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金文"■铝"、"赤■"、"黄■"、"玄镠"等词的词义和词性,初步厘清了"■"与"铝"、"镠"等字(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明"■"是一个物质名词,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金属铜及其合金的统称,它可以与具象的个体名词"铝"(金属锭)构成双音节个体名词"■铝"(铜锭)。由"■"构成的铜料名称有"■铝"(铜锭)、"黄■"(黄色的铜或铜合金,通常指青铜)、"赤■"(红铜)、"镤■"(铜料)、"鋿■"(黄赤色的铜或铜合金?)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4.
说“?功”     
通过对文字、文义及文例的分析可知,西周金文中的"?功"义同"武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犹如文献的"军功""战功"等;与金文及文献常见的指"武事、戎事、兵事"的"武功""戎功""戎工""戎公"等含义有别,与作"大功"讲的"戎功"义亦不同。禽簋铭文中的"?"字应释作"?",训"占",所谓"禽有?祝",即伯禽负责占卜、祝祷有功,因而受到成王的赏赐。  相似文献   

5.
“驹车”考     
金文中多次出现"驹车"二字,早期学者对其隶定而无释,后世学者则各持己见。本文从偏正关系和并列关系两种角度对"驹车"进行探究,论证其为贵重的赏赐物品,或与执驹礼存在一定的联系,并结合金文中同为赏赐物的"金车""甸车"两种车型,与"驹车"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以增加对"驹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言及"水"者三处,言及"泽"者四处。通过对比"水""泽"之蒙古语名称,确认""字之本义即"聚小成大"。  相似文献   

7.
"县(縣)"的本义是把人头悬挂在树上,引申为一切物体的悬挂。春秋时期晋楚齐等诸侯国出现的"县",其实是一些诸侯大国处理一些新征服土地的方式,不再把它们分封给子弟或功臣作为领地采邑,而是直接掌控在公室之下,并派大夫直接管理,所用的名词就是"县",意思正是直接"悬挂"在君主之下的行政区划组织,其性质是直辖性的都邑。这与"县"的本义是密切相关的。西周金文免簠、元年师簋中的"郑還"、"丰還"之"還"应是"县"的通假字,也是指周王室几个屈指可数的未分封出去的并由周王室直接掌控的直辖性质的都邑,由周王朝直接派人管理的直辖城邑。从性质上说,这种"還(县)"和春秋以及战国以后的"县"基本是相同的。西周春秋时的"县(縣)"及其假借字"還""寰"相当于明清时的"直隶"和今之"直辖"。  相似文献   

8.
王晖 《史学集刊》2017,(1):39-47
"县(縣)"的本义是把人头悬挂在树上,引申为一切物体的悬挂。春秋时期晋楚齐等诸侯国出现的"县",其实是一些诸侯大国处理一些新征服土地的方式,不再把它们分封给子弟或功臣作为领地采邑,而是直接掌控在公室之下,并派大夫直接管理,所用的名词就是"县",意思正是直接"悬挂"在君主之下的行政区划组织,其性质是直辖性的都邑。这与"县"的本义是密切相关的。西周金文免簠、元年师簋中的"郑還"、"丰還"之"還"应是"县"的通假字,也是指周王室几个屈指可数的未分封出去的并由周王室直接掌控的直辖性质的都邑,由周王朝直接派人管理的直辖城邑。从性质上说,这种"還(县)"和春秋以及战国以后的"县"基本是相同的。西周春秋时的"县(縣)"及其假借字"還""寰"相当于明清时的"直隶"和今之"直辖"。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和白银是稀少、珍贵的金属,分布较广,常以自然形态出现,有引人注目的色彩和光泽,比其它金属更容易发现。因此,金银可能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金属。黄金白银进人人类社会生活后,逐渐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中国出现文字后,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就有了“金”字,(图一)但当时的“金”字并非专指黄金,更主要是指铜。黄金与铜的区别在春秋中期逐渐明确,战国时期文献中的金字多半是指黄金。银在早期文献中称“白金”,故出上的甲骨文、金文乃至战国文字中都没有“银”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甲骨文中的"典""册"二字像简册还是龟册尚有争议,这关系到对我国文献的起源和简牍文献出现时代的认定,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撰文讨论。本文以出土实物和出土文献材料为据,对前贤的主要意见进行了述评,认为甲骨文"册"字的竖笔是竹简或龟版侧影的象形,因此典册可指竹简,也可指龟版。殷商时期甲骨、金石、竹木等都是文献的载体,甲骨文中的"典册"主要指祭祀文书和册命文书,而金文中的"典册"已经成为各种文书的通称。  相似文献   

