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岩君  房立娜 《旅游纵览》2023,(19):36-39+43
本文以山东半岛胶东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模型获取胶东五市旅游经济的联系度,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运用Ucinet 6.0软件构建胶东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分析各城市节点间的联系密度,探究胶东经济圈旅游地空间等级差异和成因,为胶东经济圈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胶东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研究发现:胶东五市旅游经济联系不均衡;胶东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中部核心密集,外部边缘稀疏的格局;胶东经济圈网络结构并不稳定;胶东经济圈城市旅游的网络空间结构中有着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胶东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薛献伟 《人文地理》2010,25(4):109-114
本文通过计算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借助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模型,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强度、隶属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围,同时建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模型并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强,并逐渐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方向进展,同时区域内部城市旅游经济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旅游城市等级规模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的旅游经济随之匹配,并在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关系,这种轴线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沿线"并且这种联系的规律性在空间上总的方向表现为随城市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最后针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对长三角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影响加以论述,以此为提升长三角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活动效率,加快实现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强化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水平,以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各城市2010—2019年联合发明专利授权数据信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本地网络与跨界网络,诠释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本地—跨界网络空间联动机制。研究表明:(1)本地网络的通达性和凝聚力逐渐上升,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及核心节点间强—强联系格局;跨界网络的节点和关系数急速增加,空间上呈现以放射状为主,稀疏的闭环创新联系为辅的特征。(2)本地网络与跨界网络的交互作用增强。本地网络中参与跨界合作的节点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外城市建立正式创新合作关系。跨界网络的发展也会提高本地网络中节点城市的平均网络地位。(3)本地网络中网络地位高的城市扮演着本地—跨界绿色技术协同创新的“中间人”,其中处于高递推中心性高递推权力位置的城市充当着本地—跨界网络空间联动的技术守门员。  相似文献   

4.
马学广  张钊  蒋策 《人文地理》2023,(3):108-117+154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对于刻画中国城市空间联系具有重要的表征作用。本文基于2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先进制造业投资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联系与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中国先进制造业投资的城市网络总体上形成以“菱形”结构为主体框架的“V”字型空间形态;城市间投资联系按照距离由远及近呈偏右态分布,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和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联系特征;城市网络具有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主的首次位联系,继而形成以上、深、广、北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城市联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旅游产业集群内旅游企业间关系和合作并不是建立在投入-产出的物质联系上,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也就有不同于制造业集群的属性和特征。根据四种划分标准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对平遥古城的调查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数据分析发现,以沟通联系和非正式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网络为主;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主要是旅游核心部门或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旅游企业本地网络的范围和结网对象与地理空间及个人关系相关;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具有本地化网络对集群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外围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形态上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解释。对于点要素而言,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这些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指出了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化是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需要针对特定地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意义重大。研究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聚类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2013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周边少,中心多"的态势,空间点分布呈现凝聚特征,空间核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各县市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同样呈现集聚特征,且存在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市场各级主体的共同合作,同时还受到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政府政策因素以及空间邻近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甄峰  顾朝林 《人文地理》2000,15(4):10-15
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系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系统诊断,及时进行调控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对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探讨了空间结构成长的动力机制,最后重点对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控从政策上和实践上做了探讨。提出以下调控措施:①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等级网络体系;②加强重大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性协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③建立新型的核心-边缘关系,实现全区的持续协调发展;④抓住粤港高技术合作新机遇,以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构建粤港澳区域创新网络;⑤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为机遇,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科学划分用地空间,实现全省空间结构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丹萌  李欣  张苏文 《人文地理》2021,36(6):125-134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来分析其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理。通过大数据方法获取该市1450个住宅小区的房价及特征数据,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模拟其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对房价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沈阳市住房价格呈现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且长白区域已成为新的价格峰值区。②特征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和地铁站对房价表现出较高的影响力,并对住房价格的作用程度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③受“强政府、弱市场”等的长期影响,政府调控下的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沈阳等老工业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双  曾刚 《人文地理》2016,31(1):116-123
