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府井步行街北端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有一条幽静的西堂子胡同。这条胡同路北有几处近300年的老宅,其中的33号、35号院曾是基督教北京女青年会的会所。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此工作了整整10年,对这里左邻右舍的几处老宅的历史变故和院落结构颇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3.
牛桂晓 《沧桑》2014,(6):75-78
作为传教事业的一部分,基督教(主要是指基督新教,不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华医疗事业颇具规模,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对基督教医疗事业的研究,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的内容丰富多样,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基督教医疗事业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经过了辗转奔波之后,登陆广州,开启了基督教新教在广州传教之序幕。以后各国差会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企图使中国国民皈依基督教。经历了不断的挫折之后,传教士们意识到要使“天朝大国”的老百姓接受基督教就必先改造其思想,于是他们选择了办学作为传教  相似文献   

5.
近代九江基督教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医疗事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俊  李浩 《南方文物》2005,(4):89-91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派别在内的统称.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在中国的传播有的说应从唐朝的景教算起,但就其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则主要从明朝开始。当时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德国人汤若望等人把天主教连同天、地理、数学、物理等一起带进了中国,与明朝天启皇帝结为好友,被接入皇宫,封官加爵。但在清初因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干涉中国内政,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中国的政令习俗“尊孔祭祖”,致使康熙帝1720年殊批禁教.历雍、乾、嘉、道四朝,至道光中叶才稍弛。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基督教迅速地扩展至中国的内地。  相似文献   

6.
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及宗教的角度探讨中古基督教正统与异端之争。认为胜 (正统 )、负 (异端 )之关键往往极受客观环境所影响 ,诸如城市的兴起、教会的改革、知识分子之涌现及其与俗世王侯和教廷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我长期在基督教教会供职,对教会在武汉地区所办教育事业比较熟悉。自汉口开埠以来,武汉基督教为了传教与适应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需要,从1871年创设第一所膳宿学校华书院始,截至1949年10月1日止,曾先后开办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学校30余所。现将这些学校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分述其简单沿革。  相似文献   

8.
张德明 《民国档案》2012,(3):100-112
为复兴教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于1930年发动了著名的"五年奋进布道运动",各地教会积极配合,声势浩大。因来华传教士人数及差会经费减少,五年运动着力培养本土布道人才,举办训练班、退修会,强调信徒的社会责任,教会领袖应身担重责;五年运动提倡个人布道,号召平信徒参与布道,引人归主,艾迪、龚斯德等外国布道家亦来华布道;各教会还采取新春布道、帐篷布道、联合布道、奋兴大会等多形式的群体性布道,重视文字布道,并推行基督教家庭化运动,引领家庭归主。五年运动虽未达到教徒翻倍的目标,但是教徒数量与质量均有增长,带来了教会的复兴,也推动了教会的本色化。  相似文献   

9.
10.
港台中国基督教历史研究经过60年的发展,数代耕耘,成就了一批优秀学者,涌现了大量研究论著,逐渐使中国基督教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群体学术背景多元,其中史学、宗教学、神学印记浓厚,注重宗派视角。香港形成了较成熟的人物个案研究传统,台湾则渐趋向台湾区域的基督教研究,与大陆的研究风格颇异,渐成与海外、大陆三足鼎立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是在俄共(布)与共产国际远东局、青年国际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也包括国民党等组织成员参与的政治斗争。俄共及共产国际将不断发展的基督教及其事业,以及在中国青年中滋长的亲美思想,视为中国人走俄国革命道路的障碍,因此,发动非基督教运动旨在打击西方在华宗教势力,削弱西方影响,唤起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青年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他们通过反对基督教会实现反帝目标的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一定成效。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毕竟与东正教在俄国的情况有很多差别,共产国际代表以俄国革命反宗教斗争的经验,来影响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不免有过左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直到红军长征结束之际才开始被纠正。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景象之一就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兴起。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体现于多种研究范式的存续和转移,文化侵略、中西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等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其次,则体现于研究焦点的流变,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基督教与中西关系,直到关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呈现了从研究基督教外围向内部移动的趋势。最后,体现于这一领域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基于中国基督教的区域史、性别史、宗教史、宗派史及人物史仍有相当的研究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资料和海外档案的获取能力加强,跨文化史料与视野下的研究,将成为这一学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基督教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耀星 《人文地理》1997,12(4):44-46
通过对福建省基督教空间分布的地理背景分析,探讨基督教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耶稣家庭与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2 7年至 1 952年间以山东泰安马庄为中心的耶稣家庭 ,受当地五旬节派教会神召会活动的影响 ,将宗教与世俗生活结合起来 ,并声称按圣经中耶稣的教导 ,在团体中废除私产和血缘家庭 ,组织信徒在“共产式”的大家庭中共同劳动 ,过平均主义的集体生活 ,走上了建设基督徒理想社会的乌托邦道路。虽然在严酷的岁月中这个团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但终因其内在矛盾和社会变化而解体 ,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乌托邦道路的魅力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通过对克林凯特《丝绸之路上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之碰撞》一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评论,使我们了解到该书作者对世界三大宗教之间关系的精辟认识,进而又对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书评.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原是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圣经》中《旧约》的部分。以色列曾经以本民族与上帝立约而自豪,后来的基督教却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犹太人,选择了基督教徒,并且与之立了新约,所以基督教称犹太人的经典为《旧约》,而与自己定的约为《新约》。他们都属于崇拜独一无二的上帝的一神教,皆以《摩西十诫》为基本戒律,并倡导公正、爱人、和平、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伦理原则和规范。但是两教在教义、礼节和生活实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分歧和差别。  相似文献   

17.
陈垣基督教信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贤 《史学月刊》2006,24(10):83-91
关于陈垣是否宗教徒,此前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从教会档案、民国期刊以及胡适的回忆等各种资料可以佐证,陈垣是北京缸瓦市教会基督教徒。在缸瓦市教会他是一位威望甚高的教友,对教会管理事务有一定参与;在基督教界他对中国基督教教会的改造和本色化均有关注,也有亲身参与,但主要是以授课或者演讲的方式间接参与。从陈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经验及有关于“罪”的信仰告白等,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何福堂是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牧师。他是英国名的传教士兼汉学家理雅各的高足,也是中国第一个接受过完整新教神学训练的人。他早于中国第一个基督教宣教士梁发,被英国伦敦传道会按立为基督教(新教)牧师。  相似文献   

19.
章介绍了基督教新教的产生过程,以及新教早期进入中国开办教会的情况。教会在创办学校,促进中西化交流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璜 《黑龙江史志》2013,(13):153-154
基督教信仰从产生到今天已有两千年之久。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从一个关注犹太民族得救的狭隘信仰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其信徒也从一个弱小民族中的少数人群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基督教信仰作为一种独立的声音一直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不断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