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2.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眉县出土的27件窖藏有铭铜器中,逨盘、逨鼎尤为重要。逨盘铭文清楚地指出,逨的父亲供奉厉王,而逨受时王册封,任职虞林。逨鼎铭文记述逨任职虞林,因治理林泽及伐戎有功而被擢升。可知先盘后鼎之顺序。学者结合器形纹饰确认逨盘、逨鼎是宣王器。两组纪时逨鼎铭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史或”这个人名,此史官见于寰盘。可知寰盘与逨盘、逨鼎都属宣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周晚期推步历法的基本情况及月相纪日的用法和作用,考察了《史记》的宣王纪年和厉王、宣王的纪年铜器。  相似文献   

4.
从历法的角度探讨"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的历法关系,可以得出"既生霸"是初九的认识。该器符合厉王时期的历法。西周铭文中的王号生称、死称相同,具体铭文应分别对待。共和行政十四年应归属于厉王纪年范围之内,即37 14=51年。逨鼎诸器和晋侯稣钟同属于厉王时期的器物。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是定点的,各指月中固定而又明确的一日。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6,(1)
上海博物馆旧藏的一件女■方鼎,对其年代的认定历来颇有争议。通过对商末周初方鼎的比较分析,女■方鼎所体现的商晚期特征比较突出。器内壁铸铭文十七个字,"女■"之"女"字磨沥较甚,过去旧释为"■"有误,"堇"应当读为"勤"。铭文的大意为女■勤于王事有功,在癸日这一天,王赏赐了■二朋贝,为此而作祭器。  相似文献   

6.
昔鸡簋是近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对其铭文的释读,学者存有争议。本文认为,铭文中判断人物身份的"■"字,应隶定为"■",从?得声,读如"偃",为传世文献中的姞姓燕国;关涉史事性质的"■"字,应释为"御",训作"迎",为迎娶、迎迓之意。铭文内容主要为周王后派昔鸡前往姞姓燕国为王朝大夫艿氏迎迓夫人,昔鸡受到燕侯赏赐作器颂扬王休。铭文既是有关西周贵族艿氏及南燕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反映出周王后通过对贵族夫人的支配来控制地方贵族,是西周王朝政治运行机制中命妇制的金文佐证。  相似文献   

7.
黄益飞 《考古》2015,(4):96-101
■鼎出土于应国墓地M242,年代属于西周早期晚段[1]。"■"为作器者名,字亦见于殷卜辞,与"无"字作"■"不类,该字目前尚未识出。发掘报告称作"无"鼎,或系权宜之计,为不引起混乱,本文亦暂称作"无"鼎。鼎铭共5行24字:"旡■■(稽)首,皇兄考(孝)于公,宣厥事。弟不敢不择衣,夙夜用占■(将)公"[2](图一)。铭文所记关乎西周宗法及丧服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略为疏证,以就正于方家。(一)皇兄孝于公,宣厥事"公"乃亲称,与后文"夙夜用占将  相似文献   

8.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系年》的内容多可与■羌钟铭文参证发明。《系年》可以澄清■羌钟铭文的一些疑啎,如"隹廿又再祀"的理解,再如"■"、"■"等字的释读。《系年》与■羌钟均记载了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结合相关文献,得以进一步还原该事件的始末。■羌钟与《系年》均涉及齐长城,由《系年》引发的是否存在济水沿线的齐长城的问题,尚难论定。  相似文献   

10.
遣伯盨有"用■眉寿"一句,不易解释。"■"字本文认为应释为"■",在铭文中读为"祈"。此字写法亦为楚简"忻"字两种异体提供证据。对于"■"字,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本文试在诸说基础上,重新考察其读法,将其读为"匄"。"■■"为同义连用,相当于金文习见的"祈匄"。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21,(3)
伯■鼎铭"■侯""侯于■"之"■"从■、亙声,学界一般误亙为亘,故误释"■"为韩、垣、■之声"亙"与亟或亟声字音近,可读为"極"。伯■鼎铭中的極国是西周姬姓古国,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灭于公元前721年,始封则在周初平定三监东夷之乱后。  相似文献   

12.
<正>曹操高陵出土名物石牌约六十余枚。其中,有一枚诸家释作"黄豆二升"的石牌,久见讨论,成为石牌中最著名之例[1]。然而,重新审视石牌铭文,"黄豆二升",实际应是"黄豆二斗"。铭中之"■",悉如《石门颂》之"■"与中山内府钫之"■"形,实乃"斗"字。而先前误释的"升",《孔宙碑阴》作"■",《熹平石经》作"■",洛阳武库锺作"■",显然与石牌铭文不同。实际上,区分"斗"、"升"二字的简单办法,即在"斗"  相似文献   

13.
■■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盉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陕西韩城市博物馆藏铭文青铜器》一文所公布的两件青铜器铭文的释文作了改释,把■尊的"■"改释为"印",把叔元父盨的自名改释为"匜"。  相似文献   

15.
中山王鼎铭文"■■夫■"可读"睿■傅御",意谓燕王哙的智慧在文武百官之上;"闬于天下之勿矣"一句中的"闬"当释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燕王哙"明察于天下之事";"克■大邦"之"■"当读作"剔",训"治"。  相似文献   

16.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其时历史与制度的直接史料。本文通过对出土于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中期叔■父卣、尊及臣谏簋铭文的考释,揭示了西周致事制度与燕私礼。铭文记述作为邢侯臣僚的叔■父早年送其子倐于邢侯处学习政务,其后叔■父老而致事,倐则继承父职辅弼邢侯。叔■父于国致事,于家则传家,故专为其子倐作彝器以昭示,且以相应的饮酒礼仪加以体现,使我们首次通过铭文了解了西周的致事制度与燕私之礼。周人制度之完备,礼旨之深刻,仪节之绵密,于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8.
辨读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弃疾墓所出铜器铭文二则。曾公子弃疾斗铭文器名前之字应为"■",与楚文字多见的"■缶"之"■"一样,当读为"赴",说明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曾公子弃疾、甗铭文器名前之字当是"葬",说明器物属专为陪葬而造,"葬"字写法与秦系文字同而与楚系文字异,值得研究曾、楚文字时注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宜候■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句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20.
《殷周金文集成》12023号、12024号著录两件车辖铭文拓本,其中12024号车辖原器为罗振玉旧藏。本文指出,车辖铭文在内容上与《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十分相近,对戈铭中"■"、"散"两形体的旧有释读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戈铭所表达的含义即此戈为齐国贵族"陈■"所有或由其督造的"杀伐之戈"。在厘清11036号戈铭文释读及含义的基础上,对车辖铭文的书写风格与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出铭文本身存在着很多疑点,并从辖铭"散"字书写方向、"月"讹作"夕"、文字笔画完整性及铭文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认为车辖铭文很可能是根据《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铭文伪作的。本文还讨论了《山东金文集成》著录的两件"陈散戈"及《殷周金文集成》11591号"陈■散造剑"铭文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