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介休地区的“念卷”(即“宣卷”)和宝卷,是1957年张颔先生《山西民间流传的宝卷抄本》①一文介绍给学术界的。文中介绍了介休城乡念卷的活动情况、手抄本宝卷的内容和形式,并载有作者于1946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是唐代文学的新兴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为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变文直接继承我国诗辞歌赋的优良文学传统,积极借鉴讲唱佛经教义的宗教文学的表现手法,多方吸取民间说唱和绘画、音乐等艺术特点,兼有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特征,为后代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敦煌变文对凉州宝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凉州宝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就敦煌变文与凉州宝卷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1,(2):180-183
宝卷是承袭唐代的佛教俗讲传统,经宋至元末明初,逐渐演变而形成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寺院和民间的说唱文学,至清盛极而衰,其内容主要是宣讲佛道经书和劝善故事,也包括了大量世俗内容的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宝卷的宣讲活动和宝卷的辗转传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我国一些地区(如江浙和甘肃)盛行。学界一般把宝卷看作是俗文学或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三十六大本”正本戏的产生和发展,与黄梅县流行的说唱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宋、元以来,黄梅民间流行的弹词、宝卷、道情、旱龙船、莲花落、鼓词、锄山鼓、凤阳花鼓、山歌、采茶歌、门歌、喝摊神、明清小曲等说唱艺术,对促进黄梅戏“三打七唱”阶段剧目的形成,声腔的积累、表演的借鉴、流行区域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弹词,包括由弹词、宝卷演变的旱龙船,鼓词的脚本,是黄梅戏传统剧目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题材宝库。一、弹词(一)弹词历史沿革与黄梅戏有关剧目弹词:属于诗赞体的说唱文学,是由宋代的涯词、陶真演变而形…  相似文献   

5.
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西北省份。它是盛行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地方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其中尤以河西宝卷最为著名。甘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甘州农村最为流行,影响颇深。甘州宝卷作为一种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在民间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河西宝卷"是流传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宝卷文本及其念唱活动。其具有仪式性、民间性、地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河西宝卷在当代社会具有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滋养民间社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及作为文化建设资源宝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西票庄及其发行的纸币吴筹中山西票庄在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它从时间上讲,萌芽于嘉庆年间,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几乎控制了全国汇兑;从地理上讲,遍布全国各省市,其老号(即总号)都在山西,太谷帮设太谷,祁县帮设祁县,平遥帮设平遥。清末上海传教士艾约瑟,为海关外人编写《中国金融财政丛书》,其第三册为《中国银行与物价》,艾约瑟死时此书尚未完成,残稿由其友人替他在1905年发表,其中叙述了山西票庄的汇兑概况。1915年外国学者瓦格尔著《中国金融与银行》,其第四章"中国的银行",对山西票庄颇为赞扬,说"近代汇票和贴现的办法,是山西票在首先倡用的"。1917年徐珂的《清稗类钞》十七册中阐述山西票庄的起源等,1923年马寅初《我国银行业历史上的色彩》,是一篇专门研究山西票庄的论著。1944年卫聚贤著《山西票号史》对山西票庄作了较为广泛的调查。1961年杨荣晖《山西票庄的性质与作用》,对山西票庄论述颇详。其他还有《晋商盛衰记》和《山西票庄成败记》等。山西票庄兴盛于清代后期。清政府共268年,其政府发行纸币的时间仅20多年,但清廷不禁止民间纸币的发行与流通,各省地区的钱铺、银号、钱庄、店号发行的纸币很  相似文献   

