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剧溯源     
方克逸 《江淮文史》2021,(1):124-130
庐剧是安徽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流行于江淮之间和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域,长期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庐剧在民间叫"小倒戏",官方一度称"倒七戏",也有叫"稻季戏".由于这些名称的含义不明确,而庐剧流行的中心地区集中在皖中一带,古时皖中又属庐州府所辖,故于1955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倒七戏"正式更名为"庐剧",而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记载墓田吉穴的唐代墓志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唐代实际流行的取吉穴的葬法。研究表明,唐人多据"六甲八卦冢"的原理取"四吉穴",并结合五姓所属有所偏向。此外还有其他取吉穴的葬法,总体反映了唐代民间葬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堆谐"是一种流传范围较广且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它起源于13世纪萨迦王朝时期,流行于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扎念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保护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4.
宗教信仰,尤其是民间信仰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志书记述不能缺失。第二轮志书记载宗教信仰主要存在归属不当、结构欠妥、篇幅过简、内容不全四个问题。编写好宗教信仰的内容,一要准确把握宗教政策,二要把握宗教信仰的要素,三要理清当地民间信仰的主脉,四要注重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5.
“竹板歌”因说唱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属于客家民间曲艺。梅州市的曲艺品种不多,竹板歌是主要曲种。竹板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广泛流行于全市,以兴宁、五华最盛,梅县、梅江区、大埔次之,这里,就竹板歌的源流及其发展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代北京民间信仰中的四大门是四种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微妙而特殊的角色。通过考察可知:其一,在近代北京民间的视野中,四大门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王三奶奶构成了区域化的神灵谱系。其二,四大门或直接与信众对话,或通过其代言人"香头"与信众沟通,而"香头"必须经过朝拜碧霞元君仪式的认证。这种信仰习俗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性,但并非民间宗教。其三,四大门信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境遇顺逆不定,由此产生了四大门信仰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菠林喇叭     
正菠林喇叭,是主要流行于灵璧县及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音乐形式,清末明初由唢呐艺人周景之创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菠林喇叭以周姓家族直系传承为主,当地又称"周家班"。其族群庞大,周姓直系乐手100余人,外姓徒众上千人,队伍10  相似文献   

8.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五兆"是唐五代时期曾经十分流行的占卜术,宋以后消亡。敦煌保存的30个卷号的五兆卜法文献,为我们认识五兆占卜的内容、方法及其在敦煌民间的流行提供了难得的材料。本文在中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五兆卜法文献的残卷进行了进一步的比勘梳理,又缀合了四件残卷,并就其定名和系统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灯会     
正灯会(肥东洋蛇灯),主要流行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及附近区域的民俗活动,距今有400余年历史。洋蛇灯起源于当地"洋蛇救命"的传说,以此为基础扎制蛇灯,祭拜神蛇,后吸纳民间舞龙元素,加入信俗仪式,逐渐形成具有节庆娱乐性质的民间祭祀活动。邵姓宗族男丁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灯,每玩一次蛇身增加一节,通常在春节期间玩灯。2008年,肥东洋蛇灯被列入第二  相似文献   

11.
燕故神     
一、流行的地区“燕(宴)故神”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口头传唱文学。每当村里老人去世后,为了庄重丧事气氛,丰富祭奠内容,缅怀老人,凝聚人心,教育后人,资助事主家,了却老人生前的夙愿,在出丧的前一天晚上,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祭奠和还愿活动。它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古鄯、马营、满坪  相似文献   

12.
正qián jù黔剧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分布地: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dòng xì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补说:1.篇题"马禖"应依整理者注理解为"祈祷马匹繁殖的祭祀";2."马禖"由"四厩行大夫"充当神人沟通之中介,管理四厩的大夫本为放牧官,随马而行,民间称为"行大夫"是可以理解的;3."詷马"读为"童马",与"屏"、"马禖"释读相照应;4."弗遏自行,弗驱(驱)自出"二句为顺承递进关系,古有"放老马而随之",正乃"弗遏"、"弗驱"之例;5.祝辞中由符号""引入的一段文字应理解为插入语,交待神位设置等相关礼仪。  相似文献   

14.
表演者的嘴巴在演艺过程中很随意,说话比较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动作经常把观众逗笑。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扯休乡"强杆"(杆技),是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强竿(杆技)的起源很早,是流行在西藏民间的传统杂技,吐蕃时期已普  相似文献   

15.
以民间宗教活动中的"打猖"为例,基于治理的视角,论证了民间宗教"隐喻的隐喻"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制"。这种"复制"具体表现为:在治理背景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和由乱至治;在治理空间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权力空间设置;在治理目的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民本思想;在治理手段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流动机制和"国家"的惩戒机制;在治理合法性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授权模式。中国的民间宗教并不等同于"社会",也不等同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合谋"而"互构"出来的"第三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6.
<正>沔阳三蒸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百姓菜,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名菜。它以江汉平原优质食材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并涵盖多种蒸法,因起源于沔阳而得名。沔阳三蒸,是一个蒸菜系列,在民间曾流行三道菜(蒸鱼、蒸肉、蒸菜)和三类菜(畜禽类、水产类、蔬菜类)之说,其实“三”的本义是“多”,“三蒸”实际上是无菜不蒸。  相似文献   

17.
凉州宝卷渊源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莲 《丝绸之路》2009,(10):87-88
凉州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其滥觞可追溯至唐代宣传宗教经文的敦煌变文,后经宋代说经演变、明清时期逐渐衍生为民间说唱曲艺。凉州宝卷内容多以宣扬佛教故事,反映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为人处世、立言立德标准为主要题材,具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朴素生动、内容题材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黄西两村群众独有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是保留了宋代之前民间蜡祭仪礼信息的古老舞蹈",四片瓦"以四块如瓦状的骆驼腿骨为道具,并因此得名。□它反映了当地村民对昆虫的天敌——青蛙的图腾崇拜,以及对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的企盼。  相似文献   

19.
具有丰富精神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汉魏六朝铜镜中的神兽图像及有关铭文,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铜镜工艺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四神"、"四灵"图案兴盛于谶纬迷信猖獗的新莽前后的话,神兽图像流行的时代则是道教——天师道在民间最得势的时代.因此,从分析谶纬学说和天师道信仰的内容着手,并参照其它方面的思想影响,是探索神兽图像具体内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天长"天官画"是一种以"天官"为描绘对象、以反映信众心灵需求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也是汉末以降流行于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中心、以临近天长的其它县市部分乡镇为辐射区域的一种民间习俗,并历经近现代变迁而传承至今。天长"天官画"属于"礼仪美术",其绘制的诸多"天官"画像,是当地民众"心灵图谱"的直观呈现,体现出民俗与艺术的多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