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杨书案和他的历史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书案是长篇历史小说作家。他博学多才,横跨时空,从老子、墨子、韩非子、孔子到武则天、隋炀帝和黄巢农民起义,上下五千年,几乎涉足于每个朝代。佳作频出,颇受坛百家青睐。古人赞誉有才华的学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想这个称谓杨书案应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2.
说到孔庙就不能不提及孔子(前551~前479),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何人都无法与孔子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相抗衡或媲美.……  相似文献   

3.
实录史体起源于《敦煌实录》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录史体起源于《敦煌实录》说汪受宽实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实录体裁究竟起于何人何书?南宋王应麟认为:"实录起于萧梁,至唐而盛。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为之,以备史官采录。"①当代学者大体皆宗王说,但我们仔细研究了五凉史家刘《敦煌实录》以后发...  相似文献   

4.
徐续 《岭南文史》2006,(1):41-41
国画大师杨之光,既从事于画,复素习诗,近得其近年所印之《杨之光诗选》,披读之下,如对故人。杨早年习书法、篆刻、诗词,后始习画。我与杨并非素识,初不知其诗词之业师为何人,现始惊悉杨曾师事著名诗人顾佛影先生。  相似文献   

5.
刘锴 《文史月刊》2011,(6):35-35
近年来,影视界掀起一股"名著翻拍热"。"萝卜快了不洗泥",时下热播的新版《三国》在台词上多处出现时空错位,一如武侠小说中的"乾坤大挪移",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带来了误导。试举几例,以正视听。无独有偶,会盟时,公孙瓒盛赞曹操:"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天下何人不识君"语出唐代边塞诗人高适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似文献   

6.
姚璐 《湖南文史》2013,(9):55-55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这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孔子在《论语·子路》的第十三篇给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在孔子看来,所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就是他文中的君子和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谐而不苟同,小人则是君子的对立面,没有原则,盲目附和,甚至是完全复制,小人无法达到君子的和谐于万物、众生的境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子说,君子之人,  相似文献   

7.
"遣策"中有关服饰的记录是真实的西汉服饰名称的记录。本文在对汉墓出土"遣策"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关西汉服饰的几点认识:西汉较为普遍的服饰称谓主要有"襌衣"、"複衣"、"裳"、"裤"、"襦"、"袭"、"袍"等;西汉服装已经有"楚服"和"汉服"之分;"巾"、"帻"在西汉中晚期即已出现;"袍"的称谓在西汉早期已出现;"襜褕"的称谓在西汉中晚期仍在使用;"遣策"中似乎均缺失关于死者随身所穿的衣物的记录;以死者生前所穿衣物为敛服或随葬的现象普遍。  相似文献   

8.
陈亮 《神州》2013,(36):9-9
孔子是第一个对"义"与"利"及两者关系进行较详细论述并建立起明确义利观的哲学家。义利思想是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从《论语》中"义"、"利"的涵义、基本伦理思想、伦理学评价及意义三个方面正确认识孔子的"义利"观,为物质利益与思想道德严重偏差的社会寻找借鉴。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2020,(4)
正"三杨"称谓的缘起在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尤其是中央领导人中,有传之久远的"三杨"之说。何谓"三杨"?这里说的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和长征途中,已经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和红三军团第四师担任正团级职务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当时,他们只有20岁左右,分别担任红一军团第  相似文献   

10.
陈钧 《神州》2010,(10):104-106
第二节 拟态的原始舞蹈 舞蹈起于何时?何人所创?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颇有不同的记载,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的《山海经·海内经》称:“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事物纪原》、《事物原始》等典籍,皆持此说。“帝俊”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1.
戴健 《江淮文史》2013,(6):139-144
青年毛泽东的“出乡关”诗源自何人?当代几乎所有党史报刊、著作“众口铄金”的定论,都是出自日本人西乡隆盛。对此,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存疑。其实“出乡关”诗有多个版本,究竟是谁抄(或日改编)谁的?用典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12.
黄小峰  黄琛 《中华遗产》2010,(1):152-155
有一幅古画,被认为可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旧媲美一大幅立轴.纵高143.6厘米,横宽105厘米,绘有石拱桥一座,下有木筏若干。这幅没有落款的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绘制的是何处的景象?画中又暗藏着哪些玄机呢?  相似文献   

13.
在各类史籍中,我们常见到帝号、谥号和庙号的称谓。这些名号作为封建帝王个人的专属标志,其"香火"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才被废止。了解这些称谓的来龙去脉,对今人洞悉文史知识、探寻历史真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11,(17):25-28
盐是人类仅次于火的发现。有了盐,人类才得以向文明社会迈进。 景泰城外,营盘水附近,有一条古老的盐路。 这条从内蒙古通往黄河岸边五佛沿寺的盐路是何人所开?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盐路又上演了怎样的风云往事呢?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人物称谓研究》是笔者主持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目前正处于中期研究阶段。现将项目的部分情况介绍给学界,以期能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人物称谓是为了社会交往的需求而产生的,是对社会事实的反映,它是描写社会现实的某个个别方面的术语。春秋时期人物称谓的形成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以血缘为核心的"家天下"社会中,承担的是"家庭"结构中整体和部分的代表符号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磊 《文史月刊》2012,(5):70-72
一、决死队"第一枪"杨长顺 杨长顺,河南郏县人,挑煤工出身。1937年,年仅18岁的他在山西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当时部队很少有重武器,打仗主要靠步枪,杨长顺一入伍,便下决心要练出一手好枪法来。他抱着部队上发给他的那支三八式步枪,白天瞄树枝、瞄飞鸟,晚上瞄星星、瞄远处的灯运动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杨虎城与蒋介石吴长翼放"虎"归山与借水行船蒋介石本不想放"虎"归山,为什么一度将西北军政大权交给杨虎城?这是因为当时冯玉祥在西北的势力未被彻底摧毁;蒋培养的嫡系陕籍将领还没有适当人选;地方情况复杂;尤其是他正忙于筹划进攻中央苏区,无暇西顾,于是利用杨...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4,(7):34-35
旧时有不少小食品,与茶沾不上边,但是因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也以"茶"称谓它们,从而产生不少不是茶的"茶"。北方有一种炒面粥叫作"面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洗漱后,与李纨、薛宝钗一起吃"面茶",吃得津津有味。据记载,这种"面茶"制作非常简单,就是把面粉温火炒熟,然后用开水调和,加盐或加糖后拌成稠粥状,就是"面茶"了。  相似文献   

19.
《文史月刊》2013,(10):73-73
据何休注《公羊传》说:"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后称妃嫔居住的地方为西宫。东宫则是太子所居之宫,也用以指太子。 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的称谓。尽管戏剧或小说中常有这样的称呼,但那毕竟不合史实。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东太后、西太后的叫法。  相似文献   

20.
花季之痛     
黄海霞 《神州》2010,(7):41-44
人们把青春年少时期称为"花季"。它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妙、最烂漫、也最捉摸不定的时期:有欢乐也有忧愁,有所得也有失落,有甜蜜也有痛苦……那些过早碰撞出性爱火花的"花季"少年,那些偷尝"禁果"而不得不面对"花季之痛"的大、中学生,她(他)们的痛与无知联系在一起。面对"花季之痛",家长应当做些什么?有关部门应当做些什么?社会又应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