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伯苓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是募捐艺术家,他一生为南开教育募款超过千万。先后开办了中学、大学、女中、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有人问他:张校长,你是怎么像变戏法似的,就能办了这么多好学校?他回答:当校长用不着博士、硕士头衔,只要能找钱就行。这个"能找钱",包括募捐和争取政府公款补助。也有人看到他经常三万五万地捐回钱来,问他有什么募捐的诀窍。他说:这没什么,瞅准了,一抓就是一把。在他这句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他艰辛的募捐经历和高超的募捐艺术。  相似文献   

2.
据1939年《时事新报》经理崔唯吾调查统计,全国设立最好的校友会第一是南开,第二是黄埔军校。不过黄埔是国立的军事机构,是由政府出资设立。而南开校友会的一切费用,包括会所的建筑费都是向校友们募捐的。最好的概念是什么?第一是规模最大;第二是管理最好;第三是作用发挥得最好;第四是社会影响最佳。这一点实在让校长张伯苓感到欣慰,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各校校友会,抗战以来恢复最快的,怕是首推南开”。  相似文献   

3.
侯雪次  郭建飞  贺克丽 《神州》2013,(23):175-175
张伯苓(1876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先后创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建国后把南开大学捐给国家。他一贯提倡学生德智体关并进发展,强调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他的美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成绩显著对我们当今学校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伯苓(1876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先后创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建国后把南开大学捐给国家.他一贯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并进发展,强调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他的美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成绩显著对我们当今学校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沛 《民国档案》2011,(1):69-79
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的关系,以往研究几乎无人涉及.1930年代初,教育理念相近的蒋介石与南开校长张伯苓由初识到相知,政治与教育的相互需求以及私人友情的增长,对于此后南开大学的存续与发展关系重大.抗战爆发,毁于战火的南开大学成为战时高等教育损失的标志性形象,蒋介石在广泛的舆论同情中做出了"有中国即有南开"的承诺.其后...  相似文献   

6.
提起始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南开大学新剧(后称话剧)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校长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他所领导的南开新剧团及他讲授的西洋戏剧课。从这个“北方话剧的摇篮”里,曾走出了周恩来、曹禺、黄宗江等这样的大人物及戏剧大师。张彭春在南开早期话剧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成了我国近  相似文献   

7.
南开"校父"严范孙,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曾因致力于改革科举制度而名闻天下。因他,才有百年南开的辉煌。但他的慧眼识才识人,却不尽为世人所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学习,很快崭露头角,引起了校董严范孙的注意。1914年,南开学校举行全校作文竞赛,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苓都亲自出任评委。  相似文献   

8.
一、创办南开张伯苓先生共创办了四所学校: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第二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南开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不少学生,像曹禺、金焰等人,成为了文艺界的名人,还有像周恩来这样的极其优秀的毕业学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我的公公张伯苓生于1876年,卒于1951年。年青时,曾服役于北洋水师,所在的战舰是“通济”舰。1895年,他随“通济”舰一起参加了威海卫的接收和转租手续。正是这件事,使伯苓公产生了人生一大转折,终生从事教育…  相似文献   

9.
1998年4月15日,是天津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老教育家黄钰生诞辰100周年。黄钰生的名字是和南开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长期担任南开大学秘书长,辅佐校长张伯苓,全面主持南开校务;“七七”事变后,他组织员工长途跋涉抵达昆明,代表南开与北大、清华两校通力合作,创建了战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并多年担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师范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一片废墟上主持了南开大学的重建工作,使南开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天津解放前夕,带领员工英勇护校,将南开大学完整无缺地献给人民政权。1952年后,…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南开大学发展初期的师资背景为研究视角,解读张伯苓与成志会这一留美兄弟会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对留美生校际聚合的影响。尤其对成志会是一个怎样的留美社团,张伯苓的成志会会员身份以及成志会社团网络在南开大学发展中的两面性做了重点研究。论文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留美社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社团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并在留美生归国后的职业选择和学校聚合中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兄弟会之一的成志会是一个提倡互助和爱国的社团组织,以之为纽带,留美生相互扶助,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张伯苓成志会会员的身份成为张伯苓延揽南开大学教师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成志会会员是张伯苓开拓南开系列学校的有力支持者,他们在南开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具有发展性的理念让私立南开从无到有再到可以与清华、北大相匹敌的强校。他的"本土化"的教育思想、"允公允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的管理思想,不仅对南开大学有积极的影响,也对现代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也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天津卫三宗宝——南开、永利、《大公报》。这里所说的"南开"指的是南开学校,包括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提起南开学校,一般人大都知道其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而对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山西人王益孙协创学校的感人事迹却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亡有我在”,这是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应东北基督教青年会演讲时,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吼声。这句话在东北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就连少帅张学良听了这句话后,也深深折服,并且拜张伯苓为师,给南开办学提供了大量资助。  相似文献   