知识溢出的本地化现象揭示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机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也可发生在远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例,采用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探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产生强烈的本地和跨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地理空间和创新网络在跨区域知识溢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产学研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不仅局限于区域尺度,也发生在更高的国家尺度;在地理空间的制约影响下,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十分显著且稳定,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溢出机制则不那么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空间尺度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绿色专利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内部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多线程、多流向的复杂网络结构形态,随时间逐渐具有圈层结构特征,中原城市群对其他城市群的溢出最为显著。(2)地市间绿色技术创新关联网络存在较为森严的等级结构,网络稳定性有待增强,净溢出地区以中原城市群及省会城市为主,净受益地区集中于河西走廊与城市群外围地区,郑州和西安的中介作用明显。(3)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组团式分布于中原城市群与晋中城市群,边缘区分布于黄河“几字弯”中部及山东半岛。(4)地理空间邻近、科研经费投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对关联网络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对关联网络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承良 《人文地理》2006,21(6):108-114
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体化现象的大量涌现,使得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联系及其复杂性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中心。基于经济联系发展与空间结构演替的共轭关系,通过相关统计资料统计分析,从城市化、交通化、工业化、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五方面归纳了建国来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发展历程:波动发展阶段(1949-1965年)、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从经济联系作用的交通扩展与功能集散角度分析了武汉都市圈地域结构形态演变特征,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在城市扩展方向上呈现孤立-向心-离心-圈状-轴向变化,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块状-星状-组群-圈状-带状演替,并对其未来高级形态--中部都市带发展提出空间组织构想。  相似文献   

14.
国外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区域共生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远强 《人文地理》2016,31(1):26-32
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在地理空间和战略关系层面上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地理视角下,本文重点从企业层面的联盟创新网络,产业层面的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区域层面的共生创新网络加以具体评述与分析。在企业层面,强调企业在网络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构建创新网络;在产业层面,强调产业集群要素对创新网络影响,更倾向刻画创新网络是一种以产业地理空间为边界的整体性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跨越企业所处的产业边界,基于生态共生思想提出区域共生创新网络的新范式。最后,提出创新网络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企业、产业与区域三个层面的协同演化,突破传统区域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和地理格局,探讨如何构架一个具有层次性、协同性和互动开放性的区域生态共生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5.
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地域,基于重力模型对2002年和2012年区域城镇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镇间关系矩阵,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格局特征和网络结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间的经济联系能力不断增强,网络日益稠密化和复杂化;2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表现为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的复杂联系网络特征,且分层现象明显;3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节点的影响和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区域次级中心正在兴起;4西安、宝鸡、天水等城镇是区域经济联系网络的"桥点",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部分城镇节点的网络连通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速公路货流数据的重庆市区县关联网络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空间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网络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领域。国外研究多采用信息流、航空流作为研究城市与区域网络的主要手段。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与区域关联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高速公路货流数据拟合重庆区县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析关联网络结构。研究表明:①传统的"一圈两翼"结构逐渐向"双核"结构演化,空间结构面临重组;②主城区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渝西方向;③横向水平联系的分布具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期以来,政府治理制度的变革及公私部门关系的重构使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主体、供给机制逐步多元化,其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分异。本文以广州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总体上呈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表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反比例服务法则"。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城市网络研究成为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当前对国家层面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基于2001—2016年间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空间分布变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由等级化向网络化转变,具体表现为在轴辐结构基础上向连通性更强的链锁网络演进;与此同时,城市网络同时呈现少数城市网络连接度的极化以及多中心扩散的特征。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城市网络发展较为完善,与其它区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但山东、东北和福建等省份与区域内外的联系增长也较快。大多数城市的出度和入度差异明显,但这一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降,西力东侵,新式交通进入中国,机械力克服了自然力时代的局限,使原先的经济与交通地理空间结构发生巨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动是如何发生的?其呈现出的形态如何及其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又是什么?在此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就海陆交通格局、水陆交通工具及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内A级景区和客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湖北省旅游供需要素具有较强的集聚分布态势,供需状况整体较差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资源和人口指向性;②客源密集的江汉平原腹地和交通不便、高等级景区稀疏的外围边缘山区供需联系强度较低,高等级景区集聚的区域供需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