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一支舰艇编队8月25日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启程,开始"纪念巡航",其中将途经日俄争议领土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国后、择捉两岛。由于台风原因,舰队于27日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新闻发言人拉曼.马尔卡夫海军上校强调,是否取消这次远航任务还没有决定。  相似文献   

4.
雅尔塔“密约”对国民政府的冲击与接收东北——也论抗日战争结束时之东亚国际关系西村成雄在1945年东亚的国际关系中,居重要角色的国家有日本、中国、美国和苏联四个国家。无庸置疑,这其中还包括日本“傀儡政权”与英法两国所带来之影响。但在中国政治空间方面,应...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中国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0年2月又根据这一方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应当承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唯一的、利大于弊的选择。正是因为“一边倒”,新中国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承认,同时也收回了相当部分的苏联在华,特别是在东北的权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作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也逐渐感觉到“一边倒”对中国内政外交的种种牵制和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不得不考虑并于五十年代中期改变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通过托管琉球与“第27号令”将中国钓鱼岛纳入其托管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又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作为冲绳的一部分“归还”给日本,为中日钓鱼岛争端打下“楔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由“模糊中立”到当今小布什政府的“小心介入”,反映了美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立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小娟 《攀登》2006,25(4):58-62
本文对日本“55年体制”进行了解读,阐明“55年体制”是在保守政党和革新政党各自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而分析了“55年体制”的三个特点及其对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国家安全战略诸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9.
钓鱼岛,这个中日两国一直关注的地方,时下的中日两国外交的焦点,其历史与主权到底如何划分?日本为何对它痴恋若狂?日本提出对它“拥有主权”,根据是什么? 钓鱼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岛屿,由于它的军事和经济价值有了“新大陆”式的发现,以及日本对它野心勃勃,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历史,本身就是日本侵略中国、掠夺中国领土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至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东北共进行了14年的抗战。在东北抗战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与全国人民一起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中国民族的历史联系基础、文化认同基础、政治目标基础、民族自强的心理基础,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侵略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在美国威尔逊中心发表题为《一年来的中美关系》的演讲宦乡在国际活动中,非常重视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尊严,有一股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1987年12月,他应邀在美国威尔逊中心作了“一年来的中美关系”的演讲,他列举当时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等在台湾问题、计划生育、西藏问题、蚕式导弹问题、转让技术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以及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施加压力等做法,提出严正的批评,指出“以上六个问题具有两类性质,一类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一类是对别国进行政治讹诈。总的说,是一种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他…  相似文献   

12.
“有事法制”议案赋予了日本自卫队以“国家军队”的职能,赋予了日本政府使用武力乃至“先发制人”解决可能发生的争端的权力,开辟了日本在海外行使武力的道路;《2003年防卫白皮书》则重新阐述了日本关于战争的认识,重新确立了日本的军事防卫重点,重新确认了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这表明日本的“专守防卫”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军国主义思想始终没有彻底清算,社会政治生态右倾化进一步加深,冷战后政治大国欲望的加速膨胀,以及迫于“美日同盟”的压力等,是日本防卫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日本社会政治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方向都将受到防卫政策变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4年中苏双方签定了《中俄协定》和《奉俄协定》,规定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平等地经营管理。1933年5月,苏联却单方面提议转让中东路给日本。6月25日,苏联、伪“满”、日本三方代表在东京举行第一次会议,谈判转让中东路问题。会议共召开58次,历时21个月,由于苏联在售价问题上作了妥协,苏  相似文献   

14.
问:最近据报载,俄罗斯与日本关于北方四岛问题进行了交涉,许多人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由来,请予回答。 答:北方四岛问题亦称北方领土问题,是日苏(指原苏联,下同)之间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领土纠纷问题。北方四岛指位于日本根室海峡东面的齿舞群岛(包括水晶岛、秋勇留岛、勇留岛、志发岛、多乐岛等小岛屿,面积为255平方公里)、色丹(面积255.12平方公里)、国后(面积1500.04平方公里)和择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政经分离"与"政经不可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曾推行过“政经分离”政策。其核心是:政治台湾,经济大陆。即只承认台湾当局,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中国政府提出了“政治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与日本方面旨在搞“两个中国”的图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中日复交35年后的今天,“政经之争”早已不再是中日之间争论的焦点。但对如今时而“政冷经热”、时而“政经双冷”的中日关系来说,重温这段“政经之争”的历史,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在获得对内政治的合法性过程中,1936年发表的五五宪法草案具有象征性的地位,即《宪法草案》第4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东亚政治空间中日本“殖民地帝国”侵占中华民国领域。但是自1945年8月之后,中华民国政治合法性却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在日本战败之前和苏军一起回东北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提出的双重民族主义。一种是如何对待苏联的中国民族主义,另一种是如何把东北地区的认同意识凝聚成为新的国民国家民族主义。处于转折点的1945年不仅构成了当今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原型,而且还迎来了自身认同意识逐渐延伸到新的国民国家民族主义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溥仪《我的前半生》的作者是谁?早在该书出版之初,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的时候,便已议论纷纷:此书绝非溥议一人所写,必定有一个“捉刀人”在。例如:1965年,加拿大汉学家陈志让教授和英国汉学家麦克利维在他们写的书评中,充分肯定此书的价值之后,都提到“捉刀人”的问题,陈志让还猜测这个“捉刀人”是个共产党员、历史唯物主义者、历史学者。 事实正是如此。由于我当时的工作关系,熟悉溥仪的整个改造的全过程,也熟悉这本书的成书全过程。 建国后,我们关押了一大批在解放战争中俘虏的国民党战犯和一部分日本战犯,1 950年苏联又送回来一批日本以及…  相似文献   

18.
陈梁芊 《民国档案》2023,(2):102-112
日本全面侵华并占领东沙岛后,为防止日本进占中国西沙群岛,法国在声明其对西沙拥有“主权”的同时,趁势调整西沙政策,先于1937年10月派遣考察团登上西沙群岛进行非法勘查和灯塔建设,后又在1938年6月派出“土著警卫队”实施侵占。1937—1938年法国对西沙群岛实施的一系列行动既是为了保护法属印度支那的安全、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亦是对其长期企图谋取的西沙群岛的一次侵略升级。法国试图通过占领西沙的既成事实来强化其一直以安南名义声索的所谓“主权”,不过此举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更不能左右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但给当今解决南海争端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今村成和为团长,立教大学教授三户公为副团长的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第一次访中团一行二十三人,于七月三十一日来我校,与外国问题研究所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日本和苏联问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两国学者就日本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史、法律、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日本学者还就高句丽、勃海国以及清史的研究等,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学术界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到90年代,已经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尤其是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承认或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已经不单纯是学术问题。本文拟对7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论争,以及各派学者的论点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