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韬奋拒贿     
富春 《文史天地》2003,(7):62-62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邹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正当稿件排印时,王伯群得知了此事,他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大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  相似文献   

2.
沈钧儒先生与邹韬奋先生是在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相识的,韬奋在他所著的《经历》一书中曾有记述:“我记得那时是文化界救国会开着成立大会,沈先生做主席,我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详细知道他的平常,只看见他虽有着长须,但是健康的体格、洪亮的声音、热烈的情绪、前进的意识,都和青年没有两样。”此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逐渐发展为上海救国会乃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由于参加救国会的关系,沈钧儒与韬奋的来往渐渐频繁,彼此间的友谊也日益深厚<那时,沈钧儒先生每次参加抗日游行示威,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  相似文献   

3.
正1935年9月2日的上海,秋高气爽,阳光洒满了愚园路1136弄31号偌大的公馆。公馆的主人王伯群正坐在书房批阅公文。这时,朋友何家成引来一位陌生的客人。一番寒暄之后,客人自报家门,谦称叫侯念言,系蒋百里先生之亲信。他说,蒋百里先生不久前被蒋介石授予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为履行职责,正在紧密联络各方,最近与汪精卫多有接洽。侯念言开门见山地表示,此次登门拜访,是代表蒋百里先生特来寻求与王伯群先生合作。  相似文献   

4.
学校更名为贵阳伯群中学1946年大夏大学迁回上海时,校董会董事长孙科先生即提出,为纪念王伯群校长,在上海老校园丽娃河畔建思群堂。并函贵阳大夏中学董事会,建议将大夏中学改名为伯群中学,以纪念王伯群先生。我作为大厦中学校长,知道这个消息后更是欣喜万分。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于1947年元月将大夏中学迁入贵阳水口寺马鞍山校址。正式更名为贵阳伯群中学。  相似文献   

5.
由韬奋先生创立的生活书店,发展到后来的三联书店,已有了很多变化,但韬奋先生的精神永远不会变,是三联书店的宝贵优秀传统。韬奋精神是什么?韬奋先生自己作了精辟的归纳,即“三条工作原则”、“八种传统精神”。三条工作原则是:第一,促进大众文化;第二,供应抗战需要;第三,发展服务精神。八种传统精神是:一曰坚定,二日虚心,三日公正,四日负责,五日刻苦,六日耐劳,七日服务精神,八曰同志爱。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1940年间,由干工作需要,党组织安排我到贵阳读新书店工作,负责县委和书店支部的联系,有…  相似文献   

6.
1941年冬,住在阜宁县西部羊寨区孙河庄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突然接到戴伯韬来电称:"著名民主战士救国七君子之一韬奋先生已去盐阜区,想去三师部再转赴延安。"黄克诚表示热烈欢迎,戴接回电立即派人护送韬奋先  相似文献   

7.
艾以 《炎黄春秋》2010,(8):79-80
1957年中国大地一场政治寒流过后,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难逃厄运,成了这数十万“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撵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区上海市公安局所属的白茅岭农场接受“改造”。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陈歌辛先生,原来在那场政治寒流中,陈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终于和我成了“同学”(在改造农场里,“分子”们是不能称“先生”的,也不能称兄道弟,  相似文献   

8.
赵榆 《收藏家》2004,(11):53-53
陆俨少先生是一位绘画、书法和诗词都极有造诣和个人风格的杰出艺术家。他的画风,完全是从中国固有的传统中蜕变而成,是继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又一位“传统派”代表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艺术的磨练, 他晚年变法终于获得成功,形成一套“陆氏山水”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最近我看到一幅陆俨少先生的《巫山云涛图》,使我想起一段结识陆俨少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1934年 1 2月下旬 ,大概是阳历年前的一天 ,杜月笙派人把我叫到上海杜美路杜公馆。照江湖上的规矩 ,像我们这样的人被他“召见” ,首先要向他“问安”。但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 ,他就笑着对我说 :“侬做件事情 ,啥样 ?”在当时的上海 ,要想在杜月笙手下搞个差事 ,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看到杜月笙的神情 ,我心里十分高兴 ,忙说 :“听先生吩咐 !”他点燃一支雪茄 ,看了看我说 :“无啥事体。前两个月 ,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请我当董事长 ,尤菊荪再三恳求 ,也不好驳他的面子 ,只好同意了。找侬来 ,是要侬每天到锦江公寓去看看 ,他们的董事会就…  相似文献   

10.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从今年春天开始,我便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情中,那珍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我初识韬奋的种种情景,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我开始着手认真回忆和撰写那段虽然短暂,却对我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毕生难忘的历史,我以这段亲身经历的真情献给韬奋,纪念韬奋诞辰100周年。(一)韬奋是我一生崇敬的领导和师长,韬奋精神在我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在我长期从事“王联”事业的经历中,是不断鼓舞我,指引我前进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初识韬奋,使我同“三联”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然而,我初识韬…  相似文献   

