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煦  郑岩 《文物》2022,(8):42-58+97+1
山东省安丘市博物馆藏胡琏夫妇石棺是目前所知较为罕见的北宋时期房屋形葬具,墓主与纪年明确,制作年代比1103年颁行的《营造法式》早7年。作者尝试采取针对木构建筑的测绘方法对石棺进行了精细测绘和调查,在此基础上将其置于地上建筑和地下葬具两个语境中予以讨论,其仿木构的柱头四铺作、转角斗口跳、圆形皿板状构件、扶壁拱等反映出很多11世纪及更早的建筑做法,而在尺度规律、用材制度等方面缺少基于木构法度的考虑。此外,石棺表面雕刻的人物和铭文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云南剑川兴教寺的大殿和中殿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之遗构,作为全国现存唯一的阿吒力密宗寺院,兴教寺建筑群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剖析兴教寺大殿及中殿的构件尺度及其构架结构特征,可见其木构技术所表达的"滞后"现象,既带有技术的独创性、体现云南木构殿堂建筑的地域特色,又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中原木结构建筑技术手法,是研究云南现存早期殿堂建筑营造技艺的珍贵遗存。  相似文献   

3.
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对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楚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基于荷载工况修正与荷载重分布修正重构了荷载分布矩阵,基于荷载施加构件修正改进了构件重要性计算方法。以典型传统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基于广义刚度评价了构件重要性,分析了各项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影响情况以及最终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结果变化率。结果表明:柱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0.526%~2.192%;梁栿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2.638%~50.598%;铺作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12.763%~9.989%;槫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7.586%~6.918%。保国寺大殿构件重要性排序:柱类>槫类>梁栿类>铺作类;修正后柱类、梁栿类重要性提高,铺作类、槫类重要性降低。可为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状态评估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70华里的“庙前村”村北,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三层木构建筑“秋风楼”,“秋风楼”前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后土祠”,在庙里的主建筑“后土圣母殿”中央,端坐着一位凤冠霞帔、神态庄严的女神——中华民族的“国土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祗”——“娲皇后土圣母”。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供奉和祭祀“娲皇后土圣母”呢?  相似文献   

5.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3):72-74
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70华里的“庙前村”村北,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三层木构建筑“秋风楼”,“秋风楼”前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后土祠”,在庙里的主建筑“后土圣母殿”中央,端坐着一位凤冠霞帔、神态庄严的女神——中华民族的“国土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祗”——“娲皇后土圣母”。  相似文献   

6.
北宋李诫奉敕编撰的建筑专书《营造法式》中构建了一套相当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度的"材分制",本文探讨了其中材、栔概念的含义来源。"材"的概念来自于用于制作斗栱栱、枋构件的标准枋木断面,并根据实践经验将这一断面的高、宽比例定为3∶2;而"栔"则是为完善材分制,根据斗栱结构所假设的一种枋料,其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排序问题,以江浙地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典型的传统民居木结构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构件属性改变后对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16.0)开发了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弹性模量法更适用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分析。通过对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单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水平地震荷载两种工况下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的计算分析,得到了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和排序,并提取出了抬梁式和穿斗式传统木构的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可以为确定传统木构建筑遗产在修缮施工、维护以及结构健康监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构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捷 《神州》2012,(25):103-105
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的结构材料充分运用并将其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相媲美。所谓"木构架",就是建筑的结构与骨架,一般由柱、梁、檩、枋、椽以及斗拱等构件组成,这些构件按照一定的模数合理排列布置,构成所要营造的建筑的整体支撑框架,从而起到稳固建筑整体与承托屋顶等部分重量的作用。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下寺当地木构架民居构建过程中用到的木构件为例,与中国传统木构架中的木构件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1952年3月到晋祠圣母殿登记文物时,发现了宋、元时代的题记三则,对于考证圣母殿建筑与雕塑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故特为介绍。  相似文献   

10.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保存了历代建筑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圣母殿。大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大殿之内也有了近千年历史的一组宋代彩绘泥塑像,则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组宋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遗珍。  相似文献   

