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实地测绘编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和乾隆《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地图》),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三部清代全国大地图中的乾隆《皇舆全图》,有御制诗序,一九三二年故宫博物院重印出版时,曾由朱希祖、翁文灏进行专题研究,康熙《皇舆全览图》和雍正《皇舆十排全  相似文献   

2.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清初官方主导实测的经纬度地图,对清代直至民国初期地图的绘制产生深远影响。对其数字化可为自然、人文要素变迁研究提供这一时间断面具有相对准确位置的地理数据,这对自然要素的变迁研究尤为重要。以图中广东地区为例,采用不同的地图配准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乾隆十三排图》对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继承与发展,并与之前有关广西的数字化研究作比较。研究发现《乾隆十三排图》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基础,使用相同的坐标系,但是两个地区坐标系的偏移程度不同,主要与地理配准方式有关;图面内容的承继也有差异,这与清初对两个地区开发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两幅地图看18世纪初期清人对黑龙江流域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喆 《中国地方志》2006,19(6):55-60
本文主要从考察、分析《黑龙江流域图》和康熙《皇舆全览图》两幅地图入手,力求将18世纪初期黑龙江流域的自然、人文面貌尽量还原,并从中透视清人对这个新设政区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4.
将两个版本康熙《皇舆全览图》,以及《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中东北地区的地理要素,分交通站点、河流水系、村落地名、府州县城名四大类进行对比。发现就东北地区图面内容而言,《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与铜版《皇舆全览图》的相关性大于二者与福克司版《皇舆全览图》的相关性;而《乾隆十三排图》中的地理要素信息主要参考自《雍正十排图》。  相似文献   

5.
根据四库系列古籍和明清时期广西地方志收录的“广西全省舆图”,可将其主要归为四个谱系,即《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谱系、《皇舆考》“广西图”谱系、《皇舆考》“广西郡县图”谱系、《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谱系。明代“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以传统形象画法和计里画方为主,清代则更多地受到康雍乾测绘地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图形(轮廓)、内容层面,在绘制技术和方法层面受到的影响较小。康雍乾时期的测绘地图并非完全藏于秘府,曾被收入清朝多部官方典籍及地方志书中得以流传,并影响到其后的清代地图绘制。  相似文献   

6.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史上首次利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的覆盖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图,对该图进行数字化,其科学意义和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借助数字化地图,可提高近三百年我国河流、湖泊及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精度;其二、可望破解以往一些历史政区研究的学术难题;其三、通过对该图的分层数字化,并建立相应的属性表,将形成一套以该图完成的1710年代为时间界面的覆盖目前中国大部分领土范围的国家基础历史地理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将为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便利;其四、通过对该图的数字化,并与此后各个时代绘制的相同地区的地图进行空间对比分析,可以研究我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变化,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测绘史研究。此外,还讨论了该图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熙《皇舆全图》的测绘,是我国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地图学跨进了一个崭新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8.
翁文灏在1930年发表的“清初测绘地图考”中说:“据一七三六年法国杜赫德(Du Halde)著《中国地理志》序中,记述康熙帝先命天主教耶稣会各神父,先作北京附近地图。帝亲自校勘,认为远胜旧图。乃命测制各省全图。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六日开始工作,由白晋(Joachim Bouvet)、雷孝  相似文献   

9.
章潢图是嘉靖四十一年左右章潢绘制的《万里海防图》。章潢系包括此图及受其影响所绘的崇祯元年《全边略记·海防图》、崇祯六年《地图综要·万里海防全图》、崇祯九年《皇明职方地图·万里海防图》、康熙年间《万里海防图》。该图系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图上绘制了简要的七条图注;沿海区域间有明确的分界点;海上有防御倭寇的防线。地图绘制者的绘图特征表明其绘图的目的,就是要完善明代的卫所体系;卫所体系的首要防御对象是沿海不法之民,同时还要灵活处理来华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康熙帝与西洋传教士们接触最多的时期,也是康熙帝对西学最重视的时期。这期间发生三件大事:南怀仁改造现象台、康熙勤奋学习西洋科学技术、绘制《皇舆全览图》。由于传教士的活动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使西方科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芽”。然而由于“礼仪之争”,康熙与罗马教廷之间,敌意渐生,同时也疏远了传教士。康熙因教皇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十分讨厌甚至震怒:“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①“会技艺之人留用”,对其余者“禁之可也,免得多事”。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采取了更…  相似文献   

