化组合,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实质上是常年互助组的大发展。互助组第二次大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初级社的发展及其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扎牢基础、厚积薄发的思路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1950年10月,苏南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缺少农具、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于是从1953年开始,农户以邻居、亲戚组成临时性的伴工互助组,继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1955年下半年,传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政府引导、鼓励农民组织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开展劳动互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建立各类合作社,局部调整了农村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使根据地经济在战争期间得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战前有所提高,社会财富开始向以贫农为主体的农民阶级流动,与国统区农村进一步两极分化,民众生活日趋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促使根据地存在的懒汉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提高了妇女地位。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推动着淮北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4.
一、组织生产互助组1951年10月,乌当区胜利地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在生产力得到解放的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他们购买耕牛,添置农具,修圈积肥,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国家提供工业原料,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但他们仍然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进行生产,发展生产困难很多。特别是在土改中获得土地的贫雇农,家底薄,生活尚不能自给,发展生产困难更大。所以,有的农民依然处在讨饭,甚至出卖土地的境地;而另一部份农民,土改后打倒了地主,再不受人剥削,家底丰厚,有技术、生产好,生活有节余,总想发家致富,开始买田置地。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正>抗美援朝时,我国农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捐献"中国农民号"、"爱国丰产号"飞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发起者,便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李顺达互助组。  相似文献   

6.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任何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贵州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农民的意愿,在此前互助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一促进朝鲜族人口流动的诸因素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各民族人口流动中,朝鲜族人口流动属于最为频繁之列。而促进朝鲜族人口急剧流动的诸因素中,既有全国共同性的因素,也有与朝鲜族相关的特有因素。l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契机朝鲜族曾是农业民族,而且擅长水稻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朝鲜族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起来,走在“互助组一合作社一人民公社”这一集体化道路的前面。在集体化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生产、集体劳动、收人平均分配的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都很低下。然而,朝鲜族得力于水稻…  相似文献   

8.
正苏南地区从1953年起先后组织了互助组,195年下半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0月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春,苏南地区全面开始了第二次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同年8月,建立了25年的人民公社也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当时,曾有农民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传统社会中的劳动互助变工成为土地改革后解决农村生产困难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开展变工互助,国家向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并采取了为互助组优先提供国家贷款、新式农具、优良品种、农用药械等生产扶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传统农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新型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农村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早在1943年,就在他所在的西沟村组织起全县,也是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从1952年在西沟村办起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到  相似文献   

11.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安阳县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6年多时间,经过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山西老区农村合作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何种制度安排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山西老区的农村合作制度变迁是这一历史变迁进程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山西老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级社适应了当时的农民心理和生产力条件,但在向高级社过渡的时候,由于存在把合作社和集体化等同起来的思想,在方式方法上违背了自愿、民主等原则,出现了严重的"四过"问题,结果虽然高级社顺利建成,但并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制度性促进。  相似文献   

13.
一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汉市郊区农村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运动,到1955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此时,市郊农民社员和全国广大农村社员一样,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 1956年1月,党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了高潮。于是一夜之间,武汉市郊1200个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882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这个转变如此快速,理应冷静地认真分析,是否实事求是,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有利于巩固成绩和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鉴于当时从中…  相似文献   

14.
苏庆 《沧桑》2010,(4):140-141
农民借贷是农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的衰落使得农民借贷尤为突出。农民借贷一方面反映农民的贫穷,借贷为农民获得生活、生产的资金,另一方面对农民借贷状况分析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本文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农村的借贷原因、来源、用途进行分析,以期对这时期的安徽农村借贷状况能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有一个惟一被标名的行政村———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西沟村,位于太行山南部腰脊,境内崇山峻岭,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一个不具备人类生存、生活条件的穷地方。从1943年李顺达创办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始,西沟人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典范”、“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从而改变了西沟贫穷落后的面貌,铸就了不朽的“金星”精神。60多年来,西沟一直被全国人民所注目。地以人名,人…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制定政策,发放农业贷款。边区农贷的特征是:1.贫困的勤于农业生产的农民是边区农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农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2. 政府发放农贷与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3. 采取了以实物放贷和实物收贷的方法。边区发放农贷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边区农村的阶级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农贷把边区金融事业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了金融、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的经济行为模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农民行为特点关系着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农民的真实经济行为,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快、更好的成效.本文立足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探讨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种经济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旨在为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黄立人近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始终是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国统区的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对...  相似文献   

20.
志选 《福建史志》2010,(5):17-19
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党中央决定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的决定,1952年夏收后全省共试办18个初级社,其中6个由群众自发组织,12个是省、地两级党委直接领导下有计划试办。这些初级社在1952年下半年的生产中发挥显著的优越性。1952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总结常年互助组和试办初级合作社的经验.决定把初级社的试办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