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城市空间生产置于史学视野之中,从文献和考古资料相统一的层面,系统分析"匠人营国"的历史实践性,可以认定"匠人营国"并非西周的制度规定,而是以城市规划的方式表达战国时代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匠人营国"均缺少历史的实践意义。《考工记》和《管子·乘马》的城市规划思想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地解读"匠人营国"的内容,将其划归礼制城市,而把《管子·乘马》划归有机城市。从历史实践看,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产,首先是有机的,其后才是礼制的。  相似文献   

2.
黄建军  于希贤 《文博》2002,(3):41-45
一、从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  《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 ,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西周开国之初 ,实行的是宗法分封政治制度 ,周王大肆分封诸候 ,每分一个侯国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导致了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 ,为此 ,周王朝制定了与宗法制、等级制相适应的一套城邑营建制度 ,它们见载于《周礼·考工记》、《逸周书·作雒》等古籍之中。《周礼·考工记》曰 :“匠人建国 ,水地以县(悬 ) ;置臬以县 ,目氐以景 (影 )。为规 ,识日出之景与日…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方城市地理学领域里的一个常见概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考工记》中"匠人建国"即是先人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一些简要的成文规范。本文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方川 《民俗研究》2000,(4):86-94
城市民俗是民俗学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城市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民族村落制度,商代出现了城,西周就出现了城郭相连的都城格局,产生了城隍的信仰,城市民俗应运而生.《周礼·考工记》中记述了帝都的六职、百工以及丰京、镐京的"匠人营园"等城市民俗文化情景,从此揭开了城市民俗研究的序幕.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民俗研究历程探讨的基础上,对当代城市民俗研究成果进行评析,进而提出该研究领域的拓展方向,以更好地促进城市民俗研究的勃兴.  相似文献   

5.
(考工记)收录在(周礼·冬官)中的“匠人”篇叙述了城建、营造诸事,后世对其成书年代从西周至汉等,各说不同①,本文认为(考工记·匠人)最后编成于西汉,或者说,不会早于秦汉。但其吸收了早期有关建筑营造方面的内容。具体从“匠人”②篇加以讨论。一/考工记·匠人》篇中,行文风格的不一致,说明其成书年代的不一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  相似文献   

6.
《考工记》的工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琪 《史学月刊》2005,(10):119-121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作者不详。此书在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整理先秦古籍,因《周官》缺《冬官》篇,便以《考工记》补人。后《周官》改名《周礼》,遂成为《周礼》之一篇,也称作《周礼·考工记》。由于成为儒家典籍,故历代不乏研究之人。但他们都是从儒家角度解经,没有根据当时的社会制度、流行的思想学说去剖析它们对各种工艺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当时工艺思想的形成和确立的客观认识。所以,为了探讨此书在文化史中的真正价值,本文想对《考工记》的工艺思想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自汉之后,学者对《考工记》“匠人营国”一节文字的含义颇多歧见与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东汉经学家郑司农辑录、郑玄注释的严重错误所导致。汉武帝时少府考工官依据西周遗文编选而成的《考工记》,约在两汉之交散佚。郑司农把《考工记》佚文及不属于《考工记》的“营国”佚文合并增入《周礼》后,“营国”制度受到郑玄等历代学者的错误解读。“营国”的对象不是郑玄所指的周王城,而是指西周时代的诸侯大国。“國”字是西周中期分封制度定型时创制并用作诸侯国专称的。“建国”的含义等同于“封国”,“营国”即指在分封的诸侯国内进行城郭、食邑等营造活动。城“方九里、旁三门”的含义不是指方形城的边长九里、每边三门,而是指城墙的周长九里、城门三张。“九里之城”与“百里之国”“三里之宫”结合,构成西周时期诸侯大国地域、都城、宫殿三层次的礼制格局和尺度。西周王城的周长为“方十二里”。“营国”制度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周王城规划,而是西周王朝为诸侯大国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可称之为“周诸侯国规划模式”。这种规划模式的思想与原则,能够反映西周时代中国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所达到的科学与艺术高度。东汉之后,已经异化的“营国”思想,对北魏洛阳、隋唐长安与...  相似文献   

8.
《周礼·考工记》(以下简称《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内容。本文在全面整理《考工记》度量衡单位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按类聚合《考工记》度量衡单位,梳理先秦手工业度量衡单位系统,从度量衡单位的比例关系和成品的度量衡比例关系两个方面考察《考工记》的比例关系即比值关系。  相似文献   