11.
战国铜扁壶     
1983年,甘肃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铜扁壶。壶侈口,短颈,双肩各有一兽面铺首,扁圆形腹,长方形圈足,足底稍外撇。口沿下饰蟠螭纹,腹部由双线条组成"田"字形,双线内填蟠螭纹,"田"字格中填蟠虺纹。口径10、通高30厘米(图一、二、三)。从形制、纹饰分析,此壶应为战国遗物。  相似文献   

12.
一、释《古玺汇编》0545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失收.字从言从言字上部一横似与字下部采用借笔的方式构成.从古文字的演变规律看,字与字可能是由一个个形体分化而成的,古音在端纽叶部,在泥纽叶部.两字韵部相同,声皆为音,后世从的字,有的在战国文字中就从""作,如楚简字从作""(信阳2-012),字从""作""(曾候乙墓62).直到汉代,有时还可替代,如王年号"居"之,居延汉简有时就写作.准此,字从言从,显然应该释为。见于《说文》,在玺文中用为人名。二.释《古玺汇编》3946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收入附录六八第十栏…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4年第1期刊布了绍兴坡塘所出徐王炉的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铭文中的最后一字(图左),原简报及《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皆释为"煛(炙)胃(炉)"二字。今按:此字实从门从膚(臚),即闾字异体(《金文编》601页闾字条)。战国陶文中与此相近的闾字习见(《季木藏匋》38页)  相似文献   

14.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释读金文的三则札记组成,认为史墙盘铭文中的"渊哲康王,■尹亿疆",应该释读为"渊哲康王,允尹亿疆"。大盂鼎铭文中"酉(酒)无敢■"的"■"字应该如王国维认为是"?"字的异体,读为"酖",训为沉溺、迷恋,典籍亦作"湛"。家父盘的自名应该为"监"。  相似文献   

16.
《文博》202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命》第2号简:"先夫=(大夫)之■"中的"■"当为"风"字,指遗风、风范。"唐子仲濒儿"盘、匜上的"■"字、"■"字和《国差缶詹》上的"■"字以及齐陶文上的"■"字都可释为"■";"■(风)月"是物候历中对正月的称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初吉”在西周时期金文中本是月相四分法中的一个名称,至春秋后乃演变为仅仅表示吉利意义的一种虚文套话,我在《金文月相管见》一文中已做了专门论述。并证明了成康时期是月相四分法的初创形成时期,昭穆时期是其推广定型时期。然限于篇幅,对于“初吉”的本义及其演变过程,则未详细说明。本文即就此进行考证。在说明“初吉”的本义之前,首先想辨析一个与之有关的问题,即甲骨文中的“旬”字,前人往往把它解释为证明殷代已经实行干日三分一月法的证据,如叶国庆先生言:“商人以十日为一旬,三旬为一月”。  相似文献   

18.
金文"蔑历"一辞旧有40余种说法,学界莫衷一是。我们利用新材料检讨了"蔑历"一辞的旧说,认为"蔑"应为"伐"之异体分化字,训为夸赞、称美;"历"或可换读为"六",上古音应在觉部,在铭文中暂应训为历行、功劳或功绩。"蔑历"一辞应为中性词,不应该有过多的"势差"。并归纳了"蔑历"一辞在金文中的结构类型及语法特点,重读了与之相关的辞例。  相似文献   

19.
刘波 《江汉考古》2012,(1):107-110,99
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释为"耆州"的"耆"字改释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相似文献   

20.
金文"蔑历"一辞旧有40余种说法,学界莫衷一是。我们利用新材料检讨了"蔑历"一辞的旧说,认为"蔑"应为"伐"之异体分化字,训为夸赞、称美;"历"或可换读为"六",上古音应在觉部,在铭文中暂应训为历行、功劳或功绩。"蔑历"一辞应为中性词,不应该有过多的"势差"。并归纳了"蔑历"一辞在金文中的结构类型及语法特点,重读了与之相关的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