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时有两个蔡邕,连取的字也相同,都叫“伯喈”,两人又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因此,在元末明初两部经典性的文学名著中,已把两人混合为一了:一部就是小说《三国演义》,另一部是戏曲《琵琶记》。《三国演义》中的蔡邕本是汴州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因受董卓重用...  相似文献   

2.
蔡邕字伯喈,东汉后期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仕汉至左中郎将,故人称蔡中郎。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有文集传世,在史学、经学、文学以及音乐、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当时人称为“旷世逸才”,是东汉一代同班固比肩,与张衡齐名的人物。但因晚年受董卓厚遇,有感激之情,而为王允所不容,死于非命。自宋明理学兴,蔡邕便成为贬责的对象。人们斥他对汉室不忠,有好事者又虚构了他不孝而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南宋时这个故事就成为说唱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1785—1850),这位被全国和世界人民所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因他的坚决禁烟抗英,捍卫国家主权,遭到清廷当权者诬陷、排挤,而被贬斥流放。正如李兴盛教授所说:“流放是对人的肉体与精神,人的创造力与天才的一种摧残。它给流人带来了巨大苦痛,但是流人却在巨大的苦痛中,对开发边疆、传播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流人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流放中的艰苦对天才的产生又起到了玉成的作用”(《黑龙江日报》2008年5月23日)。本文就林则徐在新疆“泪洒冰天,血沃塞土”(李兴盛《东北流人史自序》)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陈留圉地,是汉晋时的名士之乡。蔡氏、高氏、江氏是圉地大族,其子弟历仕汉、晋,在汉、晋的政治和学术舞台上较为活跃。尤其是东汉末学坛领袖蔡邕为陈留圉人,更使这个地方备受关注。然而对于圉为今之何地这个问题,自明代起便已有争论,目前主要有杞县说和尉氏县说两种观点。通过考证陈留圉地的地理沿革,可以确定汉晋之际的陈留圉为今之杞县圉镇。尉氏县说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流年 《湖南文史》2012,(6):68-68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不仅诗词文赋独步当时,还美德可嘉,乐于助人,曾为一个靠卖油馓子为生的老妇人写过一首广告诗。苏东坡贬官流放期间,曾到过儋州(今海南岛)。儋州属南方边陲,民情风俗与中原不同,他往来于城镇乡村采风,还品尝了多种当地美食,自谓乐在其中。一天,苏东坡进了一个集镇,拐入一条小巷时,香味直钻鼻孔。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汉代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地望的研究中,吴荣曾《武都城考》一文以出土“武都”戳印瓦文为依据,可靠性最高,但其未提及“武都”戳印瓦具体出土于纳林川流域的哪一座城址,因而武都故城的地望依然不清。前城城址位于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的纳林川东岸,是一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近年,在前城城址考古调查中,新采集到“武都”戳印筒瓦1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认定该城为汉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其始建年代应在秦昭襄王长城修建前后。  相似文献   

7.
熊剑平 《文史天地》2012,(12):34-37
陈平(?~前178年),陈留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人。曾多次行间建功,是一位善于使用离间计的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奇功。  相似文献   

8.
池子华 《文史天地》2022,(12):31-33
<正>他是德国人,却因为政治问题而无法在德国立足,他流亡他国,几乎成为“江湖郎中”。就是这位“流浪者”,不改初心,毅然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他最后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他就是来自德国的“白求恩”——顾泰尔。“流亡”医生顾泰尔(1908—1993),原名卡尔·考泰勒(Carl Coutelle),1908年7月出生于德国埃尔贝菲尔德。1927年起先后在波恩、杜塞尔多夫、弗赖堡学习医学,  相似文献   

9.
蔡邕对<礼记·月令>的解读,体现了不同于汉代经师儒生的一些新特点、一些新变化,表现出消解儒学束缚的新思想,以及重自然、轻名教的倾向.表明蔡邕是汉末涌动的新思潮的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魏晋玄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08,(4):72-72
古时候妇女出嫁年龄,在汉代有严格规定,十五岁到三十岁为界线,过三十还独身在娘家,就罚“五算”,合当时的六百钱。据说,罚款不重,只是惩治迟迟不嫁的女人对风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王作尧是一位和林彪集团、“四人帮”作不屈斗争的将军。他被放逐长坂坡1970年元旦,新春伊始,来催王作尧将军上路的人一早便到家来了。昨天,他刚从囚禁地释放回到武汉家里,满心欢喜地对妻子何瑛说:“我解放了。”没想到他屁股还没坐热,武汉空军的专案人员随即跟了来说:“为执行林彪副主席的命令,进行战备疏散,司令部决定你明天一早便离开武汉,到湖北当阳县去。”“这是流放。”将军心里明白。这一夜,他没有合过眼,跟妻子谈着他两年来(从1968年8月2日被拘禁)在武汉空军执法队遭受残酷逼供的情景。打手们夜以继日地围攻漫骂,硬…  相似文献   

