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秀”.以及基于“秀”而派生出的名词如“模仿秀”,又如基此而分蘖出的“政治秀”、“文化秀”、“生活秀”、“幽默秀”等等.太多太多了!不过我认为.这一切“秀”既然是“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39):11-11,13
李鹏 日前,延安大学老校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李鹏同志用自己的稿费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300万元,设立了“李鹏——延安助学基金”。自2009年开始,每年资助延安大学1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已累计资助延安大学4。名贫困学子,共计12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1661年7月13日上午10时,江宁(今南京)三山街,金圣叹等十八名苏州秀才被处以斩刑,倒在血泊之中……三百年来,金圣叹被人们作为“怪杰’、“奇才”、“反动文人”、“启蒙思想家”等等谈论着,研究着,如今他已拥有自己的学者、专家和教授,据说还将(或已经)有自己的“研究学会”——这确是表明他越来越“可爱”了.但他的形象似乎越来越模糊,这是颇耐寻味的.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一个温暖的冬日,笔者如约走访了张乃申老人。张乃申老人是民国元老张静江最小的弟弟张镜芙子女中“五朵金花”之一。这“五朵金花”中的4个都在解放前先后作古,惟有四小姐张乃申在世,解放前就定居贵阳。因她从小过继给姨父俞则民,便改名为俞岭梅,此名沿用至今。本文仍以原姓原名称呼。老人住在一套两居室的住房,陈设简单,但整洁有序,面前端坐的老人张乃申,虽是84岁耄耋之年,但精神矍烁,耳不聋,眼稍花,气色很好,思维敏捷,身体健朗,行动方便。她就是出身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家庭的张家千金四小姐。谈话时,脸上堆起层层皱纹…  相似文献   

5.
余驰疆 《环球人物》2020,(3):102-105
她是一场直播带来上亿销售额的淘宝主播,也是此次抗疫捐款中物资筹集最快、数额最大的明星之一 2019年,当电商主播以火箭之姿进入大众视野后,记者们于是有了强烈共识:采访主播,真累啊!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 ,不乏吟咏养生之道和益寿的佳对名联。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丰富的文化营养 ,也是养生和益寿的良方 ,读来颇有启迪。北宋名相寇准曾题一养生联 :“但知行好事 ;不用问前程。”为官者要行好事 ,因为“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除了行善外 ,古人提倡修身、寡欲和读书。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养性莫若修身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和清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行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等等 ,都为养生之道。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 ,晚年多动…  相似文献   

7.
燕故神     
一、流行的地区“燕(宴)故神”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口头传唱文学。每当村里老人去世后,为了庄重丧事气氛,丰富祭奠内容,缅怀老人,凝聚人心,教育后人,资助事主家,了却老人生前的夙愿,在出丧的前一天晚上,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祭奠和还愿活动。它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古鄯、马营、满坪  相似文献   

8.
《文史精华》2006,(7):65
“俺虽然没儿没女,但比有儿有女的人还过得好哩。你瞅瞅,这花儿红滴滴,这树绿巴巴;你摸摸,这暖气热达达。你说生活咋样?上顿米、下顿面,不是猪肉是鸡蛋,七六八天不重样儿……”这是武安市民政局局长李成文带领局其他领导到西寺庄乡敬老院向老人拜年时,郭福庆老人深情而朴实的话语。而这只是武安市集中供养老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老人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无忧无虑,安度晚年,老人们将在敬老院的生活编成了段子,讲给所有到敬老院来的人,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幸福与美满:“冬有棉,夏有单,冷有暖气热有扇;服务员挨着床头转,吃药打针不出院……局长成文不简单。”在民政局的不懈努力下,武安市从2004年开始,对全市敬老院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并将此项工程列为全市十项“民心工程”之一,明确了“2005年底实现河北省敬老院建设甲级市”的目标。经过建设,2005年全市有7所乡镇敬老院被河北省民政厅命名为“甲级敬老院”;15所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扩建。为了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民政局按照每人每年2120元的标准给予五保老人补贴,各敬老院也自己动手搞起了种植和养殖业,各敬老院实现了以园养院,以副补院,提高了伙食标准,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内容,使他们感到“身孤而心不孤”。  相似文献   

9.
吴志菲 《文史月刊》2010,(12):62-66
<正>这位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英雄,是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复员后,他无怨无悔地回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为了让孙子参军,他才不得不拿出自己珍藏了43年的立功证书。  相似文献   

