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于薇 《江汉考古》2012,(2):70-77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M2新出■子鼎铭文中的三个干支可以与西周重器保卣、堇鼎的干支系联,反映出这三件器的器主都曾到王都参加周成王组织的一次盟会活动。从铭文看,盟会活动的规模很大,周王朝治下的四土封国都有参加,其中既包括周之同姓,也有异姓和庶姓,盟会中的祭祀活动在天子宗庙举行。这次盟会不是普通的会同,而是成王为确定封国政治等级秩序组织的"宗盟"。■子鼎铭文以及随州地区近年来相关重大发现,显示了南阳——鄂东片诸国在西周王朝南方地区封国政治运作中的特殊地位,也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西周封国的控御方式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说■     
战国楚文字中有一■字,该字的释读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学界对其构形问题意见尚不统一,因此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我们认为■字构形与卿、卯二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曲村墓地发现的两件南宫姬鼎器型怪异,与中原地区常见的铜鼎全然不类。结合最近学者对湖北新发现的一组带有"南宫"铭文的青铜器的探讨,笔者认为曲村墓地发现的南宫鼎在器形上受到了望城高砂脊这类遗存的影响,其产地应该是在长江流域,是分封在长江流域的南宫家族后裔,受到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制作的器物。  相似文献   

5.
叶家山墓地的族属问题有较多的争议,本文从腰坑、墓向和头向、族徽与日名等三个方面就某些学者提出的"殷遗民说"提出商榷,并从文化因素等方面主张曾为姬姓周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出土古文字资料,重点对早期文字辞例中字以及舆其形音义相关的"幽"、"幺"、"玄"等字进行了同源考察。本文还结合古文字有关材料的综合论证,分析讨论了幺幺组字在字形分化和音羲演化过程中尚值得深究的若干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晋侯稣钟铭所记战争是《国语.周语上》所说宣王丧南师并“料民于太原”之后进行的,晋侯稣钟铭所记城之战交战地点并非齐鲁的郓城一带,而在今河南中南部的“南国”钧台一带。本文并对夙夷及其有关地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学界有关叶家山曾侯墓排序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及其不足,提出多数学者认为的M65→M28→M111的排序不能成立.从墓葬规模、随葬品组合、墓地地形、墓主年龄等角度,论证了墓地仅有M111(曾侯犹)和M28(曾侯谏)两座曾侯墓,M111早于M28.  相似文献   

9.
张天宇  张吉  黄凤春  陈建立 《江汉考古》2020,(2):110-115,123
叶家山M111出土的铁援铜戈,据形制及纹饰特征可判断为殷墟二期的器物,是继藁城台西、平谷刘家河之后,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第三件商代铁质器物,也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质器物。该戈的铁援部分为陨铁材质,使用了当时相当珍贵的金属材料;铁刃锻制后嵌于范内,再以青铜铸出援部。商代铁援铜戈出于叶家山西周曾侯墓中,很可能与周初的"分器"有关。  相似文献   

10.
M111是叶家山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也是目前已发现的墓室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铜、原始瓷、玉、陶、漆木、金、象牙等质地的器物2800余件。该墓出土多件带有"曾侯""曾侯犺"铭文的青铜器,结合墓葬规模、随葬品情况、马坑数量和规模,可推定该墓墓主为曾侯犺,年代属昭王时期,为叶家山墓地最晚的一代曾侯。铜器铭文中还见有"南公""太保"等人名,对于揭示西周早期曾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等若干问题有着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9年,随州枣树林曾国贵族墓地M190出土的曾公(田求)编钟与同墓地出土曾侯與编钟、嬭加编钟铭文可以互相印证,内容非常重要。本文对该编钟铭文进行释读和初步的注释,考订出编钟年代在公元前646年。文章指出曾国的爵称为侯,但是因为曾公(田求)重新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命,取得了"公"的爵命。文章还利用铭文资料重新探讨了曾国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释洛阳新获战国铜匜上的刻纹图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发现一件民间收藏的战国铜匜,其内壁錾刻有一组复杂、精美图案。铜匜内壁为“祭祖图”和“射礼图”,匜底为“冥府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祭祀图画。  相似文献   

13.
一、琉璃河西周卜甲之发现 1996年春、秋两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尤  相似文献   

14.
周公方鼎是周公后人托周公之名而设文王庙时所作的祭器。铭文书写者应为微史家族的乙祖商。  相似文献   

15.
珍秦斋收藏的四件伯丧戈、矛,是最近发现的重要秦国文物。本文在考察器物形制和解释铭文的基础上,认为这四件戈、矛属于春秋早期,并结合文献指出,四件戈、矛的器主“伯丧”应是文献所见的大庶长弗忌。铭文还记载了春秋时秦国最初向东方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蕾 《东南文化》2018,(1):122-126
对博物馆经典藏品进行复制,或者萃取其文化元素开发衍生产品,一直为博物馆所重视。这类复制品从传播效应、经济效应、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和创意内涵诸方面都体现出"文创产品"的性质,应该纳入"文创产品"市场予以定位、规划。湖北省博物馆对馆藏经典藏品曾侯乙编钟开发了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文创系列产品,它们既体现了藏品原型的价值和精髓,也具有保护、研究和实用价值。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事业还需要在经典藏品资源的研究、市场研发人才的培养、衍生品系列的完善、跨界同质资源的整合以及复制品制作单位资质的把控等方面加大推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高智 《江汉考古》2020,(4):112-113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是近年发现的黎国墓地,年代为春秋早期。本文对M7盘铭中的■、M8壶铭中的■字进行考释,并将其分别释为"竞"和"吹"。  相似文献   

18.
西汉淮阳国封域变迁分为三个时期.高帝至景帝时为第一个时期,淮阳在郡、国之间转换频繁,封域有增有减;景帝三年至宣帝元康三年时为第二个时期,淮阳郡东界、北界不断拓展,先后得到楚国、梁国一些区域.第三个时期为宣帝重置淮阳国直到新莽时国除,此时淮阳国的封域大为削减.淮阳国所处的"中间地带"是决定其封域变迁的地理基础,而汉廷对诸...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唐华岳真君碑》原拓为基础对其重新进行了录文和标点,对于一些重要词句加以简要注释。同时本文还梳理了此碑已往的著录情况,分析了碑文中的平阙与避讳现象,并对于撰人、书人及立碑主持者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0.
明清史籍关于明太祖早期发家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存在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四年两大叙述系统。前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实录》,后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文集》。经过考辨,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廷玉《明史》最终采纳的是至正十三年叙述意见,而舍弃了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从而造成了《明史.太祖纪》在至正十三年、十四年史事记载上存在不少失考之处,点校本亦未作出校勘案语。由此一例,亦可提醒研究者在从事元末明初历史研究时务必首先仔细辨别史料的真伪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