14.
张伯苓与蒋介石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苓(1876—1951),以创办南开大学著称于民国教育界。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年立志“终身办教育,不做官”,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926年,先是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颜惠庆请他出山,担任教育总长,随后奉军入关,张学良又邀请他出任天津市市长,但都遭到张伯苓的婉言谢绝。然而,在蒋介石当政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张伯苓对民国政坛的核心人物──蒋介石从崇拜发展到迷信的程度,他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也逐步密切。 一、教育搭桥,政治结缘 张伯苓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私人办学的先驱,也是当时以个人力量创办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1937年9月28日夜,中国天津。静寂之夜突然被阵阵炮火声打破。驻守海光寺的日军把一墙之隔的南开做为目标,实行密集轰炸。顷刻间,美丽宁静的南开校园一片惨状,房屋倾塌,浓烟伴着烈火冲天而起。轰炸一直持续到29日,南开已成为废墟。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占全国高校损失之1/10。幸南开师生早已南迁,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悲惨事件。南开校长张伯苓适在南京,惊闻南开四部校舍皆毁,俱已化为灰烬,不禁悲从中来。“念及四十年来惨淡经营,一草  相似文献   

16.
王蓬 《丝绸之路》2014,(23):1-11
西迁由来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件值得追溯、缅怀的往事。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向北平城郊宛平城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抵抗,由此拉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史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爆发之初,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为私立大学,为校长张伯苓用毕生资产与心血所创办。闻此噩耗,张伯苓拍案奋起:"日人能轰毁南开之物质,不能轰毁南开之精神。"  相似文献   

17.
梅祖成 《纵横》2008,(7):61-62
梅贻琦伯父(1889—1962)是五兄弟中的老大,字月涵,籍贯天津。15岁时受教于张伯苓先生任校长的天津南开学堂,毕业后保送河北保定高等学堂深造。1909年考取用庚子赔款派送的第一批留美学生,1914年自吴斯脱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次年应聘到清华学堂任  相似文献   

18.
脸谱     
<正>意志张伯苓办教育张伯苓多次说他办教育的理由:"我在北洋水师学校,亲见旅顺大连为日本割去,青岛为德国人所夺走。当我到济公岛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另一个是中国兵。英  相似文献   

19.
张謇与江苏谘议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在清末即为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声望甚隆。他参与创立预备立宪公会,集中了江浙一带乃至全国有志于改革的绅商及知识界的一批代表人物。张氏积极参与了江苏谘议局的筹备工作,谘议局成立后,被选为议长。张謇领导江苏谘议局为建设立宪政治的地方基础做了许多工作,并与思想顽旧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张謇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还展开了联合各省谘议局进行国会请愿以及要求改革财政等活动。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领导江苏谘议局也是如此。张謇也是一位稳健的改革家,他抱定和平改革的宗旨,秉持“尽其在我”,“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方针,不激不随,努力做去。  相似文献   

20.
提起孔祥熙,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理财家”、“赚钱博士”,是国民党的高官,且政声不雅。然而许多人也许忽略了他善于募捐这一特长。孔一生为他所创办的铭贤学校募捐次数虽然不多,但主要的3次均获成功,其中影响很大的有两次。他所主持的募捐会,是很令人开心的场面。讲演时他慷慨陈词、旁征博引,博得阵阵笑声。劝募时,他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他的劝募方法,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