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吕慧妮  杨忍 《人文地理》2023,38(1):130-139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作用因子”互补视角综合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广州市凤和空港小镇为典型案例,深度分析乡村转型的具体过程与逻辑内涵,并证实了空间生产的运作机制与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的内在关联性。研究表明,凤和空港小镇通过创建文旅型美丽乡村构建了行动者网络,政府、企业、游客、村民等异质行动者互构空间,使原来的空心村、贫困村转型为现代商业社区;空港小镇的乡村转型本质上是将传统村落社群“生产”为都市消费空间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以资本、权力、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多方关系交织与话语建构下表现为错综复杂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黄田镇为例,运用碳源汇估算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碳中和进行研究,结合人口、土地利用现状、交通运输等数据对其碳源和碳汇进行估算并计算得出:黄田镇的净碳汇量为-82 862.21 t,并通过分析其碳排放与碳汇结构,结合当地产业经济特点,提出其践行林果采摘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减排增汇路径,以期为同类型乡村旅游地低碳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草场面积广阔、民族风情浓厚、建筑风貌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以拉萨市夺底乡维巴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旅游的发展,维巴村传统的物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空间功能与属性逐渐趋向旅游场域,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被旅游生产所取代;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变更,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空间格局,政府部门协调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嵌入的影响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强化也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草场面积广阔、民族风情浓厚、建筑风貌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以拉萨市夺底乡维巴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旅游的发展,维巴村传统的物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空间功能与属性逐渐趋向旅游场域,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被旅游生产所取代;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变更,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空间格局,政府部门协调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嵌入的影响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强化也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深度建设山东省青岛市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的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乡村旅游营销中心逐渐向游客转移的趋势,搜集游客发布在马蜂窝、小红书、微博三大网络平台上的青岛乡村旅游地照片以及青岛官方旅游网络平台发布的乡村旅游地宣传图片,之后运用Nvivo 12,对照片和标签信息进行分析,生成词云图,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的青岛市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和官方媒体视角下的青岛市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到目前青岛乡村旅游地的品牌宣传与形象建设和游客感知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游客的感知和实际需求,提出行之有效的能够助推青岛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本文分析了名山旅游地的特点和影响其空间竞争的因素,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讨论了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和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8.
旅游线路中旅游地角色分析——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了解旅游地在相关旅游线路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对于该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营销策略至关重要,还有利于旅游区内各旅游地之间空间竞合策略的选择。本文试图对Alan Lew和Bob McKercher构建的五种旅游目的地类型,进行相应的修正,并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分析了屯溪旅游线路中各主要节点的角色和作用,探讨屯溪区在皖南旅游区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益于屯溪区以及其他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工作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杨洁莹  张京祥  张逸群 《人文地理》2020,35(3):86-92,114
乡村振兴不能回避资本,然而资本下乡会改变乡村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善用资本以实现乡村善治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Y村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资本介入后村庄治理主体的关系转换和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并揭示资本介入后乡村善治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市场资本介入乡村重构了空间生产主体,并倾向于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资本的助推下稳固,并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资本下乡后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发挥资本的触媒作用;维持政府公正性角色,保持乡村空间正义;明确村民主体地位,鼓励村民作为村庄营建的主体;强化集体力量,保持村集体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人文地理》2021,36(5):177-183
旅游消费文化的入侵导致了城市周边乡村发展中社会与空间的巨大变革,使其公共空间面临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缺失,进而出现异化。为深入剖析该类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本文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其三元辩证法理论框架,以西安市长安区清水头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解构,深入阐释城市周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内在逻辑,最后从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作用力、目标形态、机制保障等方面给出了相关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在地方政府空间表征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压制,而“交换价值”被凸显,但是村民在表征空间过程中的“抵抗”态势并不明显,反而“内化”趋势更多。本文的机制分析和优化建议有助于引导城市周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两重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相似文献   

12.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相似文献   

13.
贾榕榕  吴冰 《人文地理》2020,35(2):142-151
精英的权力是社会分层和领导者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精英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但旅游精英的权力却未获得足够关注。本文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基于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资料和网络资料,探索旅游精英的权力维度如何呈现,并深入研究乡村旅游精英的权力是否会随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精英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呈现六维权力:全局掌控权、制度制定权、空间生产权、声誉权、人情权与魅力权,进而以六维权力深入剖析了旅游精英带领村民致富的内部机理;(2)乡村旅游精英的六维权力处于动态演变中,在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权力呈现特征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黄潇婷  王志慧  张野 《人文地理》2023,38(1):158-16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生计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以栾川县重渡村为案例地,通过对亲代和子代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旅游生计代际传承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经历了亲代生计开拓、子代培养和发展、共同经营、生计传承四个阶段,并与重渡村这一乡村旅游目的地起步、培育、快速发展、规范管理的生命周期相适应。(2)文化因素、主体因素和规制压力是影响生计传承的主要原因。(3)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关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冯健  赵楠 《人文地理》2016,31(6):19-28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用地浪费,也造成乡村社会失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村庄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变迁入手,讨论空心村背景下通过公共空间重构实现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途径。以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互动为核心建立研究的理论线索,提出"乡村社会结构通过关系逻辑体现"、"社会结构影响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娟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17,32(2):137-144
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现的重要形式,乡村绅士化在西方国家受到极大关注,而我国则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乡村绅士化现象为主线,选取爨底下村为案例区,采用参与式评估法和质性访谈法,对人口结构、聚落形态、居住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绅士化表征空间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绅士化前后,生活空间发生重大变化,生活群体构成逐渐多样化,住宿价格飞涨,聚落空间的相似性被打破,居住空间逐步开放化,传统公共空间趋于退化或消失,当地村民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这些变化是绅士化过程中多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黄鑫  邹统钎  储德平 《人文地理》2020,35(3):93-103
乡村治理是乡村研究的显题,研究发展新兴产业的乡村治理对振兴乡村意义重大,但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袁家村1949—2019年的治理历程的梳理,探讨旅游乡村治理的演变机理以及成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治理经历“宗族自治”、“寡头他治”两个阶段,良性的治理模式需要内生动力和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②旅游乡村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目标更聚焦于集体发展、机制更追求正义、系统更不稳定。③有效的旅游乡村治理需要构建“集体共治”模式和动态开放的治理系统,注重社区精神的约束力,促进旅游乡村发展健康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赵楠  冯健 《人文地理》2016,31(6):29-38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韩磊  谢双玉 《人文地理》2022,37(6):183-192
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是城市功能转型的典型代表。运用实地调研、访谈、批判性语篇分析等方法,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建立起贯穿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解构思路,从“规训者—反规训者”视角分析了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的生产是规训者与反规训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经历了由空间的表征主导的“游憩化规划”阶段,由空间的实践主导的“水岸重塑”阶段和由表征的空间主导的“流动秩序实践”阶段;②多元利益主体在不同阶段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趋同性空间再造和自下而上的异质性空间实践,但政府始终主导着空间生产过程,保障了其游憩化、公益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