10.
映秀的重生和她被地震摧毁的速度一样,让人不可思议。5年,尽管有些艰难,但重生的力量像野草一样野蛮。 如雨后突然长出的映秀,如今拥有了“中国第一村”的美誉,也成了“东莞速度”的代名词,亦是人们感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精神圣地。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多月前,北京举办的“财经年会”播放了一段科斯对这次会议的视频致辞。他说,作为一个101岁的老人,他已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但他有一些话要对中国人民讲。在致辞中他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他认为思想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挑战,中国需要一个“思想市场”。科斯这一席话给我们启示,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大师”只设有一名,这个尊贵荣誉称号的拥有者是生活在兰州市已88岁的任震英老人。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把一生中60多年的岁月献给了全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并大半生生活在西部,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夜幕下的哈尔滨》到黄河第一桥任震英老人,现居住在兰州市滨河路一个宁静的小院里,我于一个星期日采访了他。他1912年出生于哈尔滨阿城的一个教师家庭,后考入哈工大读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成了抗日学运的活动分子和地下共产党员,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许多素材和原型便来自当…  相似文献   

13.
捷豹中国执行副总裁车艳华女士很喜欢捷豹在XE中国首秀发布会上一段名为“拥抱改变”的视频,在视频的结尾,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头说:“改变,我喜欢。”这个镜头让她印象很深刻,“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而灵魂却没有跟上脚步”,她带着惯有的优雅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视频唤起大家对拥抱改变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余玮 《文史春秋》2010,(12):42-51
张铚秀是一位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传奇将军。13岁参加革命,历经农民暴动、中央苏区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斗争,是战争经历最长的红军老将领之一。走近这位老人,犹如阅读一部军事史书。  相似文献   

15.
到了规定的年龄,该退休的都得退休,不管你当不当官,不管你官有多大,谁也绕不过这座“奈何桥”。 退休是人生的分水岭。退休之后,—切都与从前不—样: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待遇、你与别人的关系、别人与你的关系等等,都与从前不一样,而且,总体说都不如从前。因此,虽说人人都知道“终究会有这一天”,但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时,谁也不愿去想它,尤其是官当得越大的人,越不愿去想它,因为“退了”就意味着“休”了。  相似文献   

16.
“生活”概念在当代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含混不清之处。列维纳斯对于“生活”的本体论说明,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民俗学基本理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生活”在什么意义上是整体性的、“生活”意味着什么、“生活”与行为的关系如何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一说起“姓”,就会使人联想到父系、男权,子女从父姓等等,在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不仅如此,旧时女人出嫁后也得在己姓前再冠夫姓,以示“从夫”彻底。于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被呼为“钱胡美琦”,胡适博士的夫人被叫作“胡江冬秀”,就连身为总裁夫人的宋美龄也免不了称“蒋宋美龄”。知识界、上流社会尚且如此,民间百姓就更不消说了。然而,正如人类历史上女权先于男权、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一样,“姓”的本义则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同一母系氏族)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故史书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相似文献   

18.
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强 《民俗研究》2007,(1):247-254
一、引言对于祥林嫂之死,正如陈方竞所说,“这确是一个老而又老,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在过去,人们从四大绳索、文化吃人、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等等进行了多种阐释。毫无疑问,这些解释都具有合理性。但众所周知,文化杀人更多的侧重于文化对“真的人”(《狂人日记》中语)的精神虐杀;而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又未免  相似文献   

19.
5月26日清晨4时,塞尔维亚北部兹雷尼亚宁市拉扎雷沃村。几名警察突然闯入一间房子,拔枪对准一位老人:“你是姆拉迪奇吗?”老人抬起头,平静地说:“恭喜,你们终于找到了你们要找的人。”  相似文献   

20.
《西藏人文地理》2006,(2):82-93
张藏月:八廓街的“妈妈”在转经的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提着念珠走在其中,旺堆拉叫了一声:“妈妈”!随即两人热情地用藏话聊起天来。我以为老人是藏族人,当我向她问好时,老人却用地道的河北话回应,我很惊讶!今年七十三岁的张藏月老人,在八廓街已经生活了四十五年,是地道的八廓街老居民,街坊邻居全都脸熟,一口藏话听不出任何破绽。八廓街的藏族人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