11.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保存了历代建筑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圣母殿。大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大殿之内也有了近千年历史的一组宋代彩绘泥塑像,则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组宋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遗珍。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太原晋词的根源真是古得很,还是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于普,后人纪念他,才修了晋祠。又为叔虞的母亲"邑姜"建了圣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两庑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而在殿内圣母像的座台背后有墨书元花二年的题记(公元1087年)。这堂雕塑完成于元祜二年当无疑问了。这时正是北宋人才辈出的时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范宽、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后活动着,而晋祠又早就是名胜之地。唐太宗亲自写了温泉铭,李太白写了"晋词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相似文献   

13.
李元林 《文史月刊》2005,(10):55-55
位于山西太原南郊50里处悬瓮山麓的晋祠,是全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这里是周成王的胞弟唐叔虞的祠庙,初建于北魏。主要景观有圣母殿、唐叔祠、水母楼、鱼沼飞梁等建筑,以及周柏、唐槐和难老泉。圣母殿内有42尊泥塑彩绘侍女像,至今保存完好,个个形象生动,神采自然,性格鲜  相似文献   

14.
<正> 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宋《营造法式》中以拱高、厚度为权衡;《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斗口”为尺度,两代都明确地规定以斗拱的拱高、拱厚为标准,进行各建筑的施工和制作各种构件。这说明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斗拱在一座建筑中它即是柱子与梁枋之间的过渡构件,又是富丽堂皇的艺术品。通过它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缩短梁枋的跨度,从而增加梁枋的负载能力。由于它的作用,使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不仅出檐深远,而且微微翘起,形成了挡风避雨而不避光,独具一格的大屋顶式建筑。鉴别一座古代建筑的年代,通过观察斗拱的施用及制做手法、用材比例是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木匠来说,最忠诚的伴侣是工具;对木头来说,像敌人又像情人的也是工具;对建筑来说,造就栋梁的还是工具。木工家什样样别致,又充满规矩,不但辅佐小工匠建造起大宫殿,也开创出中国木构建筑不一样的特质与传奇。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4,(8)
江南地区早期木构遗存极少。苏州罗汉院大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虽然构件损毁缺失,遗构受到扰动,但仍保留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是认识江南宋代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和线索。本文根据大殿遗址特征及残留石构的形制和遗痕,并辅以江南宋代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对罗汉院大殿作了复原分析,认为大殿形制的独特性弥补和反映了江南宋代厅堂建筑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焦河东华观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兼戏台)、妆楼及钟鼓楼,前殿为明早期遗构(维大明成化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前檐采用大额枋,上层偷心造五铺作且用材硕大,装修做法规整,展现出建筑大气而不缺细致的做法,是元明时期泽州地区古建筑的有力实证,对元明时期晋东南古代建筑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南二十二公里的李家庄。寺内唐代大殿,为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物。它是1953年山西省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要发现之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保管、宣传与维修。一、概况南禅寺在历史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1953年发现时,寺内除唐代建筑的大殿以外,尚有明代建筑的龙王殿,清代建筑的伽蓝殿、罗汉殿、文殊殿、观音殿(山门)和东院的阎王殿、禅房等几座小建筑物。南禅寺的修建历史,文献上很少有记  相似文献   

19.
斜拱溯源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状况不同,因而古建筑形式既具有统一的风格,又表现得丰富多彩。公元十世纪中期,在中国北部辽代木构建筑的斗拱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构件——斜拱,斜拱出现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是如何产生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是如何发展的?本文试作一粗略的探讨。辽是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唐初,契丹族还处在奴隶制阶段。从辽代许多墓葬采用圆形和八角形看来,早期住居的应是简单的“穹庐”(毡包)①。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朝,统治了山西、河北北部,在文化上受到唐代的深刻  相似文献   

20.
殿山寺也称后土圣母庙,位于山西石楼县城西40公里的前山乡张家河村西南2.5公里的殿山半山梁上。殿山寺坐北朝南略偏西,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内建筑由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依次为正殿、戏台、山门和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所修戏台一座;两旁分别有东西配殿、厢房及排列不太对称的十一孔窑洞(图一)。殿山寺古建筑群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虽然其规模小大,但其布局整齐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