8.
李静 《东方收藏》2023,(12):125-127
琉璃艺术是山西独特的地域特色之一,其中,长治、晋城、介休作为古代山西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琉璃艺术发展史,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历来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下,只有通过对山西琉璃艺术进行“破圈层、跨区域”的联合展示,整合各地资源,推动文物“活”起来,进一步扩大山西特色琉璃艺术的文化影响力,才能够彰显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金介休窑瓷器表现了山西陶瓷文化甚至整个北方地区在陶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特征,代表了山西陶瓷业兴盛时期的最高水平。根据对介休洪山窑与老城南街窑址遗存进行的比对研究和介休博物馆馆藏宋金介休窑瓷器的特点分析可知,介休窑对研究山西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盛直至走向衰败具有重要意义。对介休窑瓷器的发掘整理,可极大地提高山西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对研究北方地区陶瓷发展可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河西宝卷是活在民间的敦煌文学,与敦煌变文在宣讲内容、讲唱形式上有密切关联.讲唱变文时,变文变相结合,图文并茂,借图述事的形式,在后世讲唱叙事文本中,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和河西宝卷中均可看到其影响存留之迹.研讨河西宝卷与变文渊源关系应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方四姐的故事通过宝卷讲唱、地方曲艺演唱的方式广泛流行于河西,比较分析现在刊行的《方四姐宝卷》不同版本和地方曲艺演唱的同类故事,可以见出,宝卷同一故事的讲唱,可因地域、时间、讲唱者的因素,人物、情节、细节可以适当增减;宝卷对地方曲艺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细节可以加以吸收;因为方四姐的故事广为人知,傩舞戏的演唱可以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12.
白若思  李雁林 《民俗研究》2023,(2):114-123+159-160
《西瓜宝卷》(目前已知最早的写本为1867年)是19世纪以来苏南地区宝卷宣唱活动中所使用的叙述性文本的典型代表。《西瓜宝卷》利用了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母题来宣传对观音菩萨的信仰,从而实现了用说教、娱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化。以常熟的“讲经”为例,对《西瓜宝卷》的几个版本(时间为1867年至1989年间)进行比较,可以说明该宝卷在现代讲唱中的功能及文化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张明生 《文物世界》2004,(6):62-62,48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刚起步,它应当怎样发展和运作,这是大众所关注的。笔者以为:刚起步的山西民俗博物馆,不仅要保护、收藏、展示民俗文化,更要有一种义务和使命感,把山西的民间艺术保护好,把山西的民间手工艺从濒临失传与消亡的困境中拯救出来,使它们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民间手工艺是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它的制作方法、技艺、流程等均具有非物质属性,其载体是民间艺人,若没有人去继承,民间手工艺人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另一方面,民间手工艺的直接产出物——艺术品,又是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物质…  相似文献   

14.
岷州宝卷是甘肃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发现不同种类宝卷达300多种,不同版本、抄本宝卷达3000多部,且均非静态文本,而是还在非常活跃地传承着,是丧葬仪式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每到农闲的隆冬时节,有些村落宣唱宝卷蔚然成风。本文仅对岷州宝卷的文化形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河西宝卷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河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说唱艺术,也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在甘肃河西地区广为流传。它蕴含的爱国佑民、惩恶扬善、敬老仁孝、忠贞爱情、家庭和谐和褒扬妇女的思想内容,是其思想的精华,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研究、学习、传承河西宝卷的优秀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宝卷叙录     
宝卷为继承唐代变文、宋代讲经传统而形成的讲唱形式,但是到目前人们并未发现它们之间直接嬗变的资料,因为现存宝卷最早是明代的作品。从这些明代宝卷及有关史料来看,明代宝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宣传民间宗教教义的作品,这一类最多,它们是民间宗教理论著作,不是文学作品,二是演说佛道教传统故事的作品,比如《香山宝卷》《五祖黄梅宝卷》《黄氏女宝卷》《红罗宝卷》等。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元时期,山西陶瓷业分布北部以浑源窑为中心(包括大同窑、怀仁窑等);晋中以介休窑为中心(包括榆次窑、交城窑等);长治以长治八义窑为中心(包括襄垣窑等);临汾以霍州窑、平阳窑为中心;阳泉有和定窑系统相近的盂县窑、平定窑;晋城有和河南系统相近的阳城窑、晋城窑等。以这个大的框架为纲要,2003年初秋,我们对临汾平阳窑进行了详细调查.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山西南部的浊漳河流域发现和出土了一批史前白陶。该地区的史前白陶存续时间较短,形态功能上与华南和海岱地区白陶差别明显,属于独立的小区域系统。  相似文献   

19.
洪山镇在山西介休县南三十里的胜水,是晋中产瓷最著名的地方。特别是黑如漆、堆如脂的黑釉瓷器,曾引起国内外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注意。1957年5月山西省文管会到那里调查文物,从镇上群众口中得悉在源神庙东北百米的喊车沟内,有不少的瓷片,因往探访。喊车沟是一条狭长的人行道,弯弯曲曲地通往山里。沟南面是高山,北面是五、六米高的台地。上边已经摊平,种了地了。  相似文献   

20.
景茂礼 《沧桑》2012,(1):103-105
山西灵石置县始于战国,至今已历2400余年,沿革为平周(约前475)—界休(前247)—介休(265)—永安(538)—灵石(590)。今介休张壁村自古为灵石境域,元朝至元二年(1265)始划归今介休。张壁古堡约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地下长达三千余米的古代军事地道网约建成于东魏武定八年(550),工程主要出自"朔州军人"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