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表述有很多,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个唯一的解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世人对孔子的“仁”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譹訛;有人认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譺訛;有人认为“仁者,爱人”譻訛……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中的“仁”与“礼”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还是礼?它们的涵义是什么?孔子“仁”与“礼”的关系怎样?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此问题阐发一孔之见,并兼论孔子“仁”“礼”思想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籍以抛砖引玉。 (一)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奴隶制趋于解体,封建制兴起的时期。周天子已失势,“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混乱境地。从社会变  相似文献   

3.
李文  张丽娇 《神州》2013,(20):30-30
一、前言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表述有很多,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个唯一的解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世人对孔子的“仁”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①;有人认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②;有人认为“仁者,爱人”③……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要把握住一种思想的内涵,就必须先把握住这种思想的核心,只要把握住了这种思想的根本核心,就可以“本立而道生”进而掌握住它的全部含义。那么,“仁”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忠恕”。从孔子和曾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他思想体系进行的唯一一次阐述,可见孔子认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忠恕”。对于忠恕。孔子又分别加以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忠”的表述,也是“仁”的积极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恕的表述,也是“仁”的消极面。忠就是要竭尽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恕则是要常怀包容博爱之心,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忠”与“恕”一个是针对人生理想,一个是针对社会关系;一个是“达者”方可到达之境,一个是“穷者”也应保留的气质;一个是仁的积极面的体现,一个是仁的消极面的体现。他们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了孔子“仁”的核心。下面,笔者将从“忠”和“恕”这两方面对“仁”的本质核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蒋梦麟做过15年的北京大学校长,威望很高,他的“硬气”远近闻名。有人问过香港著名人士曹聚仁平生最敬佩的人是谁?曹答:“蒋梦麟。”问者曰:“何也?”曹聚仁再答:“有种。”所谓“有种”,无非是富胆量、有担当,其实就是“硬气”。  相似文献   

5.
兰芳方 《神州》2011,(4):8-9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纳入“义”,将“仁义”并举。为何孟子思想中多出了“义’,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了“义”,以及“艾”的内容是什么,本文从以上几个问题出发重点探讨《孟子》“仁义”中的“义”。  相似文献   

6.
李琳 《神州》2013,(1):128-128
孔丘、孟珂和荀况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虽然他们在人性的善恶方面存在有分歧,但三者在仁的定义和仁的心理原因、功利原因、经济原因及原动力等仁学一切方面的观点是相同的。下面我从仁的定义、仁的原因和仁的原动力等方面进行比较他们“仁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和父亲一样,年轻的索尔仁尼琴同样赶上了一次世界大战,同样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炮兵。不过在离开战场时,父亲的身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而索尔仁尼琴的身份却是“叛国者”。  相似文献   

8.
五仁月饼,暗含儒家“仁义礼智信”之美德,可谓月饼中的谦谦君子,不料,近几年每到中秋节却遭遇差评,究竟何故?五仁包括哪些果仁恐怕鲜有人能说对根据国家颁布的标准文件,五仁以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为主。而人们生活中颇为熟悉的花生仁,并不在此列。然而,市面上所见的五仁馅料,往往十分复杂:或是果仁含量不足,或是用其他果仁替代。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中”应释为心,“庸”应释为用,“中庸”即“用中”,即记心之为用。“中庸”即儒家的“忠恕之道”,其以“诚”为前提,是个体修习得仁的方法。“中庸”既是儒家修身处事的方法,也是儒家王道政治的必由之路。儒家的“道统”之传也是以“中庸”为其内容。  相似文献   

10.
郭祥贵  杨和为 《沧桑》2013,(5):92-94,101
《论语》一书属语录体,因语境记录的不完整,对《论语》中一些章句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通过还原语境,从《论语》中找出线索进行互文性阐释。用这种方法对“吾道一以贯之”进行阐释,“吾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一以贯之’僦是以“仁”贯之。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带来的这场大运动,对我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曹聚仁这一自述,高屋建瓴地说明了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事实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1919年席卷全国、冲击浙江省一师的五四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师学潮,也许曹聚仁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不仅当时不能成为学生的领袖,后来更不能成为名教授、名学者、名记者、名作家。这并非臆测之词。五四把曹聚仁推到时代的波峰浪尖……舟遇施存统 初读《新青年》1915年秋天,曹聚仁从故乡浦江来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这时尽管国内外风云变幻,校园里却非常平静。同学们都…  相似文献   

12.
闫建华 《沧桑》2010,(1):134-135
“直”在程朱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哲学意义,尤其在人性论的向度上。“直”在程朱理学的人性论中,代表了天理人性的根本特征,在用的意义上,“直”是“仁”的外在体现。要达到“直”不仅要循“礼”而行,要“敬”其心的存养,更重要的还要“行仁义”。  相似文献   

13.
田氏家族祠堂——“田氏支祠”、“唯仁山庄”由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修建于民国年间。田颂尧,简阳人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所属部队驻防于川西北一带,自设四川西北银行,发行钱币,辖据一方。下野后,定居成都、龙泉两地。  相似文献   

14.
怨是人之常情,亦是人之通病.自古及今因为利与情,人们心中之怨良多.孔子洞察于此,指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相似文献   

15.
涉及均田制度的許多历史著作都常常引用到“魏書”食貨志中的一段话。这段話是,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在这段话中存在着一个如何断句的問題,就是,“良”、“丁”二字,是合为一詞而屬上句讀呢?还是断开而分属上下兩句呢?这兩种断句法,自来都有人使用。姑举二例:邓之誠先生即断如前一种,見所著“中华二千年史”卷二;呂思勉先生則断如后一种,見其遺著“兩晋南北朝史”下册鈨芍侄暇浞?好像是可以見仁見智、任意点断似地,自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人人“都是吃人的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贵吃贱,大吃小一仁吃下,强吃弱,就是中日“吃人和被吃”历史的全部,也是中国文明之进化的劣根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吃人”的本质,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惨无人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人与仁     
“仁”是何物?用孔子的话说是“仁者,人也”。我们现在将它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也未必不可。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具有“仁”。而动物之所以不是人,那是因为它们不具有“仁”。所以,人一旦丧失了“仁”,那么就与禽兽无异。“仁”充斥于天地之间,荡漾于宇宙之内,经万世万代,才得以聚集其精华,化为一个真正的人。“仁”是人的立人之本,没有“仁”哪里还是人呢?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无庸讳言,现实中,丧失“仁”的人是很多的,最终他们东窗事发,不得不走向牢房,抱憾终生。马加爵科  相似文献   

18.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篇.正确理解这句话,须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进行研究.根据《论语》提供的资料,结合《礼记》等《论语》以外的传世文献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加以分析,“子罕”句应理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但他敬畏天命,称举仁德.  相似文献   

19.
国风 《沧桑》2008,(1):94-96
本文通过"礼"的实践、"仁"的意境和"仁""礼"之间的关系分析,阐述了孔子的"仁""礼"观。  相似文献   

20.
唐代“五台山进香道”在今河北境内分为两段,今正定至阜平为第一段,至少有东、中、西三条路线;自阜平至山西五台山为第二段,只有一条道路。圆仁第一段所行之道为中线。中线是“五台山进香道”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