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小农户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利益与价值主体,也是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功能及形态建构主体。小农户振兴,即为适应当前乡村地域系统乃至城乡地域系统社会经济形态、地域结构—功能重构,通过对影响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内部要素和外缘要素的调控管理,实现小农户生计转型升级及其与乡村地域系统、城乡地域系统结构—功能演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文章基于小农户概念内涵,分析了小农户振兴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小农户振兴与城乡地域系统演化发展的联结关系,提出应根据地域差异,在明晰小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和城乡地域系统类型、要素组成、结构—功能、发展特征与模式的前提下,按“村域—乡村地域系统—城乡地域系统”不同尺度分区分类实施小农户振兴。重点关注小农户振兴与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功能、乡村产业体系、乡村社会功能再组织化及乡村生态环境提质的耦合协同,加强小农户振兴与乡村资源管理、小农户振兴地域类型与特征、小农户振兴规划与政策、小农户振兴路径与模式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①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②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③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以GIS为平台、土地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集聚维数,分别在县域、镇域和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集聚性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聚落景观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空间集聚性存在不同尺度分形特征的差异,同时丹阳市的镇和中心村的集聚性则明显小于句容市;不同尺度聚落集聚性出现明显的尺度特征,即中心村 > 镇 > 县城;地形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表现为腹地内坡度越大,集聚性越强;交通网络的完善降低了乡村聚落对空间直线距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多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首先阐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其次论述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田北画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再次分析田北画村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多渠道推广画村特色,提升知名度;推进多产业协同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基础设施维护,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引进和培养书画专业人才等,以期为田北画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龙 《旅游纵览》2022,(18):69-7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镇吴杖子村为例,深挖整合文旅资源,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新模式,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富民增收目标,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消费空间变化是透视当代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视角.基于江汉平原公安县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以微观分析描绘农户消费场景变化、宏观分析勾画农户消费空间演变,以多元线性回归解析乡村消费演变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微观上,农户消费区位频次趋于增加、区位类型趋于分化,低等级商品消费向低等级购物地扩散、高等级商品消费向高等级购...  相似文献   

7.
基于乡村“公”、“共”、“私”三分领域的治理理论,以G省F贫困村为例,运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结合F村实证特征和问题分析,探讨政府(驻村工作队)与社会(乡村精英)互助作用下的乡村治理特征。研究指出,驻村工作队代表政府权威,领导并协助村两委工作;新乡贤利用自身社会资本,与驻村工作队在项目确定、资金使用、村庄发展等方面协商互助,降低治理成本;村两委则以维持乡村生产、生活秩序为主,并领导/协助新乡贤参与村中事务。总体而言,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代表上层政府的外部政府权威,乡村精英代表乡村内生权威,二者作为“中间者”在乡村层面协作互助,实现“上、中、下相结合”的较为均衡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8.
黄泰  张捷  解杼  刘泽华 《人文地理》2003,18(2):49-54
本文强调了旅游资源"集中性"的功能属性,并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四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并通过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功能结构,结合旅游业产业特性,划分出三个等级构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或旅游景区。最后给出了江苏地域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9.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在当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结合山西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困境,对乡村振兴微观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的重要驱动因素。从人才、文化、组织、产业、生态等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调整乡域系统人地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周文丽 《人文地理》2013,28(3):148-153
文章以甘肃省农村居民为个案,基于甘肃省526位农村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对西部典型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考察。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意愿不够强烈,出游频数较低,年均旅游消费支出相当有限,偏好与亲友结伴出游,出游时间主要集中于农闲时间,出游目的主要以探亲访友和观光游览为主,出游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汽车和火车,亲友介绍是其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所不同,可自由支配收入及旅游产品价格依然是影响甘肃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杨洁莹  张京祥  张逸群 《人文地理》2020,35(3):86-92,114
乡村振兴不能回避资本,然而资本下乡会改变乡村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善用资本以实现乡村善治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Y村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资本介入后村庄治理主体的关系转换和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并揭示资本介入后乡村善治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市场资本介入乡村重构了空间生产主体,并倾向于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资本的助推下稳固,并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资本下乡后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发挥资本的触媒作用;维持政府公正性角色,保持乡村空间正义;明确村民主体地位,鼓励村民作为村庄营建的主体;强化集体力量,保持村集体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权。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驱动下,乡村人口转型呈现就近非农化不断增强等新特征。本文以岳阳市为例,首先揭示人口转型的总体格局,选定城关型、偏远山区型、传统农业型三个典型村庄,全面透视其外出、常住人口的转型特征,揭示自然本底、地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影响。发现:中部地区人口以流向省外为主,但回流增强,主要流向镇街;城关型村庄人口以就近(地)非农化为主;偏远山区村庄异地城镇化为主、就近非农化为辅;传统农业村庄人口外流、就近城镇化与非农化并存;村庄资源禀赋及利用程度、地域经济水平、生活服务配套等对人口外出程度和距离、择居(业)、年龄和家庭结构、村庄兴衰有不同影响,城镇化应因况施策。  相似文献   

14.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红光  陈敏  季璐 《人文地理》2018,33(5):80-87
城乡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城乡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乡村支持城镇、城镇反哺乡村"的定量模型,分析了我国1987-2012年间城乡间的经济联系。结果发现,从经济联系角度看,虽然城镇对乡村的反哺作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上我国城乡关系仍处于乡村支持城镇阶段。乡村对其他服务业(如教育、医疗)的消费是导致乡村支持城镇的主要来源,且其作用有增大趋势。而城镇对农业的消费、对建筑业的投资以及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是城镇反哺乡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减轻乡村居民在其他服务业领域的支出负担,刺激城镇居民对乡村农产品的消费,保持建筑业投资力度,扩大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城镇反哺乡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冯健  杜瑀 《人文地理》2016,31(6):39-48
基于宁夏西吉县空心村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村民对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目前多数公共设施在空心村中处于缺失状态;村民希望空心村整治能解决村庄的道路交通、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等问题,能满足文化教育、就医和垃圾回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需求;希望村庄整治能考虑农业生产的便利性,能提高经济和社会保障水平。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家庭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对当前住房的满意度、对本村小学满意度和对村庄生态环境满意度等因素对村民是否支持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楠  冯健 《人文地理》2016,31(6):29-38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重要区域。围绕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已积累了广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示范推广,导致收效有限。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的3类关键技术体系: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现代集水农业与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以类型化为核心的新农村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建设技术体系,以及以循环农业模式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体系,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救护车资源布局优化: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克帅  李裕瑞 《人文地理》2013,28(1):105-109
优化农村救护车资源的配置有助于缩短急救服务的响应时间,对于维护重症伤(病)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将15分钟作为急救车路上所需响应时间,研究了该县当前救护车资源布局下农村居民的可达性;应用ArcGIS中的p-中位模型优化了郸城救护车布局点,并运用SPSS16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了优化前后郸城居民救护车服务可达性变化;应用ArcGIS中的最小覆盖面模型求解了覆盖郸城县域所需的最少救护车布局点数。研究显示,通过优化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救护车资源可达性,在县域范围内布局13个左右的救护车资源能基本覆盖所有居民点。这一数量对与郸城具有相似自然社会背景的黄淮海平原县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文章还讨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