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琦 《历史研究》2012,(6):16-29,191
从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状况看,曹操墓是一座被盗且破坏严重的墓葬。其形成之原因决非普通的盗墓,而是一场蓄意的毁墓。曹操高陵最早被盗时间,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在此期间,西晋宗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曹操高陵遭受毁盗。时任司马颖之镇北大将军府司马的陆云,在与其兄陆机的往来书信中,曾披露曹操高陵被盗的信息。陆云与其兄陆机书信中所列之其检视的曹操遗物,与曹操高陵考古出土名物石牌所载之物名颇相对应。这批曹操遗物,当出自被盗的曹操高陵。将文献所载之邺人张承基叛乱、邺城三台上之平夷堂被毁、曹魏逊帝(陈留王曹奂)之死等连续发生的历史事件与曹操高陵被毁事件联系在一起,并置于西晋晚期政局之背景下,历史的真相稍许会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梳理典籍文献对曹操高陵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结合曹操墓考古发现等相关的研究,认为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墓志铭》和北齐《王敬妃墓志》记载的"高陵"应指曹操高陵,而晋卿大夫赵盾葬所"九原"一语,更加佐证了"高陵崇栢"为曹操墓高陵,绝不会是指他人陵墓,更非安阳县西北的野马岗。同时,还对北齐《元世哲墓志铭》与曹操墓"西陵"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就唐代《邺郡邺县故人柏君(道)墓志铭并序》记载的曹操墓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实地考证。北齐墓志填补了曹操高陵方位在北朝没有记载的历史空白,为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提供了新的佐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操“七十二疑冢”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文博》2010,(1):11-15
关于曹操高陵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七十二疑冢"的安葬形式,不符合曹操一贯坚持的"薄葬"原则。曹操安葬之时,有明确的陵墓方位,有庄严的送葬仪仗。"武宣卞后""合葬高陵"事,也应当有庄重的礼仪,不大可能暗中进行。"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的记载以及文帝黄初三年诏所谓"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都说明曹操高陵"陵上祭殿"曾经存在。这些事实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都是不能相合的曹丕在曹操高陵图画于禁"降服之状",迫使其羞辱而死的故事,也说明高陵有"陵屋",亦证实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不可信。  相似文献   

4.
李凭 《史学月刊》2012,(11):5-13,49
对于曹操高陵的鉴定,具有多项证据。在明确的历史背景之下,其主证与佐证之间形成牢固的证据链,而且旁证的指向都是一致的。经过两年的反复锤炼,既无法否定主证,又难以打破证据链,表明西高穴二号墓为曹操高陵的结论确凿可信。  相似文献   

5.
近日,有关河南安阳考古发现曹操高陵的新闻,引起大众的强烈关注,而曹操墓的真伪亦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其实清人亦关注过曹操墓,并形之歌咏。有些材料对我们颇  相似文献   

6.
河南安阳曹操墓就如同他的主人曹操一样备受瞩目,而又充满谜团,在考古学看来,墓葬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是非常确凿的证史之据,但如何确认这些证据,则完全藉由专家的点滴发现和不懈探求,本文由曹操墓的发掘领队潘伟斌讲述他的亲历和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相似文献   

7.
2023年,河南安阳的高陵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高陵,这座魏武帝曹操的长眠之所,其地位之尊贵、陈设之简朴,令人感佩,确实是帝王薄葬制度的典范。可即便如此,它依旧一波三折,没有逃过被盗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4月3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在河南省安阳市联合举办会长联席会议,题名为"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主持此次研讨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满仓,副会长刘  相似文献   

