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0年代和60年代留学苏联的中国学生作为"新中国"的显赫代表,与"苏联社会主义"中的普通人、各级机构与环境格局进行着直接互动。就字面意义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掌握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至关重要的苏联技术。但是,他们也起到同样重要的象征作用:他们的工作是在个人层面造就中苏"友谊"。尽管1950年代中苏关系还在黄金时代,但这也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
李敦白 《百年潮》2014,(11):77-79
正说起外国专家,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最多的是苏联专家,他们对新中国的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苏联专家总人数有几万人,当时北京比较大的单位都有苏联专家,在全国各地分布也较广,重要建设项目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苏联专家的角色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是全面的指导者,是"顾问"。他们自成体系,跟别国的专家不相往来。苏联专家无疑享有崇高权威,受到最高礼遇,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能像在东欧那样深  相似文献   

3.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上世纪80年代出生,将继承过亿家产。他们多以飚车、炫富等字眼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们也承受着成长的烦恼。随着父辈的老去,他们开始面临着接班的困境。他们就是"富二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周年,这意味着当代青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出生或者在这期间进入社会的。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  相似文献   

5.
正自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有一所唯一的综合性专业艺术院校,历经"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直至现在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曾经,有这样几位青年,按部就班地上班,却怀揣着艺术的梦想;后来,他们拜师学画,辞掉工作,考上了省艺校,在这个贵州艺术家的摇篮里,他们如鱼得水;再后来,他们学成毕业,仍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深造,孜孜以求;他们辛勤创作,苦苦思索,未敢懈怠半分;  相似文献   

6.
灰领     
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他们在知识经济的第一线成长。他们改变产业流程,打造中产阶级,激发社会嬗变。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例,2007年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超过7000亿元,GDP占全市比重超过13%,业已成就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地位。一个传统工商城市由此变成"数字上海"。灰领  相似文献   

7.
<正>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元史研究,会注意到"30后"学者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核心作用。所谓"30后"学者,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批学者。他们普遍在20世纪50年代(或稍前稍后)接受高等教育,"文革"前在专业领域初露头角,改革开放以后真正进入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杨讷先生(1935—2019)就是"30  相似文献   

8.
<正>《让思想飞—我所认识的耆老》:本书记述的人物:周有光、萧克、季羡林、杜润生、于光远、胡绩伟、杜导正、朱厚泽、高华等,他们认同"民主"和"科学",他们的命运都比较坎坷,虽屡遭劫难,但百折不挠,致力追求民主法治。他们都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他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对他们所处年代深刻反思,推动中国社会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孙立众 《百年潮》2014,(4):74-74
正20世纪20年代,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中国有许多革命者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的回忆文章中常出现对自己或苏联教官、其他领导的职务标志误以为军衔的现象。一位老同志回忆1925年到莫斯科后:"苏联一位少校"来接他们并送他们到基辅,在基辅军校"我的军衔是少尉","工程兵科的总顾问西蒙诺夫上将……工程兵科的主任教官加耶夫斯基中将",他们的教官德国人施拉木"已是苏联上校军官","1928年春,苏联红  相似文献   

10.
能不能不再提宁铂——在谈论少年班或神童这类题目时?不可能。这个少年的出场及其中年时的谢幕都饱含戏剧性,符合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符合他们对神化和传奇的永不餍足的需求。他们,在那个特定年代共同参与了神话的缔造和后来的"伤仲永"  相似文献   

11.
92派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是"92派"这个名词的发明者。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的感召,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毛振华、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运作上有现代观念,他们也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一、判若两人的束星北束星北,即便是今天的中年人,或许都不记得这个名字了。就让我们听听专家们怎么评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学,5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任教的束星北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我对周恩来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任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14,(15)
刘呐鸥和施蛰存都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出身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爱好的不同,他们对以大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文明则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一个是曾经沧海,一意孤行;另一个则是初入迷津,瞻前顾后。这种差异充分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其女性形象塑造和对性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4.
诗,和诗人们,终究也只能落在朝朝暮暮的时光里,包裹在人们的细节记忆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曾经的自觉或是无奈,曾经的高峰或是平地,曾经的光华凛然或兀自独步,曾经的优雅华丽或迷离边缘,终了都一样。诗人们都渐行渐远,渐行渐远……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段,贵州诗歌界活跃着"三廖一张"。这4位诗人是廖公弦、廖国松、廖涛声、张克。他们热烈地歌咏,虔诚地书写,形成了当时的审美主流。他们的诗作多发表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     
在卫星影像图中,罗布泊的形状酷似一只巨大的人耳。科学家们通过解读这个"大耳朵"发现,它实际上是罗布泊这个曾经的湖泊逐渐干涸过程的"记录者"。当干涸的罗布泊无法再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生存资源,他们不得不离开。部分罗布人迁移到了绿洲地带,不同的环境让他们选择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劳动方式生活。罗布泊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吸引了全世界的探险者,即使面临着难以预料的艰险,他们也要深入其中。中国学者陈宗器曾于19世纪30年代进入罗布泊考察,结果就遇到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权史研究已从一个边缘问题成为国际史和外交史研究的学术前沿。人权问题的国际性讨论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人权问题讨论陷入"死角区"。但是,人权问题在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演变为美国外交中的热门话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成为侵犯人权的主要国家。本文将英文世界主要学者和他们的代表作及其观点等做一个客观而系统的梳理,从而将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这一新的学术前沿介绍给中文世界的读者们。  相似文献   

17.
杨沫 《神州》2007,(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无情地踏进我国东北的土地,中国大地遭受着生灵涂炭。在危急时刻,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没有退缩,他们走到了斗争的前沿,他们在枪炮中成长,他们在刺刀下抗争。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四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青年人面临着人生选择。《青春之歌》正是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所经历的艰苦历程,从众多演职人员对于这部影片创作的回忆文章中,从影片里的林道静站在电车上撒传单,她振臂一呼并与青年学生们手挽手地为民族独立进行游行斗争的镜头中,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北平街头,并感受着"一二·九"运动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是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活跃在美国政治思想文化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对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进行了尖锐批判,指责后者的反叛逻辑和策略缺乏理性:在他们看来,新左派学生由于代际反叛而体现出的无私精神和崇高道德感,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危害;新左派学生倡导的"参与性民主"和实践的反主流文化,不仅破坏了美国自由民主体制和传统道德根基,而且开启了当今美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肇端。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对新左派学生运动的即时观察和批判,是与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孙超 《世界历史》2012,(2):107-117
对于1935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改革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作为时代的见证人,20世纪30年代的学者们亲历了金融风暴与经济萧条所带来的痛苦,见证了联邦储备体系在关键时刻不能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的事实。因此,在改革刚刚结束之后,他们即开始对这一改革加以评析。但是,由于资料的匮乏与理论知识的局限,这部分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与胡适在学术上结缘,与当时中国学制转型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前期,他们在学术事业上相得益彰。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们首先在治学理念上出现分歧,后才发生古史分歧。1930年前后,中国古史学、考古学的发展,造成了胡适古史观转变,使得二人发生了诸多古史分歧。但其中两次公开争辩,则带有各自的主观动机。1930年后,二人渐行渐远。其间,傅斯年的阴影和担心胡、顾关系破裂的危机感,始终困扰着顾颉刚。1949年分别时,疏远已成事实。在政治运动中,顾颉刚最初只为澄清"疏远"的事实,而随后的政治压力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则使他对胡适逐渐淡漠。但是,不能确知胡适由"善"转"隙"的原委,成了他晚年的一个心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