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产生国家,是历史的必然。国家的产生以多方面条件为前提。在诸多前提条件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那么,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够导致国家必然产生呢?换言之,国家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前提以什么为标志呢?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他  相似文献   

2.
夏代是我国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政权开始出现,奴隶社会产生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夏文化对探讨中国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起源,填补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上的一大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后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探索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3.
史文 《史学月刊》2005,(12):84-91
晚清国家观变化所呈现的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恢廓的世界眼光以及各种国家观念纷然杂陈等时代特色,不仅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更是当时“千古未有之变局”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国家观念上的反映。上述特色非但使晚清国家观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加速了晚清国家观由传统王朝观向近代国家观的转变;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场制度变革直接改变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命运.士人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垄断者,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士人通过身份转变,担当起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劳工立法是领主阶级为应对人口危机,由王室政府主导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立法运动。劳工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劳工法的内容及其实施力度呈现了减弱的趋势,这一过程见证了封建旧秩序的衰落;另一方面,劳工法不断颁布,对当时的社会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劳工法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工危机,维持了社会稳定,旧秩序的诸多内容因此得以保留。同时,君主政府借此在社会经济领域逐渐树立起了新的统一国家权威,促进了国家政权从分散的封建式政权向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政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具体的反映。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作品,是我们当前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对广大青年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值得予以高度重视。但这些作品是历史上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在当时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发掘、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时,有必要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加以考察,以更好地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本文拟对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国家跟着出现了。几千年来,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曾经数度发生分裂,形成若干个互相攻伐的小国。在大部分基本统一的年代里,也曾多次发生边患,在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爆发战争。在谋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在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已经问世一百年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社会主义文献。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总结了摩尔根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实践,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描绘了人类从无阶级社会经过阶级社会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的蓝图。在纪念《起源》发表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科学论述,结合我国新发现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资料,对中国阶级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讨论中国古代文明和文明起源时,往往把二者混淆起来。其实,文明和文明起源是相互关联而义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文明是指具备有城市、青铜器、文字等各种条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的综合。而文明起源则是指这种文明社会所由产生的源头——某种社会形态下诸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因素。就其时代来讲,文明是指阶级社会,文明起源则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文明的起源孕育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此间,阶级和阶级压迫出现,并逐步走向不可调合——呼唤国家机器的产生;村落聚邑向城市发展:冶铸工艺及最初的铜器出现:刻划符号逐步演变成单字,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9.
阶级的出现,国家的成立,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随着这一进步,也出现了阶级压迫与民族间的侵略,在历史上有不少反压迫反侵略的英雄,都是爱国者,他们都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人物。但在原始社会,还不曾出现阶级压迫或民族侵略,我们讲授原始社会史,能不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周振超  商爱玲 《攀登》2002,21(4):9-12,58
本文认为在政治系统内,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八十一年来共经历了三大转变:从挽救民族危亡到实现民族复兴的职能转变;社会基础和阶级结构由复杂到单纯再到复合的转变;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处理社会矛盾方式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各自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探索夏文化的历史意义夏代是我国原始社会解体后,阶级和国家政权开始出现,奴隶社会产生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研究夏文化就是研究中国阶级的产生,国家的起源,对于填补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上的一大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世纪以前,中国有无夏王朝,在史学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就是商代也有人怀疑。到了20世纪20年初,中国考古学者开始运用科学的田野发掘方法,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明确地记录了商代的事迹,尤其是还记载了商代帝王世系,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世本…  相似文献   

12.
百多年来,中国由不变到巨变,由传统到现代,其贯穿始终的唯一主题,谓之“近代化”(或称“现代化”)。近代国人为因应这一世所未遇的“变局”,力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行为的近代化和民族国家的独立平等,诸多乐章无不构成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整体运动。综观中国近代化的方方面面,其最突显、最根本的变项,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毛泽东语)的产生。这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即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之而引发的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在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走向。故而,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研究,成为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和近代化历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论文一、总论方法论问题刘大年近代史研究1期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熊宗仁贵州文史丛刊4期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李福斌黑龙江社会科学1期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与中国现代化的出路董宝训山东大学学报4期中华传统民族精神及其在近代的弘扬与发展焦润...  相似文献   

15.
张勇 《民族译丛》2007,(2):13-18
“全球化”与“民族一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一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一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复杂的阶级、民族斗争。斗争的结果,新起的清王朝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次统一重新开始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产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  相似文献   

17.
略论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社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桥梁,是由氏族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的必由之路。农村公社制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度阶段,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之内,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保存农村公社制度或者是它的残余,只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才使农村公社制度走向瓦解。历史上一切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古老的  相似文献   

18.
满族是一个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这种爱国主义在满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鲜明的表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维护与歌颂“大一统”局面,这是爱国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其二,热情赞扬中国历代爱国主义代表人物,坚持与发扬了这种传统精神;其三,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抒发了爱国主义的抗争思想与忧患意识。另外,在其他方面如表现英雄主义、关心社会现实、抨击腐败现象等,也都是爱国主义的反映。清代满族的爱国主义已成为这个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丰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家秩序是国体与政体的合一。国体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反映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二者的合一构成了国家秩序的具体形态。社会秩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秩序包括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群体的组织形式;狭义的社会秩序则是指由血缘、地域、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社会秩序既是国家秩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能构成不依赖于国家行政组织而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种民间秩序。本文即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并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为线索来简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关于国家“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及其产生发展的阶段性——从比较中看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渐进性过程之一》一文中,探索了雅典、罗马和德意志这三种国家兴起的主要历史环境条件,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国家有自己存在的完整的历史过程,它有着孕育、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消亡这不同的阶段,只是由于具体历史环境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国家和民族那里,各有不同的具体特点罢了。”根据这个分析,本文试图说明,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正式产生与完全形成的时限及其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