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古代,轿子是身份的象征。 古代的轿子不是随便就能坐的。按明朝初年的规定,轿子分为大轿小轿:大轿是四人抬的官轿,四品以上官才能坐;小轿是两人抬的民轿,只许妇老病残坐。洪武年问有“五品京官亦美哉……有时街上骑驴过”的诗句,骑驴就很光荣啦。  相似文献   

2.
赵荣 《人文地理》1995,10(1):56-64
本文论述了关中地区县级以上中心聚落体系的形成与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指出: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从东汉开始,关中中心聚落的等级结构则由二级逐渐变为三级制;中心聚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沿渭河两岸的密集型向政治色彩较浓的区域均衡化转变,唐以后则向以经济为主的工商城市体系转变。此外,作为首位城市的西安(长安)城,在城市地域结构上也有变化,最显著的是政权中心区与市场区的区位空间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叶宝明 《人文地理》2000,15(1):47-51
长春市作为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城市地域的形成具有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本文从长春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地域的发展特征出发,在分析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现代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所处的特定历史地位的角度上,求证长春市城市地域发展演变的规律性问题,以期为今后长春市地域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战略性判断,并最终为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省城镇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拓 《人文地理》2001,16(3):57-61
本文通过福建文化地域格局演变主体过程的还原,揭示其阶段性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而澄清某些长期困扰研究进展的传统看法,并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5.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游侠是形成于特定历史下的一个阶层,它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和王权抗衡。在王权的强力规制下,游侠或者抵抗王权而最终灭亡,或者向权力靠拢成为权力体系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清廷把食盐作为经略广西的一种政治工具,通过食盐专卖加强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对食盐专卖政策进行调整,促进了国家与盐商的上下互动,盐商则让渡赚取的部分盐利自下而上地报效政府;清廷增加广西官盐配额、降低盐价,促进了国家与人民的双向互动,人民则以服膺政府的统治自下而上地向国家效力。食盐成为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上下互动的有效场域,广西各地的盐官、盐政机构、关卡等成为清廷权威与符号的象征,广西各地运盐水陆通道、盐道周边的古镇等促使初级共同市场的出现,拓展了国家力量的渗透渠道,推动着广西"共同体"的构建和地方社会治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荣 《人文地理》1998,13(3):25-29
本文论述了唐代(618-907A.D)以来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演变特点。指出,在西安城市发展的1300多年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城市规模从大到小,再到大,发生了曲折变化;(2)行政职能区发生了由集中向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转变;(3)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强化,商务用地渐成体系;(4)居住区具有从专门向混合,再向分离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游侠是形成于特定历史下的一个阶层,它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和王权抗衡。在王权的强力规制下,游侠或者抵抗王权而最终灭亡,或者向权力靠拢成为权力体系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路遥  彭淑庆 《民俗研究》2008,(3):168-178
济公,生年不详,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济,俗名李修元,。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时人和后人亦称他“济颠”。《增订佛祖道影》尊他为禅宗第50世禅师,杨岐派第6世祖。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同时代其师侄辈的释居简(1164-1246)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简称《舍利铭》)。  相似文献   

11.
熊梅 《巴蜀史志》2005,(5):54-57
清代后期以来,值元宵和中秋之夜,川渝避渐流行起各类“偷”俗:“偷灯”、“偷汤圆”、“偷梓潼”、“偷膏”、“摸秋”、“送瓜”等。此类“偷”俗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与重庆地区的汉族居住区。里沿江走势,是一种由广东和湖广省迁移而来的风俗化。而令,“偷”俗的绝失部分都已衰落,唯“偷青”独存,这与“偷青”寓意的变化及承载此风俗的物质条件简易可行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宋平明 《史学理论研究》2022,(4):115-124+160
作为美国口述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唐纳德·里奇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与美国口述历史的发展同步同频,推动美国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并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口述历史研究方面,里奇更多地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也比较重视口述历史理论的研究;但是,就其本人的口述历史实践来看,里奇自始至终都聚焦于美国的精英和领袖人物,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口述历史”。  相似文献   

