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世纪初,美国纽约州共和党分裂成鹿尾党与克林顿派,形成了一种新的两党体制。不同于纽约州的传统政党,鹿尾党强调政党纪律和民主原则,建立了通信委员会和政党核心会议这样的组织机构,用政治分肥制来提高党员在竞选中的积极性,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政党报纸,革新了政党观念。这些新特征帮助鹿尾党很快在纽约州的政治中确立了优势地位。1824—1840年,美国其他州也相继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大政党,美国第二政党体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鹿尾党的成立及其与克林顿派在纽约州的并立,对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源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要素和主要组织方式,是大众政治参与和精英政治竞争的主要载体,是民主政治中竞选公职的主要渠道。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许多突出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但同时又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无密切关联。巴西的政党与政党制度现状如何?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巴西政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汉国 《史学月刊》2006,3(5):49-54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和实践了三种政党政治模式,这就是西方的两党政治模式、“一党治国”模式和国共合作治国模式。孙中山关于中国政党体制三种模式渐次否定的发展过程,既代表了他对中国政党体制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认识发展,与他的政党观念以及三民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政党的产生及政党政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清末民初的云南虽然地处边疆,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其政党与政治活动作为全国的一个缩影,仍表现出清末民初政党政治的相关特点。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在政党产生及其合法化的过程中又体现出边疆政党政治的相关特点,并一度成为政党革命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5.
曹萍 《世界历史》2007,(4):133-140
大众民主意识的崛起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新趋势。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的展开标志着贵族精英政治逐渐向大众政治演变。传统的保守主义受到剧烈冲击。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将传统融入现实,形成了富有弹性的"新托利主义"。保守主义、集体主义和所谓爱国主义成为新托利主义的主要原则;它们不仅为保守党增添新的政党理念,使其渐渐具有现代政党的特征,而且使保守主义在与大众民主意识的融合中超越自由主义。新托利主义的原则与思想在英国政治面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小娟 《攀登》2006,25(4):58-62
本文对日本“55年体制”进行了解读,阐明“55年体制”是在保守政党和革新政党各自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而分析了“55年体制”的三个特点及其对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国家安全战略诸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近代到现代,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政治制度的组织和运作都是以政党为依托。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荣与衰的交替,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均与新旧宪法体制结构内部对政党政治模式的不同选择息息相关。正是由于近现代政党政治模式的迥异,使日本近现代形成截然不同的战争发展时期与和平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沛  迟晓静 《安徽史学》2006,7(1):107-115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全国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其"党国"体制."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力管理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纷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顽症.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5,(3)
现代西方政党与民主政治在"互栖共生"的同时,表现出与其相悖的一面。本文运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观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着重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与民主的悖论以及政党组织内部的寡头化和官僚化与民主的悖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透视,最终对当代西方政党与民主悖论,以及西方政党政治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余卉 《黑龙江史志》2013,(3):44-45,54
美国的政党政治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开始就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渗透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政党政治的衰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此观点表示赞同。然而,美国的政党政治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环境,相对于传统的政党模式来说,它具有典型的美国特色,与其说是衰落,毋宁说它有其独特的发展轨道,是符合美国的建国者们以及美国人民期望的。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历史上,奴隶主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权势集团.它历经美国早期和内战前时期美国的社会变革,同时在许多方面对美国的早期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属北美的13个殖民地都允许对黑人的奴役,各殖民地也都有奴隶主的存在.凭借着他们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关系优势,奴隶主成为殖民地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反英独立斗争和创建美国共和政体的过程中,奴隶主政治精英人物发挥了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州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兴起于20世纪初。在随后近百年的时间中,各州的改革陆续进行。各州改革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改革的时间和力度上略有差异。这些改革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整合部门与职能,二是提高州长的影响力。虽然改革者们最初的目标始终没有完全达到,但改革后的州政府还是比以前更有效率,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美国各州也因此得以重塑自己在联邦体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虽然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政党的地位,但政党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对于推动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党组织日渐衰落,在公众中的地位逐渐下滑。美国政党组织的衰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4.
