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铜陵谢垅窖藏出土青铜器因其出土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是皖南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可拟定其年代为春秋早期,其形制特征则可说明江淮群舒族群和文化的向南迁播。  相似文献   

2.
安徽寿县苍陵城组青铜器以铙、大刀、钺为代表,至少属于中等贵族墓葬的规格。该墓出土铜器组年代较一致,属于殷墟二期晚段至三期早段,其年代填补了安徽沿淮河地区商代青铜器编年的空白,对探讨商文化在沿淮地区影响力的变迁以及安徽商代青铜文化的内涵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世有一种布币,布面有左右排列的阳文“分布”二字,平首平肩,首中皆有一孔,足尖趋于圆形。由于此布与桥足布类似,过去多列入桥足布。一般通长约60、肩宽29、足宽33mm左右,重在11.2—12g之问。这种“分布”最早见于清代晚期著录,但多为临摹线图。墨拓始见方若《药雨古化杂咏》,实物主要收藏于天津和上海博物馆。对其看法,学术界意见不一。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底,在澳门惊现了一批由中国内地盗出的楚式青铜器,《文物》2008年第1期、《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均发表了有关这批青铜器及铭文的考证、考释文章。本文认为这批铜器极为重要,其上铭文和过去已见的"救秦戎"钟上铭文可互为印证,并通过对读认为铭文中的"竞之定"为人名,器物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晚段,所见楚王酓(熊)恘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楚悼王酓(熊)疑。墓葬并非楚王墓,墓主所使用的应是上卿之葬制。  相似文献   

5.
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对主要铜器铭文进行了释读,进而讨论西周早期曾国的政治中心及曾与鄂的问题,认为西周早期曾国的政治中心应在今漂水下游南岸的庙台子遗址;西周早期曾与鄂两国一度同时并存于汉东地区,曾国主要地望应在漂水下游以东区域,而鄂国则应在其西约25公里的溠水流域。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至12月,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对武钢球团矿厂在该市新征用的新庙茅草村地块内的六朝家族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六座,①其中M2出土铜钱3566枚。2006年8至10月,鄂州市博物馆、鄂州市钱币学会组织专人对这批铜钱进行了清理。  相似文献   

7.
黄锡全 《中国钱币》2013,(2):3-5,I0001
<正>笔者不久前见到一枚三孔布图片(彩页1上)和拓片,近期又见到实物。据说十多年前该三孔布面世于邯郸一带。泉界友人希望我能谈谈对这枚布币的看法。经过多方考察,现简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此布半熟坑,布周与孔皆有郭,首上浇铸口明显。背面首孔上方有数目字廿一,身部  相似文献   

8.
车亚风  陈璟 《东南文化》2023,(6):100-107
苏州板桥村M2出土买地券内容中记载的地理信息多与《吴地记》等早期文献相印证。券文记录的李府君下葬日为“岁次丙寅二月丙申十四日己酉”,是堪舆文献中记载的小通年用大通月配鸣吠日,是典型的择葬吉日。结合对李氏夫妇墓葬形制、出土明器及丧葬礼俗的综合分析,该墓葬形制与吴越国境内主流的丧葬形制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反而与周边的杨吴、南唐等割据政权的丧葬文化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交流与互动。M2预埋买地券的情况与《地理新书》中记载的斩草仪式有关;M4棺底预置腰坑的情况则属于道教性质的葬仪;而其他神煞明器的出现也应与某种葬俗或宗教仪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考证《尔朱世邕墓志》内容基础上,对墓志所涉及的契胡尔朱氏郡望、祖茔、世系、南下及后尔朱荣时代势力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北魏末期并、肆地区的政治形势及契胡尔朱氏家族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西考古博物馆收藏一件兴平北吴墓地M64出土的西汉铭文铜鼎,其器盖和器身皆刻有铭文“三囷共厨”。根据铜鼎的形制和铭文内容判断该器应为西汉中期铜器。文献中鲜见有关“三囷”的记载,笔者结合秦汉时期地理命名的原则,并通过与其他“共厨”类铭文进行对比研究,推测“三囷”可能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宫苑。“三囷共厨”铭文反映出西汉时期“共厨”类铜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该类铭文铜器受到不同层级机构的使用。“共厨”铭文正是相关职官管理器物时所留下的錾刻记录。  相似文献   

11.
曹臣明 《文物世界》2014,(2):28-30,34
<正>近年,在大同及周边地区共发现三件标有"西京仁和坊"印记的澄泥砚。由于大同在辽金时期为陪都西京,作为境内西部的军政重镇,在其他各方面均有所发展。如此多"西京澄泥砚"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了解辽金时期大同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新揭露5座长条形炉(窑)的形制、辅助遗迹和出土遗物,并与以往发现的冶炼炉、烧制陶瓷器的“龙窑”进行对比,确定其为明代铜绿山硫化铜矿石火法脱硫的焙烧炉。同时,对5座焙烧炉的朝向与自然环境关系、生产规模、相对年代、以及明朝铜绿山铜矿业萧条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胡强 《文物春秋》2009,(3):53-55
2008年底,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城东出土一批王莽"大布黄千"残钱范,为陶质,计14块,本文介绍了其中较完整的6块陶范,就其出土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考证,并论及汉代的冶铸历史与赵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三体五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体五例”问题是《左传》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牵涉到对《左传》中解经文字怎样理解。当代青年读《左传》往往被其迷惑。古今学人虽然对《左传》义例多有批评 ,但又缺乏系统论述。本文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所谓“三体”,既不出自周公 ,也不出自孔子 ,而是《左传》作者所总结的《春秋》书法原则。至于“五例”,本为汉代左氏学者赞美《春秋》的文字 ,后被窜入到《左传》原文中。依“三体五例”去解《春秋》大义 ,则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15.
种建荣  杨晓芳 《文博》2010,(6):10-14
本文在梳理西周时期陶大口尊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器物形态的比较,并结合陶大口尊的出土背景分析,认为扶风五郡"琱生尊"是模仿周原地区西周居址遗存中陶大口尊造型而制作的。进而根据铜尊铭文内容及窖藏出土环境,探讨了其铸造地与召公采邑地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英旭  董晓京 《文博》2020,(3):62-67
云南省博物馆藏一组玉片,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大墓,名之"滇王玉衣"。揆诸史料,无论是从数目、工艺、面积还是出土状况来看,其与汉代敛葬玉衣都存在显著差异,然与文献中记载的"鳞施"高度相似。本文对石寨山6号墓出土玉片的产地及定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其为滇国本土所制,且坯片部分宜称"鳞施"而非"玉衣"。"鳞施"的出现,是彼时厚葬之风与贵玉观念在滇地盛行的体现,亦是古代云南边疆与中原政治联系、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7.
<正>乾隆帝在位期间(1736—1795),先后八次亲至阙里孔庙,祭祀先师孔子,优渥孔氏后裔。这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其用意也大可深究。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帝曾将一位爱女下嫁孔府,祭孔的同时也是为了探亲。此说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几成信谳,甚至被许多学术论著采纳和征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中有"邦"、"封"二字,分别从"田"从"土",其字迹清晰可辨,判然有别.王国维<古籀疏证>云:"案:古封、邦一字"[1].此说一出,学界认同者甚众.李实<甲骨文丛考·释封>云:"古邦封一字,田土通作"[2].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说:"王国维以为……古封邦为一字.  相似文献   

19.
20.
王建军 《中原文物》2020,(4):136-144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