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香港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留学生展》于2003年11月5日开幕,预计于2004年2月9日闭幕。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与内地合办展览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展览。它通过180余件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2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主办的"上海当代史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所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与会。学者们介绍了各自机构在当代史,特别是上海当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国首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1—22日在北京外交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由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世界历史》编辑部和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近20所高校和 相似文献
4.
由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史学理论研究室合办的“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9日—11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三十多人,除京沪两地的学者外,还有来自安徽、江西和广东的一些学者。 相似文献
5.
6.
2003年12月17日—19日,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和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联合主办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教育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教育学院、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联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5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 相似文献
7.
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12—14日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主办,《山西档案》杂志社、山西晋之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北京、台湾、广东、上海、陕西、安徽、内蒙古、湖北、浙江、山东、江苏、山西等地的80余位学者与会,提交论文70余篇。研讨会设晋国史与三晋文化、平水与金元版刻、山西古代寺观壁画、晋学与地方学四大主题讨论,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安徽省地方志学会主办的安徽“首届修志经验总结,续志编纂研究”学术研讨会于4月24-26日在安庆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安徽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细则》(讨论稿);总结首届修志经验和研讨续志有关课题。讨论认为,安徽首届志书总体上说是符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质量的要求的。但有少数志书部分内容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失误,尤其是“文革”的记述过于简略分散;人文内容较为单薄; 相似文献
9.
张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3(2):14-14
2001年10月16日18日,由考古杂志社组织的“考古类出版物学术规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北方文物》、《北京文博》、《东南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华夏考古》、《江汉考古》、《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上海博物馆集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四川文物》、《文博》、《文物》、《文物春秋》、《文物天地》、《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24家刊物及中国文物报、文物出版社的代表,以及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8月23—24日“明代宫廷生活史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化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法国滨海大学等科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七、八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移民外来文化的土著化过程--以西南三线厂的"厂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三线工厂的建设而产生的以人口大规模迁移为基本特征的化传播与化改造,是移民外来化逐步土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例证。“厂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化孤岛特征;厂际化差异;厂内化差异。从“厂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厂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最终完成土化。虽然“化惯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化的过程,但代际之间的寅化遗失和在交流中出现的化趋同所形成的合力决定了这一结果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2.
会上鲍义志作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的领导机构本刊讯(记者辛元戎)2004年12月10日,青海日报社七楼会议室内暖意融融,100多名土族代表从西宁、互助、民和、甘肃天祝等地赶来,满怀喜悦地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青海土族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会长鲍义志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的领导机构。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兄弟民族研究会的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鲍义志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青海土族研究会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发展的前景。他在报告中说:过去五年中,土族研究会的会员在学术… 相似文献
13.
14.
学术规范建设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世界史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开展学术规范的建设,既要考虑学术规范自身的系统性,又要照顾不同学科的特点;既要引进欧美学术界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学术的传统和实际。世界史作为中国学术的一个分支,其发展需要学术整体进步的带动,同时在学术规范建设中也能发挥某些独特的作用。世界史学科的特点是具有跨文化了解的性质,需要大量使用外文文献,其研究的难度较大,因此,在研究取向、资料运用、引用方式、标注形式、防止抄袭和剽窃各个环节,均有特别的要求。学术规范建设只有顾及世界史的这些特点,才能对其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威海举办的“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香港、威海两地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问题为主题,对近代英国在华租借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和讨论,丰富了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从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可以看出近年来民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民国政治史在致力于突破,民国外交史因新史料的出现而凸现新意,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日益深化,民国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细化,民国思想文化与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宽,民国史料的不断发掘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宁绍地区各个遗址不同时期遗存的海拔数据对比入手,试图找出距今7000至4000年间遗址环境变迁的规律,并从化生态学角度去分析、解释、推断诸如河姆渡化“缺环”说、宁绍地区7000年前古化地理环境、宁绍地区史前化遗址环境与聚落形态特征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园林建设为工业化进程的人类优化了生存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为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园林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化思想在本质上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理念有着一致性,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生共进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