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7年8月6日,许世友在南京的家被“造反派”抄了。局势如此严峻,许世友心急如焚。他嘴里不停地念叨:“三国英雄没有好下场,死的死伤的伤!”“我活着是毛主席的人,死了是毛主席的鬼!”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前“反动学生”这个词虽也常见于教育系统的内部通报,但真正作为政治帽子、作为正式处分大学生一个案由,只实行于1963年到1966年清理反动学生运动中。到了1966年有些特殊,如果是年初划的、并送劳改了,也就是“反动学生”了;如果拖到文革起来了,到了7月,毛主席下令不许“整学生”,说“凡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并指出北洋军阀镇压、  相似文献   

3.
高长虹是闻名三晋大地的“才子”,他组织了“狂飙社”,一生共出过17个集子.为我们留下了150余万字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一派狂飙突进的“强拆”进行曲中,绵阳市的“空中楼阁”事件却被市政府定性为“强拆违规”。截至元月10日的最新报道说,绵阳市政府已经“叫停拆除”,并“责成”相关部门依法对“擅自实施拆除行为”的公司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已对“当事人告发的拆除过程中出现的打人事件”依法调查。  相似文献   

5.
寻找高长虹     
在阅读《鲁迅全集》过程中,经常要涉及“狂飙文人”高长虹:《鲁迅日记》中,关于高长虹的记载有85处;鲁迅杂文中,涉及高长虹的有十余篇三十余处;鲁迅书信(特别是在《两地书》)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高长虹。但是,自1928年狂飙社解体之后,高长虹却像彗星一样倏忽之间消失在长空,成了谜一般的神秘人物。由于年代久远,结识高长虹的人目前已寥若晨星,能准确说出他下落的人更是难于寻觅。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就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高长虹下落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6.
一百年前,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狂飙,即“新文化运动”.普遍说法是,这场运动在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同时,主要内涵是“反孔非儒”.近些年,随着儒学的复兴,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了中国人与传统的联系,应予以否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不认同此种观点.在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对象中,三个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即“儒教”“孔教”“礼教”.  相似文献   

7.
恋爱格言     
小吴的女朋友拿到国外硕士奖学金后,衣袖也不挥一挥就把他甩了。要说小吴对女友也够百依百顺了,从去年秋天申请奖学金、联系学校开始,他就没少出力。我看他工作不在状态,下班后拉他喝酒。连灌了几瓶啤酒,我进入状态,开始数落他的不智:“你难道不知道会有这一天?还自己主动帮着把她往国外推。且不说找个老外少奋斗十年,学校的华裔师兄们,个个都是活雷锋.就等着国内输送健康适龄女青年呢。”  相似文献   

8.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4,(10):75-78
我知道于光远的名字,是在上初级师范学习他同其他几位先辈著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1964年奉调中宣部工作后,才有缘谋面,但不在一个处,没有什么接触。“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后,我对他才开始有所了解并且由衷地敬佩起来了。文革中的乐天派那个年代的中宣部不用说部长们,就是那些处长们都是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名人,但在文革中却一个个成了被“打倒”的“黑帮”。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10.
丁伟 《文史天地》2012,(10):56-59
那些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是决不会有好下场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夏代及商代历史的探索,多年来众多学者专家不断地从事科学发掘与系统研究,早在五十年代末,考古学者即依据古代文献所载“尸乡,殷汤所都”,在豫西地区作过有关“夏墟”的实地考古调查。最近的十余年间,随着考古学“狂飙”发展,使之进入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10)
印红标同志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记》(《百年潮》1999年第7期),是一篇审慎调查、寻根求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好文章。它澄清了长期以来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件重要史实的不准确说法。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性的自下而上冲击当权派和学术权威的狂飙恶浪,是从被毛泽东称赞为“写得何等好啊”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全国报刊发表、电台广播而掀起的。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一重要史情,长期以  相似文献   

13.
平民少女一夜间成为光彩四溢的大众偶像。且不说商业炒作,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单是舞台女孩们的自信,才华横溢和坚强已经让同龄的少男少女们为之倾倒。而且吸引了大人们的目光。“超爸超妈”们也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 今天,我们揭密“超女”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4.
常强 《文史天地》2010,(10):55-57
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电视上的热播,引发了新一波追觅中国古史的高潮,不过这次是由“清史热”转变为了“明史热”。该剧中,除第一主角张居正而外,还有一个人物上镜率颇高,他便是大太监冯保。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此途在文化快餐化时代颇受青睐,但若能将艺术化的“历史”与真实历史相结合,或许效果更佳。其实,荧幕下的冯保,同样有着不少看点。  相似文献   

15.
“穿越”剧风靡亚洲,韩国偶像剧《仁显王后的男人》也未能免俗。起初该剧并不被看好,男主角也不帅——小眼睛,高颧骨,嘴唇微厚,除了高几乎没有特别之处。饰演金鹏道的池贤宇非第一眼帅哥,甚至有网友在看了两集后评价:男主角丑得让人晕过去。可播至14集,该剧不仅拿下“年度最佳韩剧”的称号,池贤宇也成为新的大众情人。  相似文献   

16.
狂飙社是五四运动后,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一个文学团体,是“五四”以后山西省向中国文坛提供的第一个作家群。它最早是由山西省盂县人高长虹、高歌、高远征三兄弟,武乡县人高沐鸿和段复生、籍雨农、荫雨等文学青年共同成立的,其第一种刊物《狂飙》月刊在太原出版。  相似文献   

17.
高长虹、高歌、高远征兄弟三人,曾在我国二、三十年代,创办“狂飙”社,开展革命的文学活动,风云一时,堪称为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门数杰、皆为精英的文坛佳话.晋阳初试锋芒  相似文献   

18.
冬节大如年     
林生花 《湖南文史》2012,(12):67-67
在侨乡闽南和彼岸的台湾,习称冬至为冬节,是一个充满乡土味、海峡情的节日。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冬节前,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米浆。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滤千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即汤圆)。  相似文献   

19.
冬节大如年     
在侨乡闽南和彼岸的台湾,习称冬至为冬节,是一个充满乡土味、海峡情的节日。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冬节前,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米浆。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滤千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即汤圆)。  相似文献   

20.
围绕历史剧《屈原》的一场国共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4月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海报:五幕历史剧《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五个“空前”以先声夺人之势震撼了山城,轰动了整个国统区,而随后该剧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更可谓空前绝后。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诞生不仅是抗战文坛、剧坛上石破天惊的传奇,在国人的心中,它更如同一道刺破政治阴霾的耀眼的闪电、一声炸裂浓重黑暗的惊雷,它将“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里去了”。由于该剧冲破了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禁锢,痛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