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稷感生传说历来众说纷纭,为学界“千古疑案”。本文研究以文献作品《生民》为基点,结合民族学、民俗学的相关材料探讨《生民》所反映的婚姻形态、社会组织形态、上古民俗和周人祖灵观念等,从而对后稷身世的神话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进一步明晰困扰学界研究的主观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仰望后稷     
西安西去82公里.便是迅猛崛起的农业科学城——杨凌.走西宝高速公路一个小时的路程,出杨凌高速路口,远远就看见一座后稷雕像巍然耸立。后稷雕像高18米,不锈钢喷铜铸就。农神后稷一手荷锄一手抱麦穗.俯瞰着这一方黄土地。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笔者二赴阳山县,逗留有日,与阳山县博物馆同仁,一道开发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之匾联。现先将公祠有关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4.
后稷是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具特殊意义的人、神叠合的传说人物。《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一书在我国第一次对后稷传说和稷祀文化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该书文献资料丰富,分析深刻,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古代祭祀、神话传说、上古文学、先周历史、民俗学等,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中记载有关周室先祖后稷诞生及其发展农业的内容 ,比如简文所记“串咎” ,即屡见于文献的高 (郊 )、宫 ;简文所说的“”、“”为后稷之母向神灵祈子所献之物。简文所载补充了文献的相关内容 ,并对考察上古习俗提供了线索。从简文内容看 ,春秋战国时期 ,有关后稷的传说正处于由质朴到神化的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6.
“后稷”是周族历史记忆中的始祖,在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后稷出生、成长充满着带有原始思维的“神话”色彩,但在周人的诗歌中,又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教化意义。他的事功以农业贡献为主,这在先秦时期的传世、出土文献中都能得到印证,是周人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7.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德方鼎铭文中最难懂的一句话是“自蒿”,对此,郭沫若、马承源、白川静、唐兰四家都做过解释。本文认为,以往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该句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全篇铭文做了今译。  相似文献   

9.
商大禾鼎与古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的商大禾方鼎是一件很重要的铜器,《文物》1960年10期发表了高至喜同志《商代人面方鼎》的文章。大禾方鼎来京展出也非一次,数年前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即看到了它。长期以来,我对其铭文和花纹是有看法的,认为它和古代祈祷丰收和祭祀农神有关。文章写了好多次,但总觉得还不够成熟,最近在工作中观察了一批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贮贝器等铜器,又参照了云南省博物馆写的发掘报告和一些同志写的有关文章,对我有所帮助和启发,于是更加坚定了我写成这篇文章的信心。大禾方鼎的铭文和花纹很值得研究,我  相似文献   

10.
王辉 《考古与文物》2003,(4):90-91,93
张懋镕先生出于书画世家.少承家学,在文字和文献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尤喜古文字及青铜器研究。大学二年级时,即崭露头角.其习作《释“东”及与“东”有关之字》曾为前辈学者张岂之先生所注目。推荐发表。大学  相似文献   

11.
张乐 《风景名胜》2021,(2):0082-0082
隐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从古到今,它在产品表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被我们运用到各种领域.隐喻手法可以将设计师地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功能形式等,通过对一定符号元素的提炼与转化,表现在产品的外形、颜色、材质、形态中,从而使得产品与人类之前的认知习惯相吻合,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固原博物馆藏战国晚期早段"朝那鼎"上的三段刻铭,对研究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泾河上游彭阳地区的族群及行政区划的变化有指向作用。乌氏戎在战国晚期的居住地是秦惠文王设立乌氏县的基础,汉武帝时期分乌氏置朝那,秦惠文王等"祠"朝那的湫渊,都是秦汉时期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坐标。  相似文献   

13.
周代,猃狁部族是其西北部的重要威胁,周室和猃狁的战争贯穿于西周始终.四十二年逨鼎记载了宣王末年周朝与猃狁的一次战争,本文通过对其中的"井"、"历豃"、"弓谷"等地名的考证,得知这次战事发生的地点应在陇东,关中平原以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杨博 《东南文化》2021,(1):120-129
江南地区土墩墓葬青铜礼器的器用礼俗,偶数用鼎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无论是墓葬整体器用组合的偶数用鼎,还是用鼎组合内部存在的偶数同形鼎,西周中期以降在宁镇、皖南、江淮以及山东沿海地区均有所见,特别是偶数同形的用鼎礼俗至迟在春秋初期已成为上述地区有别于中原地区列鼎“周制”的显著特色.墓葬青铜礼器用鼎亦揭示出春秋以后广义之“...  相似文献   

15.
张庆  方敏 《中原文物》2015,(2):62-67
学术界普遍认为王子午鼎束腰鼓腹的造型与"楚灵王好细腰"的审美习惯关系密切,通过分析鼎内的铭文,考证王子午鼎的铸造时间,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考古材料,并参考装饰艺术的发展规律,王子午鼎的造型特征应是受到楚庄王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愙鼎与愙斋     
罗宏才 《收藏家》2008,(7):70-72
1937年出版的《华云杂记》上卷,陕西近代学者党晴梵曾以《周愙鼎》为题,记述了如下一段饶有趣味的金石佳话。“清光绪二年(1876年),凤翔周氏以所藏鼎一,携之长安,装潢座、盖、木匣,将备陈设之具。时吴县吴清卿先生(大澂)督学陕西,见之,以为寰宝,周即以鼎赠。周盖昔年得于古董商者,其出土年月地址,均不可知。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今的学术著述,兼综前人成果、独成一家言,能禁得推敲者,仍不可多得。曹书杰教授所著《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不但是这样的一部力著,而且实系一部新学术的经典。中国传统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后稷则是中国古代的社稷之神、农业始主,因此后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之一。由于后稷文化占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地位,有关后稷的记载、文献、研究的资料之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重庆三峡博物馆旧藏的三件有铭青铜器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斝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作器者""属于""族,该族自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西周中期;顾龙纹鼎、夔纹鼎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二器铭文从字形、内容等来判断应属于后刻伪铭,均有所本,分别仿自西周晚期的虢姜鼎铭、昜叔铭。  相似文献   

19.
马超 《四川文物》2020,(2):36-42
妀善鼎的年代或以为是战国早期,或以为是春秋早期,从该鼎的纹饰、器形、铭文字体来看,其年代最有可能是春秋晚期,或提前至春秋中期后段。该鼎的国别旧被认为是山东纪国,但是春秋早期之时这个位于山东的姜姓纪国已经被齐国所灭,金文中以""为国名者尚有一个箕国,此国春秋晚期尚存,且地望与燕国临近,两国关系密切。器主自称"妟生",金文中"妟"声之字常读为"燕","妟生"意即燕国之甥。从鼎的年代以及器主自称两方面考虑,妀善鼎应属于箕国,该鼎的出现也证明了箕国的灭亡应在春秋中期以后,合于《路史》"春秋犹有箕、崇之国"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正>何尊铭自1976年发表以来,经过多家的考释,虽然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文义似乎已经比较清楚。可是如果对个别被大家认为明白易晓、不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认真推敲的话,或许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某些关键问题以及与此铭相关的其它铭文的理解。本文要着重讨论的这个句子,就是铭首的"复禀武王醴裸自天"。为行文的方便,先把何尊铭以及在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