13.
黄景春  李琦  毕雪飞  陈冠豪 《民俗研究》2023,(6):113-120+155
猫从中国传到日本,先在皇宫贵族家中被当作宠物豢养,后来寺院用以消除鼠患。由于猫的价格昂贵,江户时代初期在养蚕农户中产生了以猫绘驱鼠的巫术行为。各种猫助人、猫报恩的传说推动了招财猫信仰的流行,出现了供奉猫的猫寺。烧制陶瓷招财猫成为一种产业,招财猫也由神龛供奉走向店铺摆放。近现代招财猫从日本传入中国,曾出现在上海、台湾等地,但并未流行开来。20世纪末招财猫再次传到中国沿海城市,随后流行全国,成为商家特别喜爱的招财、招福、招好运的吉祥物。除了摆放在柜台、收银台上的陶瓷招财猫,还衍化出布偶、挂件等样式,却并未形成招财猫信仰,而只是一种时尚性、祈福性的吉祥物。招财猫在中国如何演变,尚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4.
阿里地方作为藏族历史上的藏区三部之一,早已融入到西藏文化的习语之中.然而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西藏西部地区,最初是以象雄闻名于世.7世纪中期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象雄地区首次纳入卫藏政权治下.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后裔进入西部,以"领地"命名象雄故地,西藏西部完成了从象雄到阿里的转变.吉德尼玛衮在阿里的经营,促成阿里三围概念的出现.由于史料与政治的原因,三围的具体划分众说纷纭,但阿里三围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却众所周知.17世纪后期,分裂了数百年之久的阿里地方的大部分统一到甘丹颇章政府治下,结束了政治上的割据局面.而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与外国殖民势力的蚕食,阿里地域范围日益缩减.阿里地域概念的分合盈缩,正是西藏民族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古建筑是在东汉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建筑体系的,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对东亚(朝鲜、日本)建筑文化影响较早,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这一非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追根溯源,按当时标准来衡量的、比较固定的“正式”的房屋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又创造出各种建筑形式.唐代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乃至施工均发生较大变化.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根源和相关因素以及演变过程:1.中国古建筑木材的使用,2.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6.
东北环壕聚落开始于距今 80 0 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结束在战国晚期。据辽西地区考古资料 ,可划分三个阶段 :即兴隆洼文化期 (6 0 0 0~ 5 0 0 0BC) ;红山文化期 (470 0~ 30 0 0BC) ;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2 0 0 0~ 10 0 0BC)。迄今在下辽河、嫩江中下游、吉林的中部和东部也发现环壕遗址 ,并呈序时性的由西向东延展分布。东北环壕聚落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与南方地区。中国东北的环壕形式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出现的环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陕西镇是明代九边之一。但目前学界普遍将固原镇等同于陕西镇,认为固原镇的历史就是陕西镇的全部历史。本文以为,固原镇只是陕西镇后一个阶段。陕西镇经历了一个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天顺初,随着河套蒙古活动加剧,陕西镇守武将重设,陕西成为军镇。此后,为更好抵御蒙古,陕西镇守总兵开始移驻固原,其职责也以专门防御蒙古为主,正德时,陕西镇成为边镇,并名列九边之中。嘉靖初期,陕西总兵专驻固原成为定制,于是渐有固原镇的称呼,二者合二为一,最终固原镇的称呼成为主流。不过这仅是因地俗称的结果,其他制度并未改变。陕西镇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反映的是明中后期北部防线内缩所造成的内地边防化的尴尬和无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电子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深圳和东莞的区域创新机制,并进一步从管治角度构建区域创新机制差异的理论框架,在中国转型的体制背景下阐释管治的演化逻辑。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初期自上而下的管治模式相对于自下而上的管治,在各自向网络化管治模式演化的过程中,由于先发制度优势和组织能力禀赋,更能顺利的推动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向区域创新系统的转变。最后指出,演化视角分析必须注重时间和地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南海诸岛古今地名变化的梳理,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中国南海从模糊的区域概念到明确的地理界线,恰恰反映了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历史上的“有疆无界”到以“U”形断续线为标志的南海疆域的底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发现、命名并长期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而且历代中国政府行使了连续不断的管辖权,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