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期间,《大公报》社记者吕德润曾从缅北战场发出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战地通讯,表现中美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的实况,在大后方拥有许多读者。时过境迁,这些战地通讯的史料价值和广泛影响还往往被人们提起。吕先生有感于此,联想起一些当时不能说,也不宜说的“内幕新闻”,作为原战地通讯的补充,也有发表的必要,相信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发表的《中美训练军区巡礼》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叔弓 《纵横》2006,(11)
记得2005年6月11日,日本一位文部科学大臣曾说:“二战期间并没有随军慰安妇这样的词汇。”没过3天,6日13日,日本一位内阁官房长官随即出面澄清:“慰安妇是日本的一种委婉用语,用来形容在二战期间被强迫充当日本军队性奴的人。”何谓“慰安妇”?日本出版物早有诠释,却用掩饰本质的中性词释之为“随军到战地部队慰问过官兵的女人”,或称“慰安战地官兵的女性”。当年在押抚顺的日本战犯说,日军官兵则蔑称之为“P”,英语“Prostitute(娼妓)”的第一个字母,也与中国人对女性生殖器的统称谐音。始自于九一八,广施于南京大屠杀这实际是区别于出自…  相似文献   

3.
熟悉的德国,也是陌生的德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德国,这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同时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早以其复杂多样的形象辐射到世界上每一个心灵角落:是歌德、席勒、黑格尔和尼采的,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是爱因斯坦、伦琴的,也是宝马、大众、西门子的,还是希特勒、纳粹、党卫军和集中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德国而现代德国——那个已在二战后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完成了全民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危险的是集体狂热德国人的二战历史观从整体上说是清晰的,对其评价基本上可以用“诚实面对,理性反思”八个字予以概括。众所周知,德国人在面对二战历史时和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也形成了这两个二战主要责任国在战后国际地位上的鲜明反差。  相似文献   

5.
正一般中国学者会认为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彻底而又没有任何遗留,但事实上德国人的反省不是这样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26年前,当德国统一时,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东、西德在反省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问题上会出现明显的区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个成功面对第三帝国历史的国家,它的精英阶层包括知识分子,都以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众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想到能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德意志,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的陌生。它给我的印象除了“二战”、“纳粹”、“足球”、“啤酒”、“宝马”等几个少得可怜的关键词外,几乎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词语。对于这个国度.我了解得太少了。  相似文献   

7.
石碑的来历     
关于石碑的来历,古今有很多人都研究过,但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供学人讨论。碑,《说文》注解说“竖石也”,就是指竖立在地上的石头。许氏为东汉初人,应是以当时所见而解释。许氏在释碣时说“特立之石”,并引“东海有碣石山”以说明,但没有注明两者的起源。古时已有碑,郑玄注  相似文献   

8.
黄金世界杯     
世界杯冠军头衔恐怕是绿茵场上各国竞相角逐的至高荣誉了,但获胜国却无法真正拥有奖杯。鉴于之前使用的“雷米特杯”命运多舛.现用的18K纯金铸造的“大力神杯”(右)大部分时间都收藏在秘密地点。“雷米特杯”曾在二战期间被藏于床下.遭人窃取又被追回.最后于1983年在巴西遭窃后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9.
“人类所有的成就都建造在沙子上,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为美好的国家。”——玛格丽特·撒切尔200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风光地度过了80寿诞,650多名尊贵嘉宾光临生日宴会现场,其中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但寻常日子里,这个卸除了权力的女人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平凡、孤独的老妇。与撒切尔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达·麦克道佳尔曾在撒切尔夫人77岁生日前夕拜访她,发现这位昔日结交广泛的政治强人只收到了4张生日贺卡。“这孤独的老人把可怜的几张生日卡仔细摆放在壁炉台上,虽然她曾经期望起码可以收到几十张。”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新四军东进、黄桥决战60周年,陈丕显同志曾说: “当时在南通,季方是最有威望的。这个人德行很好。他赞成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以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的名义到南通来,召集苏四区党政军联席会议,成立了苏四区游击总指挥部,他任总指挥,陶勇同志在他后面来的。没有季方,就得靠打,才能统一通如海启。有了他,那些杂牌部队收编过来了。” 现整理发表季方同志的有关遗作,以志纪念,兼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凭借“中国富豪榜”发迹的英国人今年是胡润的本命年。这个36岁的英国人没有系红腰带,但他在中国却活得越来越滋润。胡润这些天正在忙着筹备今年11月底举办的“国际奢华旅游展”,他已不单单忙“富豪榜”了。从1999年开始,这个出生在卢森堡的英国人就和中国的富豪们较上了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英国运输船队屡屡遭德国潜艇的攻击。仅1942年11月一个月,盟军就有上百艘共86万吨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的指挥舰,竟两次被德国人击沉,他本人也差点送命。  相似文献   

