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形成东西战争策源地。受到威胁的中苏抓紧复交,并形成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外交战略。苏联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倡导建构集体安全体系,防止战争;次则军事援华以拖住日本,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而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寄希望于日苏战争,或推动苏联直接参战;次则获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独力抵抗日本。最后,经过艰难协商,中苏均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军事援华。其中,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培训中国空军,重塑中国空军的肌体,同时,亲自驾机参加战斗,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过渡到相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也付出巨大牺牲,其英勇事迹成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无论是挑起战端的日军,还是奉张及南京当局都密切关注莫斯科对此事变的外交态度。虽然面对中东铁路可能遭遇日军威胁的严峻情势,但苏联依旧采取"不干预政策",坐视日军侵占中国整个东北地区。1932年后,苏联甚至第一时间便承认"满洲国"并开始与日本商洽中东铁路的售让事宜。斯大林及苏联最高当局之所以做出这样一系列的外交决策,除了受制于国际层面的大背景外,也与苏联当时已逐渐成型的外交模式有关,而且期间更掺杂了诸如情报缺失、预判失误等历史细节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友孙 《世界历史》2006,1(4):51-59
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苏联东欧的文化外交,即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苏东“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苏东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美国对波兰的文化外交为窗口,对美国文化外交的实质、策略、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忠民 《中华遗产》2012,(9):90-103
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苏联的压啦-颤国莉美国,两个曾经的宿敌被迫走向一起。可是,长期对立的紧张气氛,使彼此又心有余悸。两国的外交谈判,只能上一次伟大的握手。的外交,却成就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握手。  相似文献   

6.
中苏两国"蜜月期"文化关系与这一时期双方的外交、政治、经济关系有密切联系.50-6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经济上苏联对中国的大力援助以及中苏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趋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苏文化关系进入"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前,曾经有一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待遇怎样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苏之间曾出现过怎样的外交风波?笔者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了很多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而此时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波兰积极追随法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波兰东西两边的苏联和德国实力逐渐增强,处于夹缝之间的波兰的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胁。为求自保,波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推行了等距离外交。但由于各种原因,波兰的等距离外交并没有挽救它再次被瓜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曾经有一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待遇怎样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苏之间曾出现过怎样的外交风波?笔者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了很多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是《朝鲜停战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约方之一,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首先,中国希望尽快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坚决主张朝鲜政治会议应是包括苏联等中立国参加的多边圆桌会议。其次,中国积极支持苏联关于召开五大国会议的倡议,推动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搭建新的外交平台。再次,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中国在与苏联和朝鲜协调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前三国就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合阵线。最后,中、苏、朝三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密切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日内瓦会议虽然没能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但中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得以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联邦的石油经济,是在俄罗斯帝国及苏联石油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石油外交主要通过石油公司实施。俄罗斯石油外交呈现出与苏联石油外交不同的特点。俄罗斯联邦时期石油外交主要由国家掌控;石油公司的对外石油贸易兼有实现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重任;国际石油贸易中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之间争夺与合作并存。石油经济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外交影响很大。石油出口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石油政治与石油外交既影响俄罗斯外交政策决策,也受到对外战略的制约。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以石油扩张弥补地缘政治的削弱,但国家经济过分依赖石油出口也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29年,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了中东路事件,意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蒋并且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苏联方面以1924年中俄及奉俄条约为依据,亦不惜以武力相向。蒋则运用外交手段,希冀得到各国列强的支持而获得压制苏联的效果。却不料各国政府多不赞同中方的做法。结果,苏联大举兴兵,东北边防军损失惨重,张学良被迫单独与苏联订立了城下之盟。此举虽令南京不满。蒋却因顾虑到逐渐形成气候的反蒋风潮.而不得不曲予承认。  相似文献   

15.
1939年下半年,苏联与日本在"满蒙"边界诺门坎的冲突结束,苏日妥协,国民政府处境危急。蒋介石根据驻苏大使杨杰的建议,积极开展对苏外交,并派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组访苏,争取促成苏联与英、美合作,甚至提出了用东北部分主权换取苏联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以促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计划。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拒绝了这一提议,但这次中国的外交努力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2年12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正式宣布两国无条件复交。此事件是中国政府在国联会议上反对日本侵略屡遭挫折之际获得的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该外交胜利不仅使中国在国际上突破了外交方面的困境,而且对于中国当时整个政局的发展都具有较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事件的中方主持者——颜惠庆对此事件的具体操作入手,来对这一事件作一初步的梳理,以此来展现当时中国内政与外交的某些特点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具体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鸠山内阁时期,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国都积极主张与日恢复邦交,苏日两国很快实现,而中日两国仍停留于民间交往。其原因是复杂的,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1、在鸠山内阁外交战略中,日苏关系先于日中关系;2、中苏两国对日外交方式不同,苏联选择政府间的非正式外交方式,中国选择非政府间的民间交往方式;3、中苏两国对解决日俘、渔业等问题的认识不同,苏联将其视为邦交的资本,中国将其视为邦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国民外交”背景下的中苏建交谈判(1923-1924)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艳艳 《近代史研究》2005,1(4):237-273
1923-1924年间,苏联派出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为中俄两国恢复邦交进行谈判,双方最终订立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等处理两国外交关系的系列文件,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加拉罕提出的以“中国人民”为外交对象的举措虽不符合国际外交谈判的正常程序,但恰符合当时中国各界民众要求参与外交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从激进到保守的各类中国人士的应和,使本来处境艰难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氛围下进行外交谈判。要了解这一谈判的动态过程,就需要回到当时的报刊资料之中,重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形成的特殊政治氛围,并考察这一氛围对外交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提出里根时代是美国新保守派的黄金时光。虽然里根政府给了新保守派在政坛崭露头角的机会,里根执政前期掀起的对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以及里根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与主张,但是以里根外交的主要内容和实质、里根本人的个性特征以及新保守派核心刊物《评论》在1980—1985年间论调的转变为依据,里根时代并不是新保守派的黄金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