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1914年美國公使芮恩施代表卡内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約請陳焕章就"中國人對於和戰之學説"主題撰寫一著,《孔教經世法》一書即應此約而作。該著全面介紹孔教教義,系統闡釋儒家的和平觀、戰爭觀和睦誼外交之道,並結合中國歷代和平論、諸子和平論説明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對中國傳統和戰觀現代意義的創造性發掘,使之成爲一部具有思想價值的經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張培鋒 《中华文史论丛》2012,(3):233-252,399
本文考察了中國宗教史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現象:對佛教翻譯經典,用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來解釋某些譯名的意義,並通過這種考察,對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的複雜關係進行了研究,指出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宗教史中鮮明的中國文化本位觀念以及佛道兩教在彼此消長中相互借鑑的狀況。同時,以清代道士閔一得爲中心,對采用這種方法的内在原因進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心同理同是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這一觀念是使中國宗教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相對和諧狀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六《毛詩音義中》:"轚,音計。劉兆注《穀梁》云‘繼也’,本又作‘擊’,音同,或古歷反。"陳奂《詩毛氏傳疏》卷一七:擊,"《釋文》本作轚,音計。劉兆注《穀梁》云絓也"。  相似文献   

4.
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條件是作爲公衆集會的儀式和作爲典範知識之載體的教育。分佈在黄河、長江兩大流域,結構要素相近的彩陶圖案,提示了某種範本的存在,也提示了經典的起源。現有資料表明,《易》、《書》、《詩》都經歷了由儀式文本(巫師文本)到意義文本(政事文本)再到德教文本(經典)的過渡,由“贊治”、“造士”兩大需要推動而逐步形成。這一過程也表現爲對檔案文書、普通典籍加以選擇的過程,貫穿於其中的選擇標準正是對“德”和通識的重視。與之相對,是由“史”所代表的依靠世俗知識和工藝技術建構的價值系統。所謂“文勝質則史”、“數而不達於德爲史”,以及後來的“道”與“器”之分、“六藝”與“諸子”之分,其實是上古經典觀念的表現。  相似文献   

5.
吐魯番文書中保存了較多的道經殘片,基本都是抄寫於唐代西州時期。通過對德國及旅順博物館所藏的數件重要道經進行考論,證實了唐代西州道經三洞經典存續完整,又據旅順博物館藏LM20-1460-37-14《太玄真一本際經》殘片的卷題,認定其爲五卷本系統,並進一步推論至遲到唐太宗貞觀末年,唐代西州已有道教傳播與道經傳抄。此外,根據目前整個吐魯番出土道經的狀況,比較了敦煌道經、吐魯番道經及《南竺觀記》所載經目的差異,對唐代西州道經的流佈情況與"開元道藏"的關係再作檢討。  相似文献   

6.
曹凌 《中华文史论丛》2012,(2):309-337,400
本文認爲敦煌遺書中新發現的《佛性經》殘片爲佛教化摩尼教典籍,或是以摩尼教思想爲核心,摻雜佛教因素的具有混合性質的經典。該《佛性經》即《開元錄》卷一八所載僞經《彌勒摩尼佛說開悟佛性經》。本文並就《佛性經》第八品殘文所表現的摩尼教解脫觀和輪迴觀進行了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帛書《五行》篇説部提出德氣論以便於説明德行從發端到完成是一内外連續的動力過程。説部强調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必須體現在表情上的尊賢,同時必須達到超越直接見聞的、對事物更深更高的認識。在經文中,天道的問題完全不突出,而在説文中,“天道”成爲很突出的觀念。説文重視天道觀更過於德行論。特别是,説文的“慎其獨”就是指順其心,即捨去其他的知覺所好而專順一心。“捨夫五”就是“其體”,捨體就是不讓身體五官的作用影響心;“慎其心”與“獨其心”一致,獨其心即獨從其心之所命、獨從其心之所好,也就是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慎獨體的功夫是以“内—外”關係爲焦點,以求内不求外爲導向的。帛本總的傾向,是突出仁義説在全篇的優先地位,以此取代或覆蓋聖智説在竹簡本中的地位。《五行》説文和孟子思想的相通相合,文語的相似相近的例證,呈現出説部和孟子的密切關聯。  相似文献   

