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20,(4)
正2020年7月11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溯源寻根传承利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36家文博单位的5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分享学术观点,交流策展经验和观展心得。  相似文献   

2.
邮票是"袖珍百科全书"式的"国家名片",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和历史文物的重要载体。据2017年《文物珍邮》收录所载,中国历年发行的文物邮票已达328枚,涉及文物种类包括陶瓷、古建、雕塑、石刻、金银器、古籍、书画、玉石等。史前彩陶因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而成为备受珍爱的邮票设计题材[1]。为配合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借此机会将史前彩陶相关邮票做一简要梳理与介绍。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地域分布最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相似文献   

3.
张秀丽 《史学月刊》2013,(1):130-132
《新中华》是中华书局于1933年创办的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在1930年代,它"与《东方杂志》、《申报月刊》齐名",是当时"三大综合性杂志之一"[吴永贵主编:《中国出版史》(下册·近现代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目前,学界对《新中华》的研究较为薄弱,陈江《从大中华到新中华——漫谈中华书局的两本杂志》(《编辑学刊》1994年第2期)是仅有的一篇涉及《新中华》的  相似文献   

4.
正史前彩陶艺术是中华原始艺术的重要载体,其中,不少彩陶图案,色彩明快,寓意深远,为探寻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鲜明的素材。庙底沟遗址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彩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艺术与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公布的一件彩陶罐(编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上博楚简《子贡》篇的文本进行了疏释。在此基础上,结合《管子》,对篇中"有邦之道"和"相邦之道"的含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本文以及上博楚简的其他几篇简文都反映了春秋末期宗法制渐渐解体这样一个事实。另从文中相关人物的年龄,以及孔子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来看,文中的"公"很有可能是鲁哀公,相似的故事模式也见于《荀子·子道》。  相似文献   

6.
《上博七·吴命》简9"自■日以往"一句中,第二字应隶定为"■","■"与《说文》训为"翌也"的"■"(又作"朚")为一字异体,"■日"即翌日。  相似文献   

7.
《论语·尧曰》中的"历数"实指历法而言,顾颉刚据汉宋学者以"历数"为帝王历运之义的解说以证《尧曰》为邹衍之后的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诗无隐志"的说法与《左传》《国语》等文献的相关说法结合起来看,可知春秋时《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已然流行,并非出于战国中后期;《尚书·皋陶谟》中的"五辰"应为"三辰"的误写,故不能做为《皋陶谟》有取于阴阳家思想而为伪古书之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明政权的日趋稳定 ,洪武六年八月 ,朱元璋同意了翰林词臣提出的建议 ,从洪武六年九月到七年五月纂成了一百卷的《大明日历》 ,稍后完成了仿照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之体的《皇明宝训》 ,使左、右史记言、事的史学传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一国史纂修的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也开启了明朝国史纂修史上《实录》和《宝训》连带纂修的重要修史制度。这一时期编纂的《日历》名称和体裁虽与唐、宋的日历相同 ,其实它只是利用了它们形式上的特征 ,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日所录事”。  相似文献   

