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层面刘士林(一)关于结构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构主义的探索,这一思想史课题,应该说是最初发端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和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为起点。不过,最初的研究者都未正式使用"结构主义"这一名目,...  相似文献   

3.
符号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正是符号功能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因符号现象构成了人类文化世界。本文通过对传统舞蹈"拧"、"倾"、"曲"、"圆"等形态符号的研究,与太极所揭示的人文价值相对应,提出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为本质的造型原理和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包金环 《沧桑》2011,(2):193-194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孝文化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挑战。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及"二十四孝"。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孝"现状,有必要在德育工作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明丽  逯慧敏 《神州》2012,(23):131-131
马建忠在19世纪末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有别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善译"翻译理论。笔者将从简要介绍了马建忠的"善译"论,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马建忠"善译"理论的局限性:它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忠实、对等",也没有走出中国传统译论随想的樊篱;译者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原文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吴培华  张振宇 《神州》2012,(14):22-22
环境污染、社会污染和滥用人流术等诸多原因造成当今中国不孕不育人口与日俱增,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高,辅助生殖技术应运而生,但是此项技术中涉及的问题确是人类社会中从未出现过的,对人们的传统文化和信仰都提出了极大挑战。本文就该技术实施过程中"体外受精所得胎胚的法律地位认证问题"就各种观点做出总结:主体论、客体论、中介论。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重视,所以,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本文指在探析传统文化影响下现代旅游管理发展的发展,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四个方面简单分析。使我们能更加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运用到现代旅游管理发展当中,促进旅游管理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重视,所以,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本文指在探析传统文化影响下现代旅游管理发展的发展,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四个方面简单分析。使我们能更加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运用到现代旅游管理发展当中,促进旅游管理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綦晓倩  綦军 《神州》2012,(17):13-14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分析与探讨,让产品由过去的"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更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旧交融,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逐渐使中国现代产品设计多元化、世界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赵宏宇 《沧桑》2012,(1):98-100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两大理论成果。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提出马克思中国化在当代的任务不仅要对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的"中国问题"作出回答,而且要以延伸中国文明传统为己任,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以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台山侨乡创刊最早的《新宁杂志》"告白"栏目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种类和内容的梳理,分析了1949年以前台山侨乡的社会状况。认为当时的台山社会仍与中国社会进程呈现较大的一致性,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厚;同时,"侨"的影响无处不在,台山侨乡的经济、文化和民众生活都因此遭遇了与非侨乡迥异的来自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冲击。此时台山的"侨""乡"网络呈现以侨乡为中心,向各个台山人聚居点辐射和扩散的状态。侨刊本身即是"侨""乡"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见证并参与着此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杨鹤 《神州》2012,(5):21-22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受数千年岁月磨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人治"思想、"好古忽今"意识和"义"、"利"对立观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综论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卢连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论隋唐时期的"以夷政夷"、"以夷制夷和"以夷治夷"售明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试论永乐市经拓中国北陲与南疆...  相似文献   

15.
路献琴 《沧桑》2010,(3):152-153
对"和"的追求是华夏民族的天性。"和"不仅是和谐,还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中西合璧中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它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同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辅助甚至拯救。在21世纪,若是"和"思维占主导地位,那么中国将是幸福的,世界也将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6.
自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联邦论作为一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分权理论,在近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时隐时现,并最终引发"联省自治"运动。但由于联邦论作为一种外来思想,难以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找到移植的土壤进而完成国家统一的政治整合使命,从而使联邦论的正当性逐步消蚀。而联邦论与反联邦论之间的论争最后演化为宪政民主与民族国家两种话语之争,它扭转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模式,并最终使联邦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放弃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兰曼 《风景名胜》2020,(2):0251-0251,0253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特殊载体,在发展过程当中融入了人类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特征,在内容上可以说一种智慧的结晶以及文化沉淀下来的历史产物。伴随着现当代的发展,旅游行业逐渐与世界相接轨,这也促使到中国旅游的人员越来越多,由此,在这时候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行业当中,能够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为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打下基础,由此,文章以“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为更有效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吴筱 《文史月刊》2013,(4):72-73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方法论上看,儒家试图通过调和的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和谐。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儒家"和"文化讲究"和心","和心"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至今仍需学习并加以倡导的各种素质;讲究"和而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容纳力;讲究"天人合一",集中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宁  李海昕 《神州》2012,(26):13-13
本文通过简单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纲领式的论述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根本精髓,阐述了其"和谐"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挖掘升华其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以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之支持。  相似文献   

20.
张元雪 《沧桑》2010,(3):49-50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法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阈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此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个人自由与国家集体至上的宪政理念、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现代法传统与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西方的宪法文化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中国的宪政运动却缺乏支持宪法存在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