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画”始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从理论上讲,它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演化。在“农民画”中你可看到,诸多民间刺绣、剪纸、皮影、泥玩具的影子。“农民画”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如徐州的邳州,淮安的博里,盐城的射阳,南京的六合。这些“农民画”博得了行家们和广大美术爱好者的青睐,为此我们试图就“农民画”谈一下它的特征和规律。一.画面简洁、明快、生动纵观历年来我省出现的“农民画”不难发现,它具备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2008,(9):49-51
户县农民画 陕西户县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园地的一枝奇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家们已经用他们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取得了社会的公认。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开放与发展,户县农民画在创作思想、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力上又展现了新的风姿。  相似文献   

3.
始兴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剪纸刺绣是民间妇女“拿手”的传统手工艺。今天,我们在县博物馆民俗文物展厅里,可看到当地古老的剪纸刺绣艺术的一件件珍品。  相似文献   

4.
在以农民画驰名中外的陕西省户县,有一位名叫杨伟名的农民,他虽然早已谢世,但却被当今的一些有识之士称为“农民思想家”、“乡村哲人”。  相似文献   

5.
日照农民画在60余年的嬗变过程中,历经政治宣传画、民间艺术品和旅游购物品的叙事定位,农民画作者也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新文艺主人、农民画家、遗产传承人、文旅产业代言人的身份建构。可以预见,在政治、艺术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下,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将不断地上演。考察日照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旅游购物品"的迁衍与再生产过程,有助于厘清其兴起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及未来走向;观察农民画家在政治与文化转向中的身份建构和调适,明确其如何"借礼行俗",在社会变迁中获得国家认可提升社会地位。日照农民画转向旅游购物品的方式和途径对其他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茹 《丝绸之路》2010,(10):23-27
敦煌藏经洞文物除了4~14世纪初的5万余件文献之外,还有一部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丝织品、纸画、木版画、剪纸、粉本等。其中精美的刺绣丝织品是藏经洞出土的一种佛教装饰艺术品。刺绣丝织品因为材料的相似性、特异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使其具备了作为纺织、印染、刺绣工艺独立的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敦煌刺绣丝织品艺术与敦煌石窟壁画一样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周星 《民俗研究》2011,(4):168-198
通过追溯户县农民画的缘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集中讨论了农民画这一艺术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再生产机制。作者依据对实证资料的分析,指出农民画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艺术内涵着各种悖论,新时期农民画以多种路径经过重新的定义和解说实现了朝向现代民间绘画或民间艺术的转型,这为农民画赋予了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进入中国新农村的同时,农民画也被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旅游产业卷入其中而成为旅游商品的一种,这导致农民画产生了新的悖论。户县农民画得以和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品相提并论,成为当地一种文化资源甚或土特名产,意味着农民画的地方性及其描绘的农村生活与民俗风情成为最重要的卖点。对这些有关农民画的实践活动及其复杂过程,不妨采用全球在地化的理论观点来阐释。  相似文献   

8.
刺绣收藏家张英俊 山西闻喜县博物馆馆长张英俊是一位享誉收藏界的刺绣收藏家。张英俊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渐渐地迷上了线条夸张、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民间刺绣。1971年,他以收藏河东民间刺绣为发端,从此一发不可  相似文献   

9.
正青阳农民画是流行于安徽省青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在当地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绘画艺术,具有文人画与农民画互补的特点。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为主要题材,画面上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0.
历史悠久的锡伯民族,借助于刺绣这一艺术形式,在图案、色彩和线条上的独特表现,体现锡伯民族与众不同的艺术情怀和生活感受。本文从锡伯族历史起源和民间刺绣的艺术表现方面来分析了锡伯族民间刺绣独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纪事     
明红 《文史春秋》2004,(8):51-54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纪事     
土木 《文史月刊》2004,(12):37-42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13.
谭亚平 《神州》2013,(35):235-235
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国内现代插画设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农民画因其独特的色彩语言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本文结合当代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以现代插画设计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农民画与插画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和意义,从而丰富现代插画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史海撷英     
《百年潮》2017,(5)
正毛泽东严以教子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说:"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  相似文献   

15.
一口老井     
世祥 《文史天地》2003,(1):27-31
写冯楠老先生,实在是件太困难的事,或者是件费力但却不易见好的事。他没有大起大落的遭遇,年近九旬,似乎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这么平平淡淡地走过来了。他似乎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的经历,以便给笔者一点舞文弄墨的余地。这位身为贵州文史馆馆长的老先生,有一间七、八个平方米的书房,而这间书房,也许就是这位老先生一生的高度浓缩了。  相似文献   

16.
藏族画家旦正和湟中农民画才让措青海省湟中县藏族农民绘画是很出名的,它继承了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青海草原山川风物的博大恢宏,雄劲与粗豪,稚拙又精美,很多美术家看了赞口不绝。这种艺术品种的形成与湟中县文化馆副馆长旦正老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旦正...  相似文献   

17.
安德鲁·詹宁斯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追击坏蛋。可惜他并不是身披斗篷,黑夜出现在街头,手持高科技武器,使用超能力打击罪犯的超级英雄。他只有手中的笔和话筒,再加上43年的穷追猛打。  相似文献   

18.
漫话顾绣     
《收藏家》2017,(4)
<正>一、中国古代刺绣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刺绣痕迹出现在西周时期。而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刺绣品亦能证实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刺绣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日兴,刺绣技艺逐渐应用于宗教用品。至唐宋时期,刺绣艺术再登高峰,刺绣技术与艺术表现融汇一体,形成生活用品与观赏性艺术品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唐代刺绣不  相似文献   

19.
水拍是写诗、英译诗歌和文学作品的行家里手。他自幼痴迷评弹艺术,以后对评弹颇有研究。他篆刻的印章也属佳品。但他的生活能力、体力劳动能力很差,这一点毋庸讳言。到干校后,他吃了不少苦,也闹了些笑话。这里只讲两件事:一件是赶驴,我是听来的,并未亲见;另一件是放鸭,这是我亲自经历的。第一件事是赶驴。中宣部干校在宁夏贺兰县距县城几十里的一个地方,地名叫化  相似文献   

20.
满族人民在长期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补绣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补绣也叫钉线,是清代产生于民间的一种刺绣艺术〔注〕。它与一般色彩艳丽的丝绸枕顶等的刺绣不同,是以家织布做材料,以黑白为色彩而构成的。纹样以粗壮的黑线造型,粗犷有力,黑白分明,自然和谐,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