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轩园 《旅游纵览》2013,(3):104-105
社区居民的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区居民参与现状的研究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成都"农家乐"社区居民的参与现状,本文以红砂社区为样本,对该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访谈,根据社区参与形式的不同,将红砂社区分为三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社区居民参与现状进行分析,论述红砂社区居民"农家乐"参与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农村拆迁安置引起村落社区向新型城镇社区的过渡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村落功能受到侵蚀,传统社区精神遭到消解,如何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和重建新型社区精神,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借鉴美国培育社区精神的启示,分析海东高铁新区社区发展的现实情况与发展困境,提出重建社区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社区营造"提倡居住同一地理范围的居民,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和社区环境之间逐渐地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社区营造需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从而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共有5大要素:人(社区居民)、文(文化资源)、地(自然资源)、景(旅游产品)、产(产业发展)。其中最为优先考虑的应以"人"为本,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介绍,"社区营造"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保障房社区将对已有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其社会效应亟需深入探讨。本文以邻里效应为切入点,基于社区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并没有为周边社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不存在"贫困同质化"的现象。然而,保障房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缺乏人际交往,其社会融合度也比较低。结果表明,提升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认同度,消除不同社区居民相互间的隔阂,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黑河中游酒泉市六分湿地社区管理为例,从居民感知视角,采用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评价了湿地社区管理绩效。结果表明:整体居民感知均值为3.71,社区管理模式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发展需求;不同性别的居民感知差异不显著(P>0.05),与男女性格差异吻合;各年龄段的居民感知存在差异(P<0.05),感知规律曲线大致呈倒"U"形;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差异显著(P<0.05);不同收入的居民感知差异却不显著(P>0.05)。不同利益群体对社区管理的关注视角不同,居民感知存在差异。资源管理居民感知研究,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注重地域性文化及居民综合需求的影响,实现了资源管理的集成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的工作日出行行为,以此探究居住郊区化模式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在国内已有时间地理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城市间直接比较研究的尝试。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为居民提供了较完善的活动机会与便捷的出行环境,但并没有避免职住空间错位;市场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无法提供完善的活动机会与良好的出行环境,居民日常活动高度依赖于内城。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的旅游需求,历史文化保护区(尤其是古城镇、古村落等)纷纷进行旅游开发,演化成旅游社区。社区居民以资产、人力资源、社区文化等不同的社区参与要素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获得不同利益,形成三种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论文在对三种参与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历史文化保护区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探讨其解决的途径,提出应激励投入增大总效用、认定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分利能力以及构建"社区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13,(2):12-13
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开放与当地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本文以东山乡巴根瑶寨民俗旅游为例,介绍巴根瑶寨旅游概况以及"蓝家大院"的旅游模式,分析目前东山乡巴根瑶寨民俗旅游开发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居民参与到民俗旅游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开发与居民感知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个旅游开发比较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威海市"胶东渔村"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探讨了社区居民积极的旅游感知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开发前的知识普及、居民在经济上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旅游开发对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经营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等,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对社区居民积极、正面旅游感知态度的培育过程进行理论探讨,以此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华侨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特征及其差异,探讨城市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因子分析界定了5种社区日常活动因子:低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低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工作的频率与距离以及高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累积解释率达63.597%。研究进一步表明:女性低社区依赖性活动的时间距离远于男性;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学历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家庭结构的扩大和老龄化而增强;居民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随着居住时长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本文主要对社区参与旅游中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媒体与非政府组织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政府与企业层面应该推动社区参与旅游的动力机制设计,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应该从社区参与旅游中获取收益的启示。西方学者最初在2 0世纪6 0年代给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Theory)的定义: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批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8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角度对利益  相似文献   

12.
卢红 《神州》2020,(4):197-197
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内容,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会对社区居民素质养成带来积极影响。社区居民素质养成对于社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影响,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也提高了自身价值,构建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学校人文教育对社区居民素质养成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希望对社区居民素质养成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论述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必要性,提出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激励机制,以期引导和促进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与管理,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仲霞  刘梦琳  向程  邵利 《人文地理》2018,33(6):125-131
旅游社区治理与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是旅游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共生理论,选择青海省两个典型社区为案例地,将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游客和旅游相关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通过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论模式,力求把旅游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从"消极或积极"的态度研究转向各主体"共赢关系"的格局研究视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旅游社区治理主体之间:①均存在正向共生关系;②相互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③共生关联的紧密程度有别;④不同旅游社区的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共生主体相互之间均属于正向共生模式。其中,湟中县塔尔寺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CRGT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RGCT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杜苗  董红 《区域治理》2022,(6):92-95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居民与社区的外部联系显著增强,但以本文所提到的D社区为例,并未显示出居民对社区治理有更强的参与意愿,目前的研究表明,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不足.本文分析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的原因,并从社群主义观点构建社区共同体,从而达到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身体不适时,挂一个电话,医生就会提着药箱"上门服务"。随着社区医生家庭签约服务的推行,"家庭医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目前,拉萨市已全面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可享10多项免费服务项目。六类重点人群优先服务"我们年纪都大了,身体毛病多,有糖尿病、高血压,平常子女又不在身边。"拉萨市扎细新村居民白玛说,"现在有了签约家庭医生就方便多了,  相似文献   

17.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鲁梦 《旅游纵览》2022,(13):32-35
社会资本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社区认同,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因素,以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较少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区司马台新村为例结合司马台新村搬迁的历史背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以阐释居民参与旅游行为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中的社区信任资本、规范资本和网络资本均正向影响居民的社区参与,需要大力培育。  相似文献   

19.
卜宗元 《区域治理》2022,(14):209-212
在中国,基层政府是许多城镇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但其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完善等方面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社会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解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促成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地区发展模式作为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之...  相似文献   

20.
旅游景区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是影响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直接影响旅游地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地方依恋、遗产价值认知与他们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①社区居民认为景区开发企业应对股东、游客、员工、遗产和政府承担责任,特别是要对周边环境与社区居民负责;②地方依恋感和遗产价值认知较强的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预期;③地方依恋通过加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深化其对景区开发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