9.
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郝本性 《华夏考古》2011,(1):104-106,112
安阳曹操高陵出土随葬品中有带"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刻铭的石牌,以及记载随葬品数量名称的"遣策".本文对这两种石牌的刻铭和圭、壁的用途、冥币的使用,以及随葬香囊是否与曹操颁布的遗令相矛盾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文物》2021,(10):39-46
<正>曹操高陵出土石牌可见"渠枕一"文字。研究者对"渠枕"多有关注,发表了不同解说。通过了解与"渠国"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并关注汉魏之际社会上层人物对于来自西域的物品往往深心爱重,以及曹操使用西来物质生活消费品等情形,可以推想此"渠枕"即来自"渠国"的玉料或次玉石料所制的"枕"。《水经注》载录西域"大盐方如巨枕"之说以及文献偶见"车渠枕""渠枕"文字,抑或有参考意义。从这一视角理解曹操高陵石牌文字"渠枕",或许可以提示其丝绸之路史料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出土的一枚铜印,印文篆法工整秀美,构形奇特诡异.它的上部呈圆圈状,下部则与金文及<说文>篆文"(网)"字的构形相类,当是"(雨)"字的别体.曹操名操、字孟德,因"(雨)"有平定之义,与"操"的含义相关联,故印文"(雨)"当是曹操的本字,而"孟德"则是其功业有成后新增的字号.这则印文中部向内凹陷,它可能是曹操专门用于铃盖封泥的印章.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回顾2009年岁末,人们为曹操墓发现的消息先是激动,继而怀疑,最后又困惑了。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安阳发现曹操高陵,引发众多专家学者质疑。我们当然希望曹操墓是真的被找到,但安阳"曹操墓"之所以引发激烈争论,最主要是因为相关政府信息不透明:"曹操墓"从立项发掘到最终被确定的过程如何?国家文物局等机构认定"曹操墓"的法定标准是什么?有关"曹操墓"的是是非非,或将为公权力部门信息公开透明机制的发展,提供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0月,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村曹操墓的出土资料在《曹操高陵》(1)一书中公布,该墓出土的具有"遣策"性质的66块有铭石牌,早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其中两块六边形有铭石牌M2:335与M2:254整理者分别释为"玄三早绯""勳二绛绯",但未作详解。我们认为两牌铭文"玄三""勳二",应即《礼记·杂记上》"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2)之"三玄二纁"。考古出土的与"玄纁"相关的资料十分罕见,目前所见仅有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汉墓中出土的石牌M1:164"玄三纁二",(3)与曹操高陵出土的石牌形制相似,内容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其墓葬形制、规格明确。通过与其墓葬形制、规格相近的东汉晚期河北定县北陵头M32、徐州土山东汉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和三国时代偃师杏园M36和M34、安徽马鞍山朱然及其家族墓、马鞍山宋山东吴墓、南京上坊孙吴墓等对比研究,西高穴二号墓应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西高穴二号墓出土遗物研究,又进一步推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对西高穴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和字体时代、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男性人头骨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西门豹祠遗址和邺城遗址与西高穴二号墓相对分布位置、出土"鲁潜墓志"与西高穴二号墓地望关系、西高穴二号墓的地势和"不树不封"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都城位置关系等六方面,论证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就是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视比较晚,保护理念与利用对策存在一些不足,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是否具有科学、有效、经济性,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之间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加大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寻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使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中不仅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还能延续遗产文脉。  相似文献   

17.
“现在已经发现了曹操墓,比如说利用曹操的DNA复制出一个来,让他去演这个电视剧,我告诉你一样有很多人觉得这不是曹操”。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汉晋时期的帷帐,学者早有关注,其中卢兆荫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分别对东周时期帷帐的渊源、汉晋时期的帷帐以及掌管帷帐的官署等问题详加论述[1]。其后又有不少新资料出土,本文略作介绍,并加以申论。一东汉时期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为一条斜坡墓道的多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及南、北侧室,后室及南、北侧室组成[2]。该墓前室和后室壁上分布有上下多层铁钉,前室钉外端为圆环状,后室钉钉头为钩状。  相似文献   

19.
高陵君弩机及高陵君鼎为秦昭王时期器物。高陵君名悝,又号叶阳君,因封于高陵而得名,还曾封于彭、邓等地。高陵即今陕西省高陵县,彭在今甘肃省东部镇原县一带,邓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高陵君约生于公元前320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62年,享年59岁。高陵君为秦昭王前期秦国实权派人物之一,掌控秦国大权、左右秦国局势,其统治十分张扬跋扈、奢华腐朽。在其母宣太后死后,被秦昭王所杀害。  相似文献   

20.
袁佩凤 《神州》2013,(33):31-31
"非遗"工作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新课题。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焦点应该集中体现在"活态"上,这种特殊的"活态"传承是必需完全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生存的,它以典型的口传心授为特点,所有技艺全都是以人的相互依存为延续的。因此,在保护其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如何对其进行"传承",是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