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西客站南广场地下车库及商业工程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两座明代墓葬(M15、M16)中出土了3套玉带,均采用减地透雕或浅浮雕的技法,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对这3套玉带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的考古工作者于1967年至1973年的7年间,在灵台县的洞山等四处先后发掘西周时期的16座古墓 ,出土了大量文物。本文选择了其中出土文物较多的1、2号墓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多年以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南阳城区的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中发掘了一批明清墓葬,本文所介绍墓葬时代为明代中晚期,主要集中于宛城区建设东路一带,出土有景德镇窑瓷器等随葬品。墓主以官宦人家、军功人员、地方富豪和贫民为主。  相似文献   

5.
思德  蒋斌 《南方文物》2003,(2):84-86,95
2002年3月22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岭门农场职工在平整耕地时发现两座石棺墓,并出土了一些随葬品。不久县文化文物部门获悉后,会同县公安局、岭门农场及农场派出所等单位到达古墓现场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及时报告省文管办。同年4月3日,受省文管办委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人员也前往现场进行考古调查。我们抵达现场时,古墓已被夷为平地,两具石棺也被挪到他处,棺内尸骨已就地掩埋,出土遗物被职工拿回家中,后经当地公安部门追缴回来,文物现藏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程晓中 《收藏家》2000,(9):34-37
自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止,南京有五十多年时间作为国都,其间有许多王公贵族埋葬于此。永乐十九年以后,虽然都城北迁,但应天府仍然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许多皇亲国戚与开国功臣的后代仍然落叶归根,埋葬南京。所以从五十年代起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6年与新成立的南京市博  相似文献   

7.
孙维昌 《收藏家》2010,(11):25-30
就上海60年来考古实践看,经发掘清理的明代墓葬有400多座,其中如浦东新区陆家嘴明陆深父子墓群出土玉器60件,明嘉靖太医院御医顾东川夫妇墓随葬玉器28件,明光禄寺少卿顾从礼家族墓玉器22件,明正德进士朱察卿夫妇墓随葬玉器30件等等。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下旬,在山西省长治市马厂镇安昌村南为配合漳山电厂建设进行的田野发掘中,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多数为早期被盗的唐代弧壁砖室墓,均破坏严重,遗存少量的器物残片;仅有编号为ZAM2和ZAM8的砖雕墓与石砌墓各一座遗存完整,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宣城市出土的13件银锭基本情况,并对其型制和铭文进行分析,推断其主要为明代地方政府运送给朝廷的赋税折银及军费支出,对研究明代银锭铸造流通、赋税制度和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乐斌 《东方收藏》2022,(4):105-107
西汉时期,漆卮作为一种饮酒器皿,被作为随葬品广泛使用,在墓葬中时有发现。漆卮起源于战国,流行于西汉。本文从考古出土的材料入手,对西汉时期墓葬出土的漆卮进行综合研究,将漆卮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漆卮的装饰风格和使用者身份。  相似文献   

11.
孙维昌 《收藏家》2012,(3):8-12
折扇起源于日本,旧称倭扇,是日本人受蝙蝠形象启示而制作的,故亦称蝙蝠扇,在11世纪时由日本、高丽(朝鲜)传人中国。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城外的镇市上,已有专卖折扇(折叠扇)的店铺。邓椿《画继》则明确记有“市井上所制折叠扇者”。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它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叠,因此又称撤扇、聚头扇、聚骨扇等。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明代墓葬出土玉带为玉之带,即镶玉片的革带,用于腰带上,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器,同时还代表着佩带者的身份。以此为依据,本文结合明代墓葬考古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对南京地区明代墓葬出土的玉带板,按其装饰方法之不同进行归类,并根据早、中、晚三期时代特点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邹建平  陈建平 《收藏家》2011,(11):27-36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文化历经8000年而不衰。绵延8000年而不绝的玉文化,先后经历了几个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玉器制作和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作为当时社会中最高、精、尖技术集合体的玉器,不仅成为"事神致福"  相似文献   

14.
张琴  刘仕毅 《收藏家》2012,(7):6-12
上世纪50至70年代,成都地区发掘了一批明代墓葬,主要包括城东净居寺、胜利公社、前进机器厂.城南红牌楼、衣冠庙;城西三座坟;城北白马寺、五块石等地区发掘的明代墓葬。从墓葬中出土的墓志或者买地券来看,墓主大多是明蜀王府太监,有些墓葬还有准确纪年。  相似文献   

15.
孙勐  吕砚 《收藏家》2013,(6):3-8
墓葬是北京地区金代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的积累上已达到一定程度,其中既有高等级的皇陵、品官墓,还有一般性的平民墓,类型较为全面,面貌较为清晰。①北京金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器物颇为丰富,瓷器是当中常见且最为重要的一类。以往对于北京金墓出土瓷器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考古发掘简报、文物图录等文章、著作之中,很少专门进行综合性探讨。因此本文将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金墓出土瓷器的产地、归属、类型等相关问题进行归纳和整合,并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霍华 《东南文化》2011,(1):86-95
南京地区分布有明初功臣墓及其后代墓葬区,出土了不少重要洪武瓷.研究表明,家族墓中出土瓷器的品种与墓主的经历有关,贵族墓的瓷质随葬品种类依时间从梅瓶变化至罐,明代早期龙泉窑和磁州窑在全国瓷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贵族墓出土的瓷器一般都是民窑器.  相似文献   

17.
周丽娟 《东南文化》2005,(6):i0001-i0002
上海地区汉至清代的墓葬内普遍都有铜镜出土,是一种常见的随葬品,经过整理、排比后发现,其形制、纹饰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发展演变规律符合整个中国铜镜发展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铁牛、铁猪出现在两京地区的晚唐墓葬中,在墓葬中的位置一般是墓室的“丑亥”二位。而宋元墓葬中出土的形制、数量、位置以及出现区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文献论述了铁牛、铁猪的“压胜”性质和镇墓、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梳妆用具是人类崇尚美的物证之一,也是一个时代审美趋向的局部反映。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梳妆用具制作装饰艺术的分析,找寻汉初人们审美活动的踪迹,并从中揭示其所呈现的审美趋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妆扮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