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志书的性质,是指地方志书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性,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历史上,方志界对地方志书的性质形成有多种说法。至清代,形成以戴震“志以考地理”为代表的地理书说和以章学诚“志属史体”为代表的历史书说。随后又有史地两性说、资料书说、地情书说、资料性著述说等等。直到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才确定地方志书是一种资料性文献。从这个定义可知:地方志书是记述本行政区域的事物,具有地方性;是完整反映一个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事物,具有资料性;是记述一个时期的历史与现状,具有时限性;是一种资料性文献,具有独特性。因此,地方志书应具备地方性、资料性、时限性、独特性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概念之中,并指明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工作条例》已对地方志和志书、年鉴作出了解释,第三条说:"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文献."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地方志书的本质特征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是地方志书的基础,一本志书编纂是否成功,关键在资料,资料的充分和真实,决定了志书的价值,决定了志书能不能真正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条例》处处体现了地方志工作明显的行政性,体现了地方志书的“官书”性质。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5.
武晓霞 《沧桑》2013,(4):15-17
资料是地方志书的生命,是志书存在价值的根本。"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基本属性。修志中如何运用好丰富的资料,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资料运用是在资料征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实现的,应该从支离破碎中理出全面;从冗杂数据中理出规律;从错讹纰缪中理出准确。  相似文献   

6.
<正>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是指志书在编纂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志的基本原则是由方志性质决定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了"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就决定了编纂新方志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如何突显地方特色,成为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可以看出,区域性是地方志首要特征。方志的区域性决定了它应具有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志书中应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晓月 《沧桑》2013,(2):7-8,28
随着地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地方志书是一种资料性文献的共识。本文通过对方志本身固有性质和特定体例的简单阐述,对新地方志书编纂者的称谓,如"编纂"、"编撰"、"编辑"、"编著"等释义进行辨析,并结合志书的特殊性,使之对它们在志书中的位置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地方志书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成,是全面系统地论述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盛世修志,服务当代,功在千秋。继2006年5月16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前夕,于9月11日第31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正式对外公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指导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准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搜集工作要从读志用志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地进行搜集,使编修出来的地方志书真正地好用、可用、多用。  相似文献   

11.
<正>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产生的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书在范围、体例、方法、内容上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却有共同的一点,即在资料的选用上,无一例外地利用了大量档案资料。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档案资料是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历代的史官编史修志主要靠的是档案资料。地方志是综合记述一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全面情况的资料性著述,是一个地域的百科全书。地方志书所涉及丰富的内容、详实的资料、突出的地方特点和时代  相似文献   

12.
梅森 《中国地方志》2013,(10):23-28
当代地方志书的文体语言出现了认知窄化的意识倾向,绝对地而非相对地理解方志文体语言的有关规定,削弱了地方志书的表现手段和功能,影响了地方志书编纂的健康发展。方志的文体是历代进化融合的产物;方志不仅是记述体而且是诸体并用;门类和志种不同,其文体文风有别。窄化思维的根源有四:一是将地方志书有关文体文风的规定绝对化,二是没有搞清各种历史文献编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历史学界对方志资料性的片面追求,四是志书编纂者简单化工作思维,要树立应有的方志文体观。应该相对地而非绝对地对待地方志书的文体文风,拓展地方志书的表现空间,增强地方志书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勿容置疑地确立了资料在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浦城县方志委和各地方志界同仁一样,为征集到全面、翔实的地方志资料,煞费苦心,历尽艰辛,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点滴体会,归纳其要点有“四种做法”。在此抛砖引玉,供修志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丹 《福建史志》2009,(2):32-33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作为资料性的著述,翔实的资料是志书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收集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编纂志书,是修志单位的主要任务。”随着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确保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军 《黑龙江史志》2011,(20):16-18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地方志事业最核心的要素。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也必须要依靠人才。地方志人才队伍是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编纂的地方志书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地方志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行业,地方志...  相似文献   

16.
一 地方志是什么?《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文件、条例地方志业内人人都能说会背,而外界只看实际,不看条文。第二轮修志以来,地方志以及年鉴,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业绩的记载。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们修志的指导思想有关。我赞同浙...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书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地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本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观念,不同观念影响编纂,会导致出现许多不尽相同的体系。志书是以类编目、划分事物、安排结构、记述地方的资料性文献,部类是体系的基本单元。地方志书用部类、分类、种类纵列编排,具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书的体系是通过部类编排实现的。部类应该遵循整合性、独立性、时效性原则划分。  相似文献   

18.
刘萍 《福建史志》2012,(6):13-15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入志“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时任职务等。《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照片和文字一样都是志书的资料。照片是一种特殊的志书语言.有着文字和表格等无法替代的作用.有些事物用文字是很难说明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做好地方志工作,苏州市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出"八个一"的体会,即:1.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功底深、出手快"的修志队伍;2.培育"聚精会神、攻难克艰、日积月累、阶段成果"的方志精神;3.打造一种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基础和源头的竞争力;4.丰富老照片、志书大全之宝库;5.打造现代信息网站平台;6.团结一批热爱地方历史文化事业的志愿者;7.推出成果,形成既有权威性、资料性,又有时代性、可读性的系列读物;8.树立"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方志》2006,(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现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六年五月十八日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