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及嗜好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嚼食史,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我国槟榔种植格局,槟榔习俗文化空间分布与地区差异,槟榔的制作、嚼食方法及销售方向,槟榔礼俗的衰减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助于学界对槟榔栽培与槟榔习俗文化历史演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岭南摭怪》看中越艺术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岭南摭怪》被称为越南最早的汉文小说,其中不少故事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在越南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如《槟榔传》讲述关于传说中"槟""榔"两兄弟的故事,表现古时越南人婚礼使用槟榔的习俗,家喻户晓。《金龟传》讲述赵佗攻打安阳王时,安阳王女儿媚珠被赵仲始欺骗,将"神机弩"交给赵佗而导致亡国的传说。但《岭南摭怪》中的神话传说与中国传奇故事很接近。如越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海南人用槟榔消瘴、忍饥,在长期的发展中,槟榔成为人们社交和婚礼习俗的载体。清末民初瘴气渐消;抽烟习俗的形成,香烟取代槟榔成为社交礼仪的载体;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传播,社会风气变化,现金取代槟榔成为婚礼习俗的载体。吃槟榔只是个人饮食行为,槟榔只作为黎族的社交和婚礼习俗的吉祥物,由海南的传统习俗演变为黎族习俗。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就养成了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与槟榔有关的文化,在礼待宾客、婚聘等方面,槟榔成了必备用品。槟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槟榔自身特殊的属性、当地的地理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3,(24):14-14
槟榔致癌 央视报道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口腔癌患者大幅增加,而患口腔癌最重要的因素是嚼槟榔,口腔癌患者60%部与吃槟榔有关。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楱榔列入“黑名单”,和烟酒、砒霜等同列为一级致癌物。据统计,目前湖南槟榔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印度是世界上槟榔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口腔癌发病率也居世界第一,印度现在商业化生产的槟榔已被要求贴上有害标签。  相似文献   

6.
<正>时值春社前几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包茶叶,确实是很嫩绿的社前采制的茶,但很明显不是六堡茶原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了:同样按六堡茶工艺加工的绿茶,有存储价值吗?绿茶存放成为陈茶,会出"槟榔香"吗?我们选购六堡茶(传统工艺)新茶,是为了后期仓储"出香"及形成槟榔香,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品种必须是原种。即选购六堡社前茶首先是需要甄别品种。  相似文献   

7.
湘潭人嗜食槟榔,于当地形成槟榔文化。但槟榔并非产自本地,而是自海南等地贩运而来,并于明清时期逐渐成习。在对湘潭食槟榔起源故事进行民俗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外地食俗如何进入当地社会进行了研究。并在湘潭地方历史背景下,通过起源故事来还原食俗的形成过程,对食俗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珺 《收藏家》2014,(3):37-41
一.槟榔与槟榔盒槟榔,又称洗瘴丹、橄榄子、山槟榔、马榔榔等。幼时如笋,树长成后似棕榈和椰子。皮如青铜,叶生顶端,入夏开花,秋季收获,其果实呈长椭圆形,橙红色。由于槟榔能辟秽除瘴,行气利水,杀虫消积,所以嚼槟榔这一习俗得以在东南亚地区流传数千年。中国西南边疆的众多少数民族都喜嚼槟榔,不仅因为其可供食用及药用价值,更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这一行为已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伟 《湖南文史》2014,(7):66-67
从台北到屏东,无论漫步商业街区还是车行乡间公路,路边的槟榔店总是一道难忘的风景线。这些槟榔店占地并不大,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大的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的陈设也很简单,仅一个冰柜、一张桌子和几张高脚凳而已。不过,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穿着泳装或薄纱的妙曼少女或站或坐,对着过往路人挠首弄姿,这就是蜚声中外的"槟榔西施",也是槟榔店最引人眼球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东莞槟榔歌的缘起、功能及其民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 《岭南文史》2003,(2):39-43
《民俗》第四十三期开设了一个“槟榔专号”,上面登载了六篇关于槟榔的文章,有三篇是容嫒撰写的,其中有一篇题为《东莞的槟榔歌》,记录了作者所搜集的五首槟榔歌。文章开头有一段序言:“那时世家闺秀,于婚嫁后数日,嫂嫂、姊、妹、姑、侄等,因悬念新嫁娘之殷,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与田野资料,通过对湘潭槟榔社会文化意义的阐释,发现槟榔在当地存在的形式与合理性,即其在角色转换中对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槟榔的隐患     
年轻女子们沿着台湾的大街小巷站好位置,兜售着一种危险却越来越受欢迎的小吃:槟榔。顾客们把熟石灰抹在槟榔树的种子上,再用蒌叶包起来——“蒌叶果”的别名由此而来——接着便丢入口中大嚼。吃这种东西会上瘾。和烟草嚼块一样,槟榔能使人产生微醺的感觉,减轻饥饿感,消除疲劳。吃这种东西的样子也很  相似文献   

