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人文地理》2014,29(2):150-155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ESDA方法,对1998、2004、2010年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沿交通干线、内河流域及海岸线分布特征明显;时间演化上,表现由东部沿海逐渐向中部、东北部扩散的时序规律。②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态势,区域分布均衡度较低。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总体趋势不断减少,低-低集聚不断增强。④重心增长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不稳定,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梯度性。最后,指出人口分布、经济水平、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区在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更为宏观的时间尺度分析了不同时期沿海区域治理和开发的主要推动力及障碍因素,并对今后江苏沿海区域的治理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历史上看,在改革开放尤其是1949年以前,江苏沿海地区的区域治理模式较为多样,且效果有限,具体表现为地方行政长官、企业家或地方豪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的利益博弈。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新,从地级市主导,逐渐发展到省域内及省际的空间协作。近年来,在国家空间战略调整的背景下,江苏沿海区域的治理开发也将在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江苏沿海地区的海洋海岸生态的保护和治理既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也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交通区位条件是反映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分析其与空间开发强度之间的时空协同关系对揭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指数建模、回归拟合及弹性系数等方法,揭示其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①研究区交通区位指数处于快速跃升阶段,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空间集聚格局基本稳定;②空间开发强度指数数值整体偏低,增速差异较大,空间集聚格局呈单集聚中心向多集聚中心演进趋势;③不同类型的交通区位指数(内部、外部和综合)与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表现出不同状态;④交通区位演化与空间开发强度互动敏感程度较高,各弹性系数空间集聚格局基本一致,但其形成机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沿海景观作为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的边界,是特色鲜明和空间异质性突出的系统整体。同时沿海地区一直是人类开发较早、人地关系紧密、系统物能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对海-陆-气系统耦合力和内外营力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保持沿海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尤为重要。研究沿海景观的景观体系和开发利用,目前在我国仍属于薄弱环节。本文评述福建沿海景观分类并概括其生态特征,应用景观生态的原理,探讨福建沿海景观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构建和谐稳定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5.
姚磊  张敏  汪飞 《人文地理》2013,28(5):42-48
运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南京市创意产业总体和细分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和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京市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集聚态势,集聚重心主要位于城市商业和商务中心,并沿城市商务业主轴中山北路和中山路向外扩散,与外围地区的小型据点呈连绵粘合之势。然而,各类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与演化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布模式、演化态势、集聚强度、集聚速度等方面。这些差异主要与各类创意产业的行业关联特征、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发展阶段与增长趋势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1-2009年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1-2009年江苏区域城市化质量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和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人口发展质量差异和景观环境质量差异则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其中,地级市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中和苏北县域以向上收敛为主,而沿海地区县域以向下发散为主;苏南地区的沿江县域以向下收敛为主,环太湖县域则以向上发散为主。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碳转型的内涵,本文以环渤海17个沿海地市2005-2012 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及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其结果进行时空差异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5 年到2012年,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发展颓势明显,各地市低碳转型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市之间转型绩效的整体差距较大。②环渤海沿海地市经济增长在空间格局中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在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发展支撑方面均呈现出反向变化的态势,说明低碳转型成效并不显著,仍然保持传统的发展态势。③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转型绩效的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金、人力与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支撑因素,国家政策、科学技术、低碳意识及企业家素质等新型推动因素,资源(能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自然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8.
赵祥博  张帅  旺旦次仁 《神州》2012,(33):226-226
中国构筑东北亚各国全新的合作体系,与东南亚区域战略相呼应,为中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东北亚区域政治外交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构筑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尽可能避免区域纷争或冲突、遏制竞争势力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江苏沿海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从"煮海为盐"到"废灶兴垦"的产业转型,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是指导这一时期产业转型的基本政策;作为一种指导区域发展的经济思想与政策,以棉铁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具备了区域经济自主型、内生式和协调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服务化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立勋 《人文地理》1997,12(4):11-15
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经济服务化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向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我国目前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从工业生产中心向现代服务中心的转变已经开始出现。对经济服务化的研究应引起重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1)揭示经济服务化的确切含义与基本表现,认为经济服务化是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服务活动在非服务产业内部的广泛渗透,服务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类型;(2)分析经济服务化与工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服务化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又促进工业化的深化,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3)分析经济服务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服务信息化是经济服务化的核心与质量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锐波  李晓雯 《人文地理》2017,32(2):95-102
本文基于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探究了2000-2014 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制造业以2005 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征,但行业差异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集聚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以不同的扩散速度趋于分散。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输成本下降并非广东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潜力及产业内联系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土地等成本提升所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的作用不同:市场潜力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产业联系则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广东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对广东省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较高的产业较为集聚,并且出口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程度。尽管外资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没有促进产业的集聚,说明制造业外资已经进入扩散阶段。本文的结果和全国尺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说明地理尺度对于研究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成林 《人文地理》2003,18(3):47-51
本文的研究表明,河南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集聚特征,并依据其技术的先进性分化出3个空间层次。同时,在集聚主导下,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还存在着分散化趋势。这种格局主要受区位效应、先行效应、企业扩张与衍生的本地化、地方政府的学习机制和发展产业的路径依赖等4个机制的共同作用。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益,集聚效益与各高新区的集聚程度成正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加快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大都市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与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对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厘清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位选择规律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分析了上海市物联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结果发现初创期物联网企业在郊区集聚,随后向郊区其他区域扩散,并呈现出从单极向多极集聚转变的空间演化进程。通过构建负二项回归探究上海物联网企业的区位选择因素,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和企业集聚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产业发展初创期,企业区位选择受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双重影响,其中制度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在随后的兴起期,产业集聚效应对新企业的入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中国零售商业的主要经营业态,以中国本土大型零售连锁超市永辉超市为例,从空间扩张模式、扩张格局和区位选择等方面对零售连锁超市空间扩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和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永辉超市在1999至2013年15年间空间扩张速度递增,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空间扩张模式可以归纳为区域深耕式、接触式、跳跃式和复合式扩张四种,经营成熟期以后主要表现为复合式扩张;永辉超市在跨省际空间扩张中进入城市的次序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弱的正相关性,在省域范围内,永辉超市门店的空间扩张具有首位分布趋向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产业为例,采用EG指数和区位熵法,定量分析制造业产业的集聚水平、空间演变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关中城市群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在降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关中城市群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依次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呈现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群规模等级分异相一致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现状特征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化工业空间的一般特征及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三角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重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形成工业空间集聚的新要素;大城市工业核心功能更加突出,工业发展空间分异日益显著;形成新的地方性工业节点以及临海工业空间逐步形成,并从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方远平  曾庆  唐瑶  毛晔 《人文地理》2016,31(6):58-65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利用ESDA分析方法和2000-2012年的数据,对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分布较少,与广东省经济格局较为一致,集聚呈现二元结构;在总体空间格局上,区域创意阶层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整体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各地级市自身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比较微弱,创意阶层高聚集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看,不同时间段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总体上,科技是持续显著影响广东省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因素,其次是社会人文因素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市)地方专业化产业趋同,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北京、天津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内转移,河北、山东、辽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