13.
文史精萃     
英国军情五处(M15)公布的一批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为了在英国制造破坏,纳粹特工曾设计了多种比007电影道具更匪夷所思的“伪装炸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巧克力炸弹”——这种炸弹充分利用了英国人爱吃甜食的特点,每枚炸弹都用钢片制成,表面涂有一层真正的巧克力。然而,,一旦掰断巧克力的末端,就会拉动暗藏的帆布条,7秒后巧克力将突然爆炸。纳粹还根据英国人的嗜好发明了“李子罐头炸弹”和“豌豆罐头炸弹”——将片状炸药藏在餐后甜点李子罐头和豌豆罐头中,其中一些罐头上还标明“曾获14项金奖”。文件称:“纳粹计划将这些‘炸弹罐头’带到爱尔兰都柏林的酒馆中并分发给  相似文献   

14.
“文革”期间,张春桥曾在上海收罗和驱使反革命别动队——“游雪涛小组”。这个当时在上海鼎鼎有名、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组织,专事跟踪、绑架、抄家、监禁、秘密审讯和搜集情报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世界》2008,(7):54-61
“他生在塞维利亚,一座有趣的城市,那地方出名的是橘子和女人——没有见过这座城市的人真是可怜” ——英国诗人拜伦《唐璜》  相似文献   

16.
连线     
《环球人物》2020,(10):8-8
二战老兵筹款抗疫近日,英国人听到的最鼓舞人心的故事莫过于二战退伍老兵汤姆·摩尔上尉筹款支持抗疫一这位老人在迎来百岁生日那天(4月30日),为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募集了约3300万英镑(约合2.8亿元人民币)善款。过生日前,摩尔上尉绕自家花园步行了100圈,约2500米,目的是为国家抗击疫情筹集1000英镑。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个运动量不算什么,但对一个曾做过髋骨手术、行走不便、要靠助行器支撑的百岁老人来说,步行数千米并非易事。结果,摩尔上尉不但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募集到一大笔善款。由于响应捐款号召的人太多,英国最大慈善筹款网站JustGiving的捐款网页曾一度瘫瘓。  相似文献   

17.
“文革”期间,张春桥曾在上海收罗和驱使反革命别动队——“游雪涛小组”。这个当时在上海鼎鼎有名、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组织,专事跟踪、绑架、抄家、监禁、秘密审讯和搜集情报等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二战前后,中国的西藏远离战区,躲过了战火与硝烟,但并没有躲过纳粹德国的视线。1938年和1943年,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亲自组建了两支探险队,他们深入西藏,寻找“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亚特兰蒂斯神族存在的证据,寻找能改变时间、打造“不死军团”的“地球轴心”。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后,内务人民委员会(“克格勃”前身)军官在德国帝国大厦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一名被枪杀的西藏喇嘛。这一切都使纳粹在西藏的秘密行动成为二战中一个难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19.
李天靖  吴歌兮 《世界》2006,(5):18-23
要给许德民先生一个简单的身份定义,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同是诗人出身的妻子的眼中,“许德民不是一个善于放过自己的人,不放过自己在时间上的松懈,更重要的是,他不善于放过自己的创造力。他总在自己身上挖井, 深深浅浅,坑坑洼洼,非得不时地冒出涌泉出来。”在读高一的女儿小时侯的眼中,“我爸爸,是个可爱,又吸引人的爸爸,他有个聪明的脑袋,有的时候他还会和我‘大闹天宫’呢!”现在,爸爸会和她一样也喜欢周杰伦的那些让人听不清楚的歌。她和爸爸没有代沟。在侄子的眼中,“叔叔是一个标新立异、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人”,“叔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只要爱好哪一样东西,就会潜心研究,并会获得很大的成功。我觉得他是一个追赶时代潮流的并常常走在很前面的人”;外甥和外甥女说,“舅舅热爱艺术,但从不因艺术之名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或许本来就没有必要对一个人进行明确的身份定义。在对许德民先生有了解的人看来,他不仅是上述概念的综合体,而且他也许还有更多的身份; 但是在另外的有些人眼里看来,他也许什么也不是。或许他还有更多的身份,或许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最后的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湖南文史》2012,(9):38-39
二战期间,英德之间曾展开激烈的间谍大战。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英国情报部门中有一名身份特殊的女间谍,她就是印度公主努尔·艾娜雅特-汗。“笨学员”被派上火线努尔出身于印度南部一个王公之家,7岁随家人移居法国并在巴黎长大,后在巴黎大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25岁时,她已是一名成功的儿童读物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