13.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资料室藏有一部十卷本的《槟榔屿志略》。可能是由于流传不广的缘故 ,海内外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史学界对此提及者甚少。实际上 ,《槟榔屿志略》一书是国人对槟榔屿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最早记述之一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本人不揣学浅 ,在此愿就该书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作一简要的介绍。一 作者及其版本源流《槟榔屿志略》的作者为力钧 ,福建永福 (今永泰 )人 ,生卒、生平不详。据力钧本人于该书“自识”中所述 :其于光绪辛卯 (1891年 )南游至新加坡 ,见到左秉隆总领事所著《海南群…  相似文献   

14.
肖诗白 《山茶》2010,(2):132-149
天刚蒙蒙亮,海南省石禄镇长途汽车站的广场前已经有三五成群的水果商贩挑着扁担做生意。几个卖槟榔的妇女,站在广场上的固定摊位前,不慌不忙、动作娴熟地把石灰放在树叶上,再包上槟榔果,每人面前都堆放了百十个裹好的槟榔果。  相似文献   

15.
槟榔的隐患     
年轻女子们沿着台湾的大街小巷站好位置,兜售着一种危险却越来越受欢迎的小吃:槟榔。顾客们把熟石灰抹在槟榔树的种子上,再用蒌叶包起来——“蒌叶果”的别名由此而来——接着便丢入口中大嚼。吃这种东西会上瘾。和烟草嚼块一样,槟榔能使人产生微醺的感觉,减轻饥饿感,消除疲劳。吃这种东西的样子也很不堪,它刺激唾液腺,然后把涌出来的口水染成鲜红色。  相似文献   

16.
闽台槟榔礼俗源流略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闽南与台湾关系最为密切:二者之间的血缘、史缘、文缘、俗缘等早为时人所津津乐道。台湾槟榔礼俗的形成就是两地俗缘相连的一个例证。众所周知,台湾同胞有嚼食槟榔的嗜好,平时携之在身,时常咀嚼以为乐事,客人相见亦请食...  相似文献   

17.
《旅游纵览》2012,(7):9-10
◎航线:郑州直飞台中,每周二、四。◎旅游线:台中—台中夜市—南投县中台禅寺—彰化县鹿港小镇—梧海港—日月潭◎小贴士:想在台中市或南投县境内,见识传说中性感的槟榔妹,是件不可能的事。想饱眼福,待到"台湾行之沿海篇"吧!微博上一篇韩寒的札记《太平洋的风》,试想一定触动了想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同安县,1856年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他少时聪明过人.十岁赴欧洲留学,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工程土木科文凭,后又游历意、法、奥诸国.精通多国语言。1880年回到槟榔屿。不久在新加坡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者马建忠会面.深受他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正>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一个州)华侨家庭。1886~1896年入槟榔屿大英义塾学习。1989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女皇奖学金考试中名列第一,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是剑桥第一个华人医科学生。1899年6月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1899年8月考取圣玛丽医院大学奖学金,在医院学习3年临床课程。多次获得奖章和奖学金,  相似文献   

20.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