11.
首都图书馆藏彩绘《九边图》,绘于崇祯后期,民国年间由汪申伯收藏。全图采用形象绘法,是现存《九边图》中形象绘法最为突出的地图,是一幅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反映出以直观、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人文传统,直到明末仍发挥着主要作用。首图《九边图》机构、方位错讹较多。不过,由于这幅地图很可能是明代最后一幅长城地图,反映了明末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与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国璠 《文献》2024,(2):136-155
道光六年(1826),清代漕粮首次实施海运,前后过程中产生一批海运图。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海运全图》更接近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呈送道光帝的海运图原本,并且也更接近胡振馨摹绘的《道光六年海运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江海全图》与英国海道测量局档案馆藏“海运图”则与道光五年陶澍倡导的海、河并运有关,是次年陶澍绘制海图的图源。陶澍海运图基于多个版本的海图绘制而成,是当时北洋海域舆地知识的最新呈现。道光朝海运图的成图背景,客观上是因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之后,北洋海域形成了繁荣的沙船航运业;主观上则是陶澍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在考证古籍的同时,更注重从“实践”中访求海疆舆地知识。  相似文献   

13.
赵静 《文博》2004,(5):56-59
《禹迹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在传世的石刻地图中的绘制年代最早,更在于它有相当高的数学精度,是现存最早的画方地图。《禹迹图》客观的反映了宋代的地图制作水平,是中外古地图中难得的珍品,历来西方学者对它赞誉有加。目前对此图的研究又出现另一种认识,葛瑞母·汉卡克在其《上帝的指纹》一书中提到"一幅雕刻在石碑上,绘于1137年的中国地图呈现精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奏折档案等文献的记载,对《哈密至准噶尔路程》的作者及成书问题进行专题探讨,认为《哈密至准噶尔路程》的作者并非前人所言之雍正间使臣,而应是康熙三十六年年底至五十四年间出使准噶尔的清朝使臣。《哈密至准噶尔路程》不同于一般的行程日记,是该使臣记录的沿途军事情报。《哈密至准噶尔路程》成书,对清康熙末年拟定平准作战计划和绘制《皇舆全览图》西域部分,以及其后《西陲纪略》的编写,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海全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幅中文古地图。本文通过图中隐约可见的海运航路,结合道光朝海运初兴及运道梗阻等史实,推断此图反映了道光六年漕粮海运航路。并且,通过比对发现,《江海全图》与陶澍《海运图》虽然主题相同,但却是各自独立绘制的地图,可相互印证并复原道光朝漕粮海运航路。在《江海全图》中可见三条航路,其中上海至天津的航路应与道光六年海运有关;上海至牛庄、上海至洋河的两条航路,它图未绘且未见前人着墨,经研究发现其绘制背景当与清中期关东地区黄豆、豆饼南运上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是康熙年间吕抚所绘《三才一贯图》,探讨该图受到西方传教士影响较深的《天地全图》、《南北二极星图》这两幅分图及图序的内容。重点在于梳理两幅分图的知识系统,拟构它们与明末清初时期在华西方传教士所绘诸种地理图与天文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吕抚受南怀仁图的影响最大。此外,结合全图其它表现中国传统知识的内容,讨论中西两种知识体系如何在普通士人中实现榫接和重构。最后,从吕抚这幅图的丰富内容注意到"图"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提出地图史研究应拓宽视野,打破现代学科界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朝传世舆图颇多,大致可分舆地图、都城宫苑图、江海图、河道河工图、武功图、巡幸图、名胜图、寺庙图、山陵图以及风土职贡图等几类,一般以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或以山水画、界画的技法绘出。而乾隆朝《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地图)和《乾隆京城全  相似文献   

18.
玛延河是黑龙江省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本省尚志市鱼池乡张广才岭西坡 ,经延寿县进方正县入松花江。这样一条在历史上早有明确记载并流经一市两县的河 ,多少年来 ,却一直未有统一的写法和读音 ,非常混乱。归结其写法共有 5种 :第一种写法 :玛蚁河。 (《辞海》商务印书馆 1 979年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国防教育用图 1 996年 3月第二版 ,1 996年 5月北京第 5次印刷 ,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制。)第二种写法 :蚂蜒河。 (《中国全图》哈尔滨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 ,1 999年 4月第一版 ;《黑龙江省地图》哈尔滨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 …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地图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突出的历史地位.“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现今所见的《禹迹图》是宋代上石的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题名《禹跡图》,为刘豫阜昌七年(1136)四月刻石(简称“阜刻图”):而另一幅现存江苏镇江博物馆,题名《禹迹国》,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十五日刻石(简称“绍刻图”).这两方石刻地图自五十年代以来即引起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主要的文章见有:《介绍三幅古地图》《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以及《再论“禹迹图”的作者》等几篇,对其两种石刻图的概貌.成图年代及图的作者等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伦敦英国图书馆藏有清代著名画家王翚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绘成的《王石谷全黄图》一幅。此图系由清圣祖康熙帝授命曾任职宮廷的画家绘制而成,不同于以河道总督为中心的清代黄河图,反映了清代河渠图的多样性。《王石谷全黄图》参照了明代晚期和清代前期的黄河图,画面精美,山脉绘制技法尤其精湛,有雍正初年的《黄淮河图》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司马钟的《黄河全图》两个摹本传世,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深远的历史影响。《王石谷全黄图》先后由东河河道总督和海外收藏机构收藏,摹绘本先后由国立北平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该图反映了清代河渠水利图的绘制机制和流传方式,在中国地图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