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鹏 《收藏家》2006,(8):53-54
笔、墨、纸、砚通称“文房四宝”。传统的文人拥有精良的“四宝”是人生乐事。 时下,毛笔书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隐退.社会上对“文房四宝”的观念也起了变化。练习书法的人以墨汁代墨,当然前者比后者简便。我到过一些书画家的工作室.有墨汁.却没有墨。取消了墨锭,中国书画特有的“墨分五色”的审美趣味肯定会降低。“执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的感髓,还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体悟等等,都大为减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汉字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形神似,演绎得淋漓尽致。古人在书写汉字时都离不开文房四宝,先用墨块加水在砚台里磨出浓浓的墨汁,再用毛笔沾墨写出飘逸潇洒的汉字。但是这样磨墨很是浪费时间,人们发明了磨墨机代替人工磨墨,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劳力。  相似文献   

3.
漫话墨盒     
墨盒是旧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它小巧玲珑,携带使用方便,由上盖和下底两部分组成,上盖内有的镶嵌有砚板,以端石为上品,下底为置放丝棉和墨汁的墨缸。墨盒的历史并不很久长,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相传有位读书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其妻觉得携带笨重的砚台很不方便,就用胭脂和粉浸润墨汁盛于妆奁盒中,于是兼具墨与砚双重功能的原始墨盒便问世了。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墨盒成了集墨、砚、铜器、雕刻、字画于一体的实用工艺品,时至今日也成了爱好者的珍贵收藏品。墨盒一般选用黄铜或白铜作为材料,但内胆多为质纯性软…  相似文献   

4.
王有刚 《收藏家》2013,(12):J0070-J0073
偶然在古董店里遇见一枚老砚,砚池不大,明式的气息,形状简要且做工不劣,更显眼的则是在砚身边上刻了一行小字——“非人磨墨墨磨人”,顿时让这枚砚台有了一种神气。十年之后,砚台的具体细节已记不住,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台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砚台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从收藏和流传及文化内涵方面来说,却居首要地位,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说。这是由于不仅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数代的缘故,而且砚台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内涵最为丰富。所以,现今社会上"文房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也受到广泛范围也最为。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考古学  相似文献   

6.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到了唐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除了陶质砚台以外,开始了以石为主要材料的砚台制作,并出现了“端、歙、  相似文献   

7.
江苏宝应出上的几方宋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  相似文献   

8.
正砚台是中国重要的书写用具之一,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砚台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之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诸多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用于研磨坚果及谷物的磨盘、磨棒。距今6000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套彩绘带盖石研、研棒,研面微凹,研旁留数块黑色颜料,作为研磨陶器颜料而存在,这应该是砚台的雏形。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至秦代墓出土的砚,已经是正式的书写文具了。汉刘熙《释名》载"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可见至少在汉代,砚台的用途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9.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近年来 ,人们在研究古代珍贵文化遗产诸如书画、陶瓷、铜玉的同时 ,对古代砚台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砚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大可探求的知识领域。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特点于一体 ,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是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 ,逐步形成专用的书写砚 ,主要用来磨墨。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研磨器 ,为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六千年。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二期遗址出土的彩绘带盖石研、研棒 ,带有黑色颜料和陶水杯 ,是用来彩绘陶器等用的。在这种由粮食研磨器演变到颜料研磨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砚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明创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纸、笔、墨)之一,是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砚台为我华夏文化的绵延和升华,发挥了重要作用。砚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砚坚固耐用),尤其是名砚,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砚文化光彩照人。广东境内所产的端砚,在唐代已享有盛名,一直深得中外文人雅士的重视和珍爱,享有极高的评价,蜚声中外。作为以收藏、研究广东省历代民间工艺品为主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端砚是我馆藏品征集范围之一。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征集和社会人士的捐赠及支持,我馆端砚藏品得以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1.
古砚浅谈     
《文物》1979,(9)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台曾经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通常把笔、墨、纸、砚并列,称为"文房四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自1957年建馆以来,陆续收集了古砚约二千方。这些古砚大多是  相似文献   

12.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13.
王育灵 《收藏家》2007,(3):37-41
时下,我国古代名砚越来越被众多收藏家和文人墨客所推重。从古到今,随着我国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为实用工具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也日趋完美。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工具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则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文房四宝”中的砚、既是文人雅士们著述不可或缺的工具,又是他们玩赏的特殊工艺品.哙炙人口的“东坡玩砚”故事,就是文人雅士们爱砚、赏砚、玩砚的一大佐证.  相似文献   

15.
文房四宝中的砚台不单是文具,更是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砚台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其使用价值,成为文人墨客收藏对象,爱砚者最爱清代砚台。  相似文献   

16.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古代文人墨客书房里必不可少的物件其中,砚虽名列最末,但“文艺界”一直有“四宝砚为首”的说法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主持编纂的《文房四谱》中这样解释:“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古人认为,笔、墨、纸都不可以长久保存,而砚台因多为石制,却可以流传千古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砚台的品种繁多,还有不少千年古砚传承至今,这就是江西玉山,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竹子、每一个老人都是有文化的.其中位于玉山的锦溪故称花大门,后因溪而名.《怀玉陈氏宗谱》载:这里曾经走出150多位朝廷命官,是宋朝宰相陈康赫、陈康博的故里,并有御赐“三度锦衣归故里,两扶红日上青天”的楹联相传.  相似文献   

17.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华慈祥 《收藏家》2013,(4):85-88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贡献良多,故有“文房四宝”之誉。  相似文献   

19.
砚台的保藏     
写墨笔字,绘中国画,都离不开砚台。它是我国旧时文人学士工作、学习和创作活动的主要工具,因此有人将砚台比作农民的田地。苏轼有诗:“我生无田食破砚。”戴复古的诗则说:“以文为业砚为田”。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文人癖爱砚台的故事,如传说高南阜爱砚如命,整日不离,连晚上睡觉也抱着它,结果将右手压坏,以致不得不改用左手写字。  相似文献   

20.
“文房四宝”这一专有名词流行于宋代,来源于当时的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建的“四宝堂”.《明一统志》载:“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经考证,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介绍了笔、墨、纸、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南宋洪适在做徽州知州时,对当时徽州地区传统的文房四宝工艺产品的生产十分重视,并加以扶持推广.绍兴三十年(1160),他在州城建了个类似今人所说的展览馆,专门陈列徽地生产的笔、墨、纸、砚产品.同时又将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书于展室四壁,取室名为“四宝堂”,遂使“文房四宝”一名正式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