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东汉中后期的各种鄙风陋俗,王符吸收两汉"诸子"的"移风易俗"思想,通过分析民间的风俗事象,剖析政治与风俗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以德化俗"思想,将法家思想引入"移风易俗"领域,形成了以"德法兼综"为原则的"变风易俗"思想。该思想包括"以德化俗""以法治俗""选贤易俗""重本抑末以易俗"四个方面,使得风俗秩序与政治秩序达到和谐与补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贪婪腐朽的统治者恰恰是这些鄙风陋俗的始作俑者,注定了他们难以践行"变风易俗"思想,要真正改善风俗就只能依靠改朝换代了。  相似文献   

2.
经过汉初诸家争锋,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移风易俗理论也随之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对汉代社会种种恶风恶俗的批判,儒家士人希望以礼正俗,从而达成强干弱枝、崇本节末等目的,使风俗淳美。而其关键则在于国君需以身作则,各级官吏当不兼二业、直言强谏。换言之,儒家的风俗理论不仅是要引导百姓,也要藉此讽谏君主。当然,在此过程中风俗概念及其理论也产生了一些转变:首先,先秦时人多以"乐"移风易俗,风俗意近,而汉人则以风为本,以俗为末,强调以礼正俗;其次,汉人对"俗"多有微词,视其为"礼"的对立面;再次,因对"俗"的否定,汉人进而对原生性风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最后,对地域性风俗的否定源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论需要与"中国"崇拜。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苟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新岗 《民俗研究》2005,30(2):74-85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荀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许多风俗的源头。有秦一代,史料缺乏,不好妄下评论。相对而言,两汉的风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这种改良性质并不意味着乡村建设运动就无意义可言,首先,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的意义;第三、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扫除文盲和脱贫致富。对此,应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1,(3):185-186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介绍湖北、湖南一带风俗的图书——《新荆楚岁时记》,这是国家文化部九五期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作者花费数年之久,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之后的结晶,对于今天开发西部、移风易俗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的移风易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大一统形式下共同文化心理汉化的过程。从汉代思想家到君主无不重视风俗的重要性,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功能并付诸于实践。儒学思想指导下的移风易俗呈现出礼俗合一的变化,在风俗的差异性中有了同质的内容,对汉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江苏地区的先进分子已经意识到,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恶习陋俗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变革。他们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报刊杂志上大力宣传,创建风俗改良团体,兴办新式学堂,并且身体力行,力图把移风易俗绑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战车。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各民族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酷爱和品饮着这片叶子。哈尼族作为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茶俗文化。茶对于哈尼族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体,哈尼族有着自己独有的茶俗文化,背后蕴藏着哈尼族深厚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妈祖信俗     
《文史月刊》2012,(11):F0002-F0002
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生活方式问题以来,学术界曾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86年,中共中央又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把生活方式问题与移风易俗联系在一起提出,这必然会引起民俗学者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是中国民俗学中极其重要的理论。 这一重要理论起源于何时,有些不同看法,需要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期,朝鲜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之时,萌生了开化思想。开化派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义工商业,富强国家;社会文化方面倡导平等法制,移风易俗;政治上民族独立,主张君民共治等,反映了朝鲜向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开化派由于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态度等差异而有激进和稳健之分,但都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强兵进行过积极探索,对于朝鲜近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静怡 《民俗研究》2008,(4):152-172
埋胎衣之俗,在早期的台湾社会仍然普遍流传,人们将其视为一种禁忌谨守着,不敢忽略埋胎衣民俗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台湾早期的民俗文献搜集号书中,对于埋胎衣之俗也有相关记载,如片冈岩的《台湾风俗志》《台湾人的生产》中记载“胞衣装入瓮内,用红纸密封埋在庭院或菜园,传说埋胞衣的地点万一发生火警,  相似文献   

15.
清水祖师又名蓬莱祖师、普庵祖师等,俗称祖师公,原是宋代的一名憎人,死后成为闽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俗神。而对于清水祖师是佛教神灵还是道教神灵,或者纯粹是民间俗神,从古至今所见不同,未有定论。本文认为,清水祖师信仰既非佛教也非道教,它是由佛教与道教融合而形成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6.
唐吟方 《收藏家》2006,(5):19-20
钱君致钱化佛对于钱君俗这位乡前辈,我一直想写点东西。他是我了解的老辈艺术家中最有意思的人。学艺术,追随丰子恺先生,开书店、做音乐、当老板、设计封面、刻印章、收藏古书画,一生与艺术打交道,欣赏艺术、创造艺术也收藏艺术。在名手如林的上海,他凭着过人的才华,跻身名流之列,赢得诸如音乐家、篆刻家、书画家、装帧设计家等头衔,成为海上艺坛一时无二的风云人物。钱君俗是浙江海宁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他书画作品的署名冠以海宁。由于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件事,钱将籍贯改写成“桐乡”。事情的起因:钱君俗想把自己的创作和收藏捐给…  相似文献   

17.
姚一平 《神州民俗》2007,(10):79-80
民俗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民俗资源的重要场所,它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俗文化知识理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州民俗》2007,(2):3-3
《神州民俗》杂志因刊名中一个“俗”字,便注定了杂志将与最广泛的读者有缘。这一个“俗”字是通俗的“俗”,更是雅俗共赏的“俗”,而不是庸俗或者恶俗的“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论俗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中,“俗信”(或称“民间俗信”)还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涉及俗信的研究著述中,对俗信的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代洪亮 《民俗研究》2015,(2):115-121
泰山舍身是相沿很久的习俗,与舍身救亲、舍身成仙、魂归泰山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孝道的特别强调,从割股疗亲到舍身救亲,到泰山舍身投崖的极端行为愈演愈烈。明清时期的泰山舍身之俗,官方屡屡明令禁止,山东与泰安地方官员还积极进行贵生劝诫、筑墙阻隔等措施,也未能完全禁绝此俗。泰山舍身体现着传统孝道的扭曲,同时也折射着对泰山圣母神明的笃信与对亲人的挚爱,生命与信仰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