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清末君主立宪派的评价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在七十年代以前,国内史学界对立宪派的评价,占压倒优势的看法是全盘否定的;而海外不少史学工作者却对立宪派作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辛亥革命的主力不是同盟会,而是立宪派。经过学术交流,目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意见还很分歧,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讨论。鉴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湖北立宪派与革命党离合关系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有合有离,甚至离中有合,合中有离,其关系扑朔迷离,令人疑惑难解,酿致歧论纷呈,褒贬不一。本文旨在粗略地勾勒出湖北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离合轨迹,冀图对恰当评骘湖北立宪派的功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一 民权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宗明义地宣示:“今后中国之存亡,其现形系于主权之有无,其根本关于民权之强弱”。立宪派人既以民权作为与中国封建皇权思想对立的新观念,又以民权作为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新的国家政治形式的基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特定的内涵,显示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专制,建立起共和政体。此一重大变化,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本文尝试梳理清朝中晚期的历史脉络,来解释革命发生的根源与促成革命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文中强调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这些观念透过书籍、报刊的传播,发挥了思想动员的力量,使晚清时的人们敢于去构想一个崭新的未来。其次,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南北议和,各地立宪派人物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不容忽略。因此,辛亥革命实由各种思想、势力共同促成。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同时也为了自保与维系秩序,起而响应。辛亥革命就在新、旧势力既合作又妥协之下获得了成功。民国成立之后,国人在实施民主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挫折,亦部分地源于此一妥协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在四川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个缩影。这个运动首先由立宪派所倡导,又由革命党人把它推向武装反清起义,从而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因此,认真研究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活动,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立宪派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在政治上,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公开抨击封建专制政体,迫切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6.
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亥革命时期的东南地区和东南精英在全国政局变化中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其总体实力还不足以一举取代北方的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而在实际上主导社会潮流的东南精英乃是半新不旧的过渡时代英雄 ,所以辛亥革命只有以南北妥协宣告结束。革命派的英勇斗争是导致君主专制制度崩溃的最重要的冲击力量 ,然而以张謇汤寿潜为代表的立宪派在各项革新事业中的贡献 ,对于国民政治觉醒也起了一定推波助澜作用。重温张汤交谊的发展演变 ,或许可以引发我们对辛亥革命作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丁贤勇 《民国档案》2006,5(2):62-66
浙江省档案馆汤寿潜个人全宗中约有20件汤氏奏折(包括底稿),这些史料对研究立宪运动史、辛亥革命史、近代思想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一些奏折没有著作日期或者编录时日期有误,本文主要采用内证的方法对其中一些不明之处加以辨析。同时,汤寿潜奏议反映了立宪派在晚清最后几年中实现立宪政治的主要理念,是立宪派被迫从政治改良向民主革命开始转变的代表性文件。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民国初期社会以及主导民国初期历史脉络的重要人物,主流历史叙事中的共识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0,(2)
<正>赵凤昌藏札(全十册)16开定价:7200元2009年10月出版赵凤昌,字竹君,常州人,是清末民初政坛上十分活跃、很有影响的立宪派代表人物。早年以佐幕湖广总督张之洞而闻名,辛亥革命时期,在南北议和谈判中充任高级幕僚,人称"中山宰相式人物"。其《藏札》是当时政界、商界、教育界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末立宪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历时九年(1903-1911),波及除内外蒙古、青海、西藏之外的全国二十二省(内地十八省、东北三省和新疆),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均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史料丛刊》收录了十九个专题史料,分别是:立宪运动的酝酿与发动,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清廷的预备仿行立宪,立宪团体,国会请愿运动,资政院,顺直谘议局,奉天谘议局,  相似文献   

11.
进步党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中国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由革命党人提出的以暴力同反动势力作正面的斗争,一条是由立宪派人提出的以温和手段,企图使政权和平转移。辛亥革命后,他们各自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维护民主的斗争。进步党是立宪派辛亥后实行温和路线的政党组织,它成立于1913年5月29日,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国、汤化龙、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  相似文献   

12.
文武双全的辛亥功臣黄世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创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回顾90多年前的现实,革命胜利的成果被阴谋家、野心家篡夺,从中央到地方,政权多数被封建余孽、保皇立宪派、满清官员以及军阀政客所控制,而甘冒矢石冲锋陷阵的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13.
张朋园1926年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廷: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民主政治的困境: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等。  相似文献   

14.
从初登历史舞台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时期成为立宪派的理论旗手,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政治表演,大抵没有脱出过改良派的温和形象,所谓梁启超鼓吹革命,则是指他在二十世纪初年有过不少激烈言论,诸如“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等等。长期以来,由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与革命派为对的事实,其鼓吹革命的言论不是被视为假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相似文献   

15.
陈树藩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在陕西军政界均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一生政治态度前后变化颇大。笔根据多年收集的史料,简述其生平,供研究辛亥革命史及民国史的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勇 《江淮文史》2011,(6):29-45,1
辛亥革命后,旧有的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支离破碎,立宪派、革命党、满清贵族等搅动政坛,一时纷繁纠结。在这100多天的胶着中,皖人段祺瑞成了政治转折的操盘手、"一造共和"的英雄:最早安排南北秘密和谈,最早向清廷发出退位通牒,最早警告南京临时政府要尊重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年的转折与发展,这个北洋强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阶级基础和政治活动方面,而对其思想研究极少。实际上,围绕着立宪运动,立宪派通过各种报刊阐发了许多系统的理论。只有对这些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说明立宪运动的全貌,才能真正了解多数立宪派人趋向激进的思想基础。这里,仅就“国民立宪”论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这十年中,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清朝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其根本利益,采取了废科举、兴学堂、发展交通、改进司法制度等改革措施;还宣布预备立宪,各省相继设立了谘议局;1908年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然而,清政府打着开办新政的旗号,增捐加税,横征暴敛,对民众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将专注于工商业的国内立宪派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辛亥革命前夕,清朝统治集团对外一味屈从,其政治腐败已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最终为民众所共弃,它的覆灭是必然的,谁也挽救不了。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继续存在下去,稳步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的说法,终究是“纸上文章”,“不当不实”。  相似文献   

19.
略论张謇的政治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诚然是公认的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但众所周知,他同时也是近代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张春的主要事业是办实业和兴教育,然而他却非常强调处理好政治、教育、实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政虚而业实,政因而业果,学兼虚实为用,而通因果为权”①。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张春为代表的江浙资产阶级立宪派十分活跃,对晚清政局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张着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求祖国之富强。在他看来,欲达富强之目的,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唯有对外力御强敌,对内改良政治,振兴经济,发展教育。如此,民族才有希…  相似文献   

20.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立宪派是活跃于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海外康梁立宪派、国内各省谘议局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史学界已多有论列,但对于资政院内的立宪派则鲜有论说。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的政治主张试作探析。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在京城贡院正式开幕。资政院议员定额为二百名,其中钦选、民选议员各半。钦选议员由皇帝指派;民选议员又叫互选议员,系各省诸议局按本局议员十五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其优秀而有假炼者充任。一般说来,“凡民选者,以为必当攻击政府;钦选者,以为必当为政府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