9.
《考工记》作为儒家典籍《周礼》之一篇,其中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当中"和合"的思想。本文将分别从车、兵器的制造、染色湅丝工艺阐述其中的"和合"内涵。  相似文献   

10.
源出《周礼·考工记》的“六齐”,记载了中国古代配制各类青铜合金的铜—锡比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故其科学价值为许多学者所关注.“齐”,“剂”也,就是混合物及其配方.“六齐”全文如下: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注《周礼》者,代不乏人,考释《考工记》的论著有数十种之多.但至今对于“六齐”的认识尚存在着诸多分歧,对其科学价值也缺乏统一评价.本文就是对“六齐” 的一种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考工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工艺技术规范的著作,该书上承三代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书中主要记述了有关百工之事,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无不先从《考工记》入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动荡等原因,特别是秦的“焚书”政策,这部珍贵的科学文献成书后曾一度散佚,直至西汉才重新问世。相传,西汉时整理《周官》六官,由于缺少《冬官》篇,于是以《考工记》补之。由于这个机缘,《考工记》在经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历代注释《周礼》的经学家对它的研究史不绝书。汉代是《…  相似文献   

12.
说“瑗”     
玉瑗是璧环类玉器的一种器物类型,其萌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应璧、环类器物的解玉之需而产生的。符合《考工记》《尔雅》所记玉瑗定义的实物,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重环谷纹玉璧",与《考工记》所载"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符合若节,应是当时璧、瑗、环三器集于一体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13.
张可辉 《敦煌学辑刊》2006,2(2):153-15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为中心,对该文书所载扬州城的规模及城门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经研究发现,《诸山圣迹志》所记扬州“四面十八门”乃杨吴都城城门数,而不是宫门或郭城城门数,这一状况与其它王朝都城一样,基本遵循《周礼.考工记》十二都城城门的规则,而所谓“十八门”,是指除了都城普通城门外,还包括水门在内。  相似文献   

14.
"橘逾淮而北为枳"见于《周礼·考工记》,《淮南子·原道训》则有"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橙"之语,故橘北移有枳、橙之异,后流为橘有二变说。本文从经、子语境考察枳、橙之异及橘化枳的问题,认为:二书中枳、橙差异的表述,出于百家异说的风气,本为同义相代;"橘逾淮而北为枳"后来成为伪常识,历代经学者的解释,皆本《周礼》"此地气然也"之说,而子部之书,对经书中的这一命题不仅怀疑,而且从植物分类的角度提出橘枳不同种、橘枳不能化的看法,此看法得到移植和嫁接实践的证实。比勘经、子语境中两种认识的差异,可见中国传统学术特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北京城的风水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渡边  欣雄 《人文地理》1998,13(2):65-67
本文以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眼光对北京城的都市风水与环境评价过程作了研究。指出,北京城虽然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而设计建造的中国都城的典范,但透过"八臂毗沙门天城"的神话的表象,可窥视北京城的规划强调的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准则。通过风水思想与神话,我们深知都市建设中环境意识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和"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是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如"社戏"、"社火"。"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  相似文献   

17.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萧兵“琮”的形制在中国古籍里的记载并不很清楚。《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黄琮礼地”,汉郑玄注说,这是因为琮“八方象地”(上·762),指的是它有八个钝角。《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说了好几种琮,例如“大琮十有二寸...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7,(10)
<正>笔者曾对中国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进行专门研究。据目前所见,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不一致,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形制,春秋战国时期初露端倪,西汉时期形成定制,自此以后便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的基本形制[1]。一门三道城门形制也是《考工记·匠人营国》的重要内容,它与《匠人营国》具有密切关系。关于《匠人营国》写定于何时,它所描述  相似文献   

19.
“集醢”考     
本文在详细分析字形演变的基础上,对安徽寿县朱家集铜器铭文所记楚职官名中的"醓"字做了考释,"集醓"的职掌与《周礼》"醢人"相当,是楚国掌管会集各种肉酱的食官。  相似文献   

20.
《河洛史志》2004,9(2):24-32,F003
商业是随着城市的兴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洛阳自建立都邑起,就成为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之地。夏商时期,河洛地区就产生了商品交易现象。两周时,成周城和王城已开始出现初具规模的市场,《周礼.考工记》云:“王宫当中涂之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了城市内部的市场存在。春秋战国时,“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