12.
洛迦 《世界》2008,(10):44-69
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英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美国人…总之欧美人就是喜欢把自己“流放”到这个看起来孤零零的岛国定居。他们说,在这里,人和人之间离得比较远,人和自然之间离得比较近。  相似文献   

13.
“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5日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4.
五代诗人王仁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诗人王仁裕雪潇王仁裕(880一956),字德辇,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末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有他的传记,说他“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到25岁时,他强烈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而...  相似文献   

15.
我于目前到罗定市开展巡视工作,在住处偶翻《罗定县志》,看到里面的大事记里有一句记载,说“唐神龙二年(706年)六月,中书令(宰相)桓彦范被贬泷州司马;八月,天官尚书(宰相)张束之被流放泷州”(隋唐年间,罗定称“泷州)。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08,(11):71-71
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呢?名片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人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谒”就是汉代的名片。  相似文献   

17.
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喉罗、谷板、种生等。尤其是摩喉罗,更是令宋代官民趋之若狂。关于摩喉罗的来历,近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源于佛教。本文比较宋代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哀悼塔穆兹(阿多尼斯)风俗,证明宋代七夕崇拜摩喉罗的风俗并非源于印度,而是来自更为遥远的西亚和更为古老的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在万物盛极而衰的夏至之际悼念植物和谷物之神塔穆兹(Tammuz)的风俗,在上古时期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希伯来旧约以及古希腊文献中都有记载。此种风俗随波斯人的统治传入中亚粟特国家,演变为(汉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日历时七天的“哭神儿节”。隋朝韦节于公元605年出使康国亲历其事,并在《西蕃记》一书中留下记载。此种风俗在中古时期随入华的粟特人和祆教风俗传入中国。因其在节日风俗上与七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节期恰好也在七月七日,因此逐渐融入七夕风俗,使宋代的七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异域风情。宋代七夕令众生痴狂的泥孩儿摩喉罗,就是脱胎于西亚的植物神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宋代七夕的谷板和种生则是西亚阿多尼斯花园的变种,而西亚的“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在中土之所以改名为“摩喉罗”,则与中亚粟特地区印度教、佛教与祆教的融合有关。宋代七夕风俗的西域文化渊源之揭示,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以降西域文化对于中国节日风俗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娄可树 《文史天地》2008,(11):55-56
李国文在《满村听说蔡中郎》(见《中国文人的活法》)一文中说,东汉末年的大官僚、大文人蔡邕,因为依附董卓并同情董卓之死,被司徒王允逮捕治罪。当时有许多士大夫出面营救,都没成功。“太尉马日碑,一个在中国做了大官的外国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最近得一张汉代演奏画像砖的拓片(图一),画面上一房屋内,三人正在演奏,右一人吹竽,左一人鼓瑟,中间一人正弹弦鼗。此砖在彭州市征集,通长43厘米,高26厘米。弦鼗高11厘米,直项,三轸,应有弦(由于砖的风化,弦不易看到)。弦鼗,是中国原始琵琶的一种称呼。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著名乐器,源远流长,一直流传到今。琵琶在古籍中又写作:“枇杷”、“批把”。因其形制的不同,大体分为“秦琵琶”、“曲项琵琶”、“曲项多柱琵琶”。秦琵琶出现的时代最早,其余两种都是汉代以后才在我国出现。秦琵琶产生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说。最…  相似文献   

20.
包头博物馆于2014年底征集到一枚"五原车令"印。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对此印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考证,认为此印为五原郡掌管车马的官吏——车令所佩戴的印信。汉代职官制度中未明确记载郡设车令一职,此印恰可补史之缺。印文中"五原"为今内蒙古包头地区,此印不仅对包头具有历史价值,在书法史、印史、文字发展史上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