8.
帛書《五行》篇説部提出德氣論以便於説明德行從發端到完成是一内外連續的動力過程。説部强調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必須體現在表情上的尊賢,同時必須達到超越直接見聞的、對事物更深更高的認識。在經文中,天道的問題完全不突出,而在説文中,"天道"成爲很突出的觀念。説文重視天道觀更過於德行論。特别是,説文的"慎其獨"就是指順其心,即捨去其他的知覺所好而專順一心。"捨夫五"就是"其體",捨體就是不讓身體五官的作用影響心;"慎其心"與"獨其心"一致,獨其心即獨從其心之所命、獨從其心之所好,也就是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慎獨體的功夫是以"内—外"關係爲焦點,以求内不求外爲導向的。帛本總的傾向,是突出仁義説在全篇的優先地位,以此取代或覆蓋聖智説在竹簡本中的地位。《五行》説文和孟子思想的相通相合,文語的相似相近的例證,呈現出説部和孟子的密切關聯。  相似文献   

9.
《佛说相好经》系抄撮《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有关佛的种种相好而成,历代大藏经皆未收录.黄霞曾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相好经》的10个写卷整理为两个系统、五种录文,大大方便了学界的研究.但黄氏校录时未曾参校该经从出的本经,又因敦煌本《相好经》异本众多、俗写纷繁、用字复杂,故而黄文在释录、标点、校勘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即对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补正.同时,借助于敦煌本《相好经》,又校正了《大正藏》所收《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不少文字的错讹衍夺.  相似文献   

10.
正楊政是南宋初年川陝戰場的重要將領,與吴璘、郭浩並稱蜀口三大將。《宋史》卷三六七《楊政傳》(下簡稱《楊傳》)存在記載)誤三處。(紹興)九年春,和議成,始得迎母及兄弟歸。乞祠以便養,不許。詔封其母感義郡夫人,以政爲熙河蘭鞏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進武康軍承宣使。十年,徙利州,又徙興元。(頁11444)這段文字有兩處)誤。其一: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卷八三,楊政由明州觀察使進武康軍承宣使,事在紹興四年十二月癸卯;  相似文献   

11.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是仅存于敦煌石窟的一种早期佛本生故事经典,唐代以后国内无传本。经过考察发现,明清宝卷中的《金牛宝卷》也讲述着同样的佛本生故事,二者内容性质、情节结构十分相近。此文依据中、韩所存相关文献与壁画材料,考察了《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与《金牛宝卷》的关系,认为《金牛宝卷》与韩国存《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都是承接唐代《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而来,是该典籍在中国民间通俗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儒術真論》將真儒術的本質界定爲"以天爲不明及無鬼神"。這一詮釋在理論與方法上是一個自洽的體系,並且以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科學爲知識基礎。章氏一方面從墨家批儒記錄中落實界定真儒術的文獻依據,對儒墨之差異提出了獨到的分析,他試圖走出一條迥異於孫詒讓"本説經家法,箋釋諸子"的路子,强調治子乃"尋求義理"的"主觀之學",從而爲國學旁采遠西新學打開了空間。而另一方面,《儒術真論》的兩篇解説性附文《視天論》和《菌説》,經受斯賓塞進化學説、《談天》等西學影響,采納以牛頓定律爲基礎的新的宇宙、世界支配及運行原理,並將之作爲詮釋真儒術的知識支撑。章太炎儒術新詮,無論從科學革命導致"範式轉換"的普遍視角來審視,還是察之以中國傳統學術的自我調適以及西學東漸從明末到清末的複雜歷史軌迹,都折射出近代中國學術嬗變的某些動態圖景。  相似文献   

13.
程蘇東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67-204,395,396
隋代經學家劉炫自創"述議"解經體,其所作諸經《述議》曾被孔穎達選作《毛詩正義》、《春秋左氏正義》的底本,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但其書自晚唐五代亡佚後,中土學者即難睹其真顏,至20世紀中葉,乃有《孝經述議》殘卷重見於日本。本文以此殘卷爲中心,對劉炫創立"述議"體的原因、"述議"體的解經特點、劉炫的經學思想與解經風尚、《孝經述議》在中土的亡佚及其在日本的流傳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並對《孝經述議》殘卷中大量引文的輯佚、校勘價值進行了初步的列舉。  相似文献   