11.
一革命先驱和教育家黄齐生先生1946年坠机殉难,迄今已五十年。回想与他生前的一段交往,依然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悲感交集,感慨万千。黄齐生先生的一生,从他当学徒起,至最后殉难止,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一句:是平凡而伟大。这里,仅从我与他多年的接触交往,谈谈我对他的印象和认识,以表示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我与黄先生的认识,是从1933年在上海附近的徐公桥开始的。那年,我在广西办理民众教育工作,并代表广西出席在山东邹平召开的全国社会教育年会,同时被派赴各地考察社会教育。当时的广西教育厅长是雷沛鸿先生,他是一位社…  相似文献   

12.
魏家骏 《炎黄春秋》2002,(10):70-74
1936年5月,《从文小说习作选》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沈从文在为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在文学道路上给了他种种帮助和鼓励的一些“特别值得记忆”的人,其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徐志摩。沈从文深情地对读者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大都知道李济深在1929年初曾因坚决反对蒋介石在裁撤军队等问题上的独断专行而被蒋介石派人从上海诱来南京,加以绑架,押往南京东郊汤山软禁,引起舆论大哗,差点为此引发大战。年余后,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济深先生才得以恢复人身自由。但他...  相似文献   

14.
世人多知汤炳正先生是四川师大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在学界享有“楚辞学大师”之荣誉;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语言文字学家,恐怕就鲜为一般读者所了解。其实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在语言文字学界颇富盛名,并大受其师章太炎先生的器重,被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见天津版《大公报)1936年6月17日)。1936年秋,他又被章先生创立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礼聘为“声韵学”和“文字学”的教席。由此可见,当时他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界的不凡影响。半个世纪来,场老在语言文字学上不仅厥功甚伟,而且还为中国学者赢得了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15.
周幼非是台湾专门采写政治新闻的名记者。在他主编的1998年9月号的《人权论坛》杂志上,他发表了“追记朱基北京中外记者会”一文,客观报道了去年北京的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他对朱基真实的叙述和评价,使台湾民众对朱基的政治魄力和为人处世有了一定的了解。周幼非先生与朱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大陆上海,不知何去何从,在不…  相似文献   

16.
宋路霞 《江淮文史》2000,(1):100-108
1999年正月初七那天下午,我推开了位于上海西区的第八人民医院外科病房的大门。人高马大的外科主任李道稔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望着这位李鸿章第五代玄孙,而且是嫡系的长房长孙后代,我不由得猜想:若不是辛亥革命,站在这儿的或许是一位穿长袍的“侯爷”式的人物,然而剧烈动荡的历史改变了他的家族命运,把他塑造成了一位穿白大褂的外科专家。  相似文献   

17.
崔锦 《世纪》2023,(3):54-56
<正>韩慎先先生是无人不晓的一代名票,他师承陈彦衡,学谭派卓然成家。但从他的别号夏山楼主到其归宿却都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事还是让我慢慢道来。一、韩慎先先生显赫的家世韩慎先先生名德寿,字慎先,1897年2月10日生于北京,民国年间他仍留一条辫子,人们往往称他为“韩小辫”,他是清末文士韩麟阁的独子,在家族中大排行被呼为“韩十一”。两个姐姐均未嫁,由先生奉养。  相似文献   

18.
落合信彦是日本一位有影响的政治评论家,其著作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落合先生为撰写一部客观公正地介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真相的专著,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专程到南京进行调查采访。除需要采访“大屠杀”受害人、见证人外,他主要查阅审判战犯记录等档案材料。3月24日上午,落合先生中国外交学会仇新年理事陪同,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19.
陶端 《炎黄春秋》2007,(2):58-61
我的父亲陶菊隐先生,湖南长沙人,出生在戊戌变法的1898年。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和著作家。伴随他成长的岁月,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一段近代史。他在当私塾教师的父亲影响下,自幼即流露出异于常人的写作天赋,11岁始向上海报纸投稿,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14岁就参加报界任编辑。本该上学的年纪,就因为在学校写了一篇虚构的游戏作文“饭桶先生”,被他的国文先生对号入座,认为大逆不道,陶菊隐被学校劝退,从此被湖南教学界认为是麻烦学生而到处求学无门。在不得已的情势下,为了谋生,也是天赐良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陶菊隐进入湖南的报界,从此开始30年的记者生涯。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九一八年,贵州黔中道尹王伯群受省长委派,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此去经年,直到二十年后的一九三八年才重返桑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贵州军阀你争我夺,城头王旗变换,军政权柄"血食饥鹰辄下争",以致政治朽败,经济破产,百姓流离失所。彼时,同乡属望殷切,来电来函促久蛰京沪的王伯群出负重责,以救黔民于水火。每当此时,服务中央的王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