柴生高 《黑龙江史志》2012,(12):54-55,61
<正>地方精英理论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Mills)认为,"精英"是指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确切地说,是指少数高智能的人们,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运用大量社会和政治权力,以此与大众相区分。[1]民国时期,地方精英实际上在地方舞台上(县、尤其县以下)起着支配作用",地方精英具体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宛西[2]精英,应包括自治领袖、民团首领、基层区镇保长中小学校长,以及部分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政治制度在内战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显著标志是废除了选举权和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限制,确立了白人男性成人的选举权和担任官职资格,在制度上确立了白人民主制.然而在美国南部蓄奴州,奴隶制的社会整合作用导致政治权力落入奴隶主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中.这样,法制上的白人民主制在实际政治世界中就蜕变成了奴隶主统治.在内战前的南部政治世界中,在总体上奴隶主政治人物担当着领导角色,广大非奴隶主大众是奴隶主在政治活动中的附庸.  相似文献   

16.
“98年原则”是美国早期州控制国家的一种方式,即制定宪法契约的各州有权废止违宪的联邦法令,通过这种对抗性的行动,州可以阻止国家持续的权力扩张,维护自身的保留权力。弗吉尼亚州的政治精英从一开始就警惕国家权力的增长。在弗吉尼亚州宪法批准大会上,宪法的反对者不断施加压力,要求限制国家权力,明确宪法的解释规则,以维护弗吉尼亚的安全。宪法支持者的保证为“98年原则”奠定了宪法论辩的基础。联邦政府成立之后,国家权力的不断增长迫使弗吉尼亚共和党人思考怎样进行反抗的问题,而通过州政府抵制联邦政府是重要选项。在更严重的宪法危机面前,他们最终提出了“98年原则”,宣布州有权判定联邦法令违宪。“98年原则”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早期以州为核心的宪法秩序,意在维护州层面的公民自治,严格限定中央国家的行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政党开启于孙中山及其时代,其萌生和创建与孙中山政党思想的起源历史地形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组织近代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中国社会政治组织的构建顺乎政治民主化趋势,初具近代形态,民主革命者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为表达其利益,在无议会可循的情况下开始组织创新;与之相应,政党首创于欧美诸国,西方政党观念输入中国并传播开来,为中国近代政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准备,以及由维新立宪者与民主革命者共享的政党思想资料,但民主革命者不仅有条件而且事实上先于维新立宪者在中国首先建党;在政党作业中,中国近代政党一方面从区域性、松散性团体逐步统一为全国性、紧密性的新兴政治参与主体,另一方面,革命政党、立宪政党相继创设,进而中国近代政党创建的基本格局初步呈现出来;从学科建设言之,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历史实际为政党政治学提供了除西方政党政治类型之外的另一种分析实证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各州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中,以招徕外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招募政策颇受争议。虽然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本地企业为重心的经济发展策略日益流行,产业招募在南部仍然大行其道,刺激措施不断升级。事实上,正是在产业招募措施的主导下,数量众多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企业到南部设厂,促使南部制造业发生了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相对较低的成本,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是南部实施产业招募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产业招募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各种刺激优惠,还是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定制培训项目,都直接或间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强化了南部的低成本优势,这是南部产业招募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商业公司都由各州议会颁发特许状建立。不过,每当有人提议由国会授权建立商业公司时,都会引发争论和反对。反对者提出,国会没有被赋予建立商业公司的权力。建国精英对商业公司授予权归属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权力范畴上的态度。特别是制宪会议之后,虽然联邦权威得到了加强,但宪法并没有在联邦与各州的权力上划定明确界限,联邦与各州在权力上不断博弈。在博弈中,各自权力的范畴,在于政治精英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衡量。  相似文献   

20.
圭亚那的民族问题既有历史渊源,即殖民主义制度的原因,又有现代因素,即与政党现行政策的偏颇相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圭亚那的民族问题主要反映在印度人和黑人两大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上。该国政党以民族划界,其政党政治实际上是民族政治。圭亚那的两大政党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们都不能代表各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不能制定正确和连续一贯的政策,不能真正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