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畅 《近代史研究》2005,3(2):78-122
关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地权变化,学者大致有三种见解,即“集中说”、“分散说”和“现状说”。本文以抗战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六省农村为中心,以农家负债和地权异动为视角,从农户土地典押借贷比例,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引起地权丧失的实况,中、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地权变化等方面,论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并且从地权异动的状况论证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不剧烈性,从地权异动之后的土地流向论证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程度加强,从30年代前期地权变化在20世纪上半期中的地位,论证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同时还对土地买卖与地权变化在农户通融资金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30年代前期土地市场清淡对农家经济的影响,并由此说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2.
吴瑞娟 《沧桑》2010,(1):118-119,13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妇女地位改观,农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者们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为日后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妇女地位改观,农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者们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为日后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经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坚持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虽然标榜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中共革命道路并不认同的学者进行论争,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农民处于贫困化状态、土地分配集中、地主剥削农民、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主张中国必须走反帝反封建之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集体化农村经济。以上研究和看法,对阐释、传播中共革命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改造社会、为革命服务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合会”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会”述论徐畅近代中国农村传统借贷组织主要有典当、钱庄和私人借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民间互助合作性质的融资渠道——合会。本文拟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合会的运行机制、类型、功能和特点,在农村借贷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作初步探讨。(一)合会是我国民间信用借贷...  相似文献   

6.
张翠莉 《沧桑》2012,(3):71-73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凋敝、农村金融枯竭的情形下出现的农村合作社,在其发展上遵循了由民间兴起到国民党官方推行的发展轨迹。尤其进入三十年代后,农村合作社无论在数量或地域的分布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信用合作社始终占有合作社发展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如安徽凤阳小岗村"一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命运一样,广西宜州合寨村"一选"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格局.两者均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两者都被誉为20世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8.
温锐 《近代史研究》2004,(3):184-217
对20世纪初期即苏区革命前赣闽边农村民间传统借贷的状况、运作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考察表明,当地的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不仅具有普遍性,利息也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定的那么高,而且它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其具体的运作则具有很强的市场趋向性。同时,边区民间传统借贷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民间借贷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加以规制与调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利贷资本与地主制经济、商业资本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形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高利贷资本向封建贵族、官吏、地主和商人放债,其中尤以向农民政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大。本文拟从高利贷资本与农民经济关系的角度,对清代前期农村高利贷资本的发展问题,作点粗略探讨。(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有着多种性质的借贷关系。封建政权、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有低利息或无利息的借贷,如赈贷。常平仓、社仓、义仓等的借贷,以及农民之间互助性质的结会借贷等等,这些都不属于高利贷的范畴。以高利息率为特征的高利贷,则是封建社会农…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上半期,东北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尤其以对祖先和鬼神的信仰为甚。本文从东北农民对祖先的敬奉、对鬼神的迷信两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农民的信仰状况,并进行分析,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上半期,东北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尤其以对祖先和鬼神的信仰为甚。本文从东北农民对祖先的敬奉、对鬼神的迷信两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农民的信仰状况,并进行分析,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畅 《安徽史学》2002,1(2):67-7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耕畜不仅不敷使用,而且分配不均,耕畜借贷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出租耕畜者有牛行和地主、富农、一部分自耕农,并各具特点,此外,还存在“伙养牛”和“合犋”等形式的耕畜户际合作。耕畜借贷既是农家负债的一种方式,又是农业经营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一定的剥削性,农户收入因之有所减少,但不应过份夸大其消极作用,它在当时农村仍有存在的条件和理由。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上半期,东北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尤其以对祖先和鬼神的信仰为甚.本文从东北农民对祖先的敬奉、对鬼神的迷信两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农民的信仰状况,并进行分析,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前中国与英国乡村经济中普遍存在着经常性的借贷活动 ,乡村借贷成为农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 ,它们历史背景、表现方式、发展状况、功能流向多有不同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为生存而借贷的传统高利贷市场 ,与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为投资生产而借贷的现代信贷市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前中英乡村社会转型的实况  相似文献   

15.
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念文 《民国档案》2003,17(1):39-4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中国农村破产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整个社会金融状况变得更为复杂 ,农村的破产与农业金融的枯竭威胁着普通农户的生活 ,城市资金淤积 ,农民丰产不丰收 ,丰收无温饱 ,农村社会危机四伏。农业危机表现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农民的借债量在增加 ,借债次数也逐年增长。据调查在河北定县五村 5 2 6个农家中 ,在 1 92 9年借债的达 1 71家 ,约占总数的 33% ,到 1 930年借债的增到 2 30家 ,占总数的 44% ,到 1 931年借债的达到 30 5家 ,约占总数 5 8%。借贷的农家一年比一年增多 ,平均每家借贷的数额也有增加之势。1 92 9年内 1 71家共…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在农村形成了私人借贷、国家农贷与农村信用社三者并存的乡村借贷体系。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新体系的建立,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克服生活困难、发展家庭经济的需要,同时也压缩了高息借贷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金铮  邓红 《史学月刊》2000,5(2):114-123
合作社是20世纪20~30年代华北乡村经济组织的新现象,它的产生是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近代化的标志。合作社借贷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经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其活动也有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现代村镇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农村村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农民当前以及未来的生产、生活,决定着农村村镇的发展方向。使农村村镇建设与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结合,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的山西农村,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掠夺,政治、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经济上,农业凋敝,农村手工业户破产,农民失去土地,农村经济严重衰败。政治上,基层行政区划混乱,里甲、保甲制度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国家对农村社会的行政控制减弱,农村社会秩序崩溃。阎锡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统治山西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畅 《安徽史学》2005,1(3):53-59
典当是中国农村重要的金融机关,与其它借贷相比,利息较低,属于温和的高利贷.典当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密切,它不仅是农民重要的融资机构,而且还是连接都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桥梁,对农村金融运转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