9.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相似文献   

10.
晋中地区仰韶时代的彩陶根据纹样可划分为十八类,分属于西阴文化、义井文化和白燕一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陕晋豫地区的影响深入本地。仰韶晚期,晋中地区的彩陶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并在白燕一期文化之后退出历史舞台。沟通晋中地区与陕晋豫、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Y”形文化带、连接晋中地区与豫北冀南地区的“滏口陉”,构成了交流南北、融合东西的“彩陶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文华 《黑龙江史志》2013,(23):191-191
《]汉代文化苑》是南阳市博物馆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而建成的一处集历史文化展览、汉代舞乐展演、观众直接参与和园林艺术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它以南阳丰厚的汉代文化为主题,既展现了南阳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繁荣和鼎盛,也尝试了汉代舞乐展演和观众参与展览的表现途径,又借鉴了各地园艺展示的成功经验,把历史文化和园艺展示与博物馆展览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展览贴近观众,观众参与展览,让观众在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的有限空间内,通过富具生命力的展览形式,体验、欣赏和领略历史、艺术、环境的无限魅力。自《汉代文化苑》以全新的面貌开放以来,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南阳市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同时,也为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办活办好陈列展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故此,本文试结合《汉代文化苑》的实践,浅淡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指正。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诗·关雎》"寤寐思服"、《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之"服"本应作"",应读"報",由于"服"、"報"均为""的孳乳字,在传抄过程中""误抄为"服",在《关雎》中训"答",在《康诰》中应依《说文》训为"当罪人";《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本或为"菐"声字,可读"博",该字与楚简中用作"浅"、"窃"、"察"诸形以及文献中的同义换读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上博六·庄王既成》中表示舟船义的■字当分析为从"舟"、"■"声,读音与"蔡"相近,简文中可能读为"船"。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收到了中国钱币博物馆领导及各位研究员签名的《中国铜元精品展》一书。打开拜读之际,不禁想起2016年10月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举办的"‘铜’心‘铜’德中国铜元精品展"。那场展览是中国铜元收藏界的一件大事,展览展出的馆藏精品解决和厘清了当今中国铜元收藏中的许多疑问。当时参观展览时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惊"的是惊叹中国钱币博物馆(以下简称"钱博")展出的馆藏精品铜元,虽在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但质量之高、体系等级之  相似文献   

15.
庞雅妮 《文博》2023,(2):105-112
为展示活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研究成果,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依次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作为该系列展览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聚焦古国时代早期和晚期各区域文明间的互动及其兴衰,探讨这一时期玉礼器如何助推和强化神权、军权和王权的文明起源发展模式。通过凝练展览主题、梳理展览叙事重点、“重新脉络化”展品,“玉韫·九州”展策展团队完成了展览故事文本的构建,实现了在明确的主题思想统领下,以清晰的故事线和逻辑结构铺陈展览叙事,以展品及展品丰富生动的物载信息为支撑的内容策划。  相似文献   

16.
正8月9日(七夕),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的《海岳镜如画——中华铜镜传拓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近百面具有代表性的铜镜及拓片精品将为公众呈现。展览结合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活态"传拓技艺,以中国青铜镜史上发展较繁荣的代表时期为参照,分为四个单元:春秋战国的蹈厉铺张、神秘诡异;汉代的神仙世界、天人合一;唐代的雍容华贵、尽奢其美;宋元的世俗百景、人间万象。使铜镜的图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9月29日至10月7日,"西藏故事·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摄影作品大型展览在拉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近百幅西藏主题的原创摄影作品在展览中首次与公众见面,题材涵括藏戏、晒佛等藏地民俗,西藏冰川、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黑颈鹤、雪豹等珍稀动物。2015年8月,拉萨香格里拉大酒店联袂《中国国家旅游》《西藏商报》《西藏人文地理》《西藏旅游》杂志,开启"西藏故事·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用1103幅西藏题材的作品表达了他们的  相似文献   

18.
赵晴 《史学月刊》2022,(2):127-130
<正>考虑到"由于抗战的需要,由于持久抗战的需要"(《陕北公学分校的成就》,《李维汉选集》编辑组编:《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以下简称"陕公"),明确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确定为办学宗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陕公开设的"游击战"课,培养了学员的游击战理论和战术,为敌后战场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游击战人才。一作为战略战术教育的陕北公学"游击战"课  相似文献   

19.
张红梅 《收藏家》2006,(11):54-58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乃至中国陶瓷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中国陶瓷彩绘时代的新篇章。元青花瓷质洁白、青花艳丽,尤其以多层次和满密的装饰风格而著称。许多人认为,元青花的这种典型装饰风格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所致。但其实这种装饰风格更应该说是源自中华本土,彩陶是元青花多层次和满密装饰风格的真正源头。一、彩陶与元青花装饰风格之比较兴盛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是我国艺术的重要源头。在陶瓷上用彩绘进行装饰最早见于彩陶。彩陶纹样最早采用了对比、开光、分割、多效装饰、双关等装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阳 《丝绸之路》2009,(24):13-15
本文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主要从彩陶艺术中纹饰的抽象表达以及和谐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影响彩陶实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使造型趋于美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