14.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一直至3世紀,佛經是用口語流傳的。直至3世紀末,口傳佛典纔逐漸用梵文改寫。唐代玄應缺乏對於印度口語的理解,因此他對"盂蘭盆"的解釋極其牽强,毫無根據。"盂蘭"很有可能是來自梵文odana(米飯)的口語詞形olan(a)的音寫,這樣"盂蘭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飯的鉢",《盂蘭盆經》就意味着"飯鉢經"。筆者認爲《盂蘭盆經》不是僞經,而是3—4世紀竺法護或其他某個譯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漢譯。  相似文献   

15.
《隸續》載《米巫祭酒張普題字》全文,宋洪适對碑文作了綜述,云:"此碑有天師道法及祭酒、鬼兵字,而云受《■經》十二卷,蓋諸張妖黨指傳授之約,頗合史氏所載。"本文對"張普題字"以及該碑所在地作了分析。傳授之約或是祭酒向初入教的道徒傳授道家關於宇宙原始以及長生之道的基本觀念。此碑實是現存罕見的爲後人留下史籍未備的五斗米道入道儀式記録。  相似文献   

16.
祝總斌 《中华文史论丛》2015,(2):271-285,397
隋末思想家王通兩部主要著作《中説》與《續六經》,一存一佚。本文通過分析王通的文化背景與家世淵源以及《中説》中有關《續六經》,特別是《續六經》中《元經》的材料,對《續六經》的指導思想問題提出己見。認爲,王通《元經》乃至整個《續六經》的指導思想主要源自僞古文《尚書》和僞孔傳,其基本精神與"南學"一脈相承,其目的主要是肯定北朝的正統地位。最後,對王通與宋學的淵源關係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7.
史學方法論在中國現代史學專業化進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所依托的資源主要來自域外。既存研究對日本近代史學之父坪井九馬三《史學研究法》在中國的譯介狀況及其影響,語焉不詳。本文根據最新發現的未刊講義、報刊資料,結合日文原著,用大量事實說明,坪著在民國史壇一直存在隱性傳播,對中國現代史學產生積極影響。首先,坪著是中國學人最早認識史學方法論的範本之一;其次,坪著最重史學的輔助科學。這是達成"科學史學"途徑之一,衆多中國史家爲了追求史學"科學化",對史學的輔助科學亦多所用力;再次,坪著所舉經典實例,作爲範例指示治學門徑,輾轉流行於中國史學界;最後,坪著有關史學定義、歷史之種類、《資治通鑑》乃皇帝教科書等,對中國史家影響頗大。中國學者雖然吸收坪井的觀點和實例,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或再詮釋。  相似文献   

18.
錢鍾書認爲,人文科學的各個研究對象彼此繫連,交互映發,不但跨越國界,銜接時代,而且貫串着不同的學科。他批判吸收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説與袁枚的"六經皆文"説,提出了"經、子、集皆心史"的觀點,顯露出"經、史、子皆文章"的學術觀念。這種打通各人文學科的治學思想,不但體現出通覽古今典籍、廣求治學材料的宏闊視野,更彰顯出融通經史子集、會通人文之學的宏大抱負。錢鍾書的治學思想和治學實踐所昭示的會通之精神、優遊之境界,對於重建"文史哲不分家"的古典人文學傳統,扭轉當今相對割裂的人文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文並從修辭學、文體學、敍事學、文藝心理學、中西比較文學以至文藝本源論等六個方面,舉例説明《管錐編》的跨學科文學研究實踐及其文論潛體系。  相似文献   

19.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專記女真始末,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女真史料,歷來受到遼金史家的重視。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此篇記載進行了深入剖析。其實,它是徐夢莘根據《金人亡遼録》、《松漠記聞》、《裔夷謀夏録》等較爲原始的材料加工改編而成的,在其編撰過程中,因徐夢莘不熟悉女真情況及史料處理不夠細緻而存在一些明顯的訛誤,研究者需謹慎引用;此外還應充分注意版本文字差異對史事解讀的影響。本文以此爲例,試圖説明對於此類常見史料的深翻和檢討,應當是遼金史研究走向"精耕細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似文献   

20.
火火 《中华遗产》2023,(6):28-35
斗法,是《西游记》中最好看的情节。其实,一场场斗法好戏的背后,包含了僧侣吸引大众信赖佛法的良苦用心,更隐喻了一条入世间修行成佛的必由之道。为何斗法:信佛还是信外道?看谁的法力高《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着重阐释了破除执着、不著于相的佛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