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上,寇准是家喻户晓的北宋宰相,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做派,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然而,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一代名臣,顶天立地、犯颜敢谏的大清官,却有一个不足以人道的缺点: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寇准出身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年方十九即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且仕途亨通,几度擢升。"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得益于明辨是非,处事干练,其颇受赏识。宋太宗曾感慨:"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是南宋的重要的理学家,也是有成就的史学家,在宋代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南宋乾淳之际,吕祖谦的理学即吕学,和朱熹的朱学、陆九渊的陆学为当时的三大学派。吕学的特色充分反映在吕祖谦的史学上,因此,要认识吕祖谦的史学的基本特点,就应当结合吕学进行讨论。一、吕氏家学和史学吕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到吕祖谦这一辈为止,吕氏家学发展绵延近二百年,在政坛上是一支影响朝政的势力。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为北宋的重要宰辅。其中吕夷简、吕公著为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在吕氏家族的亘续传递中,形成的吕学是以家学形态出现在宋代学术史上。全祖望说:“吕正献公 (吕公著) 家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依据王梓材的考订,在学术上有影响的吕希绩等人还不在其中。因此,见于《学案》者  相似文献   

3.
正韩愈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也是杰出的学者与教育家。他一生进而为官,直言敢谏,努力事功;退而为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古人最看重的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有突出建树,时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后世尊奉为"百世之师",确然不朽矣!在仕途上,韩愈历经坎坷,因为直言敢谏,导致"动辄得咎","投闲置散"。知命之年刚当上刑部侍郎,又逆拂龙鳞,上表谏迎佛骨,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直到死后才追赠了个礼部尚书。在文学上,  相似文献   

4.
朱声敏 《文史天地》2014,(11):20-24
正众所周知,明代没有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通敌等罪名杀了当时唯一的宰相胡惟庸,并借机宣布废除自秦汉以来施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从此,皇帝一身二任,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朱元璋还将这一新体制写入《皇明祖训》,让后代"永为遵守",还规定如果哪位臣僚敢建议设立宰相,就格杀勿论。然而,明代史籍中却存在大量关于"宰相"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历任监察御史、中书侍郎、宰相等。他认为人事重于天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先德后刑、爱民仁政、信赏必罚、纠正政治决策偏失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由当时政治管理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陆贽对皇帝的政治方式提出了许多意见,反映了他政治管理思想务实的特征。其政治管理思想极其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言官肩负着谏君劾臣的重要职能,在面对乾纲独揽的皇帝时,言官秉着"道高于君"的精神信仰,直言敢谏。然而言出祸随,遭到皇帝的打击压迫。  相似文献   

7.
寇准在濮阳     
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今陕西渭南北)人。生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进士时,年方十九。历官称职,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又直言敢谏,受到朝廷重视,不断得以升迁。宋太宗高兴地说:“我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魏征一样。”当他32岁时,...  相似文献   

8.
赵尔巽是愚忠清王朝呢、还是"二臣"?见仁见智吧。清末的满汉大员中,赵尔巽以直言敢谏闻名。他先后做过湖南巡抚、盛京将军和东三省总督,较能顺应时代潮流,擢拔人才,推行新政,改革财政,整顿治安,政治上有一定作为。由于出生官宦之家,又为汉军旗人,因此一生愚忠清王朝,反对共和,仇视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出任清史馆长,以古稀之龄主持编纂《清史》,十年始成,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马黎丽 《安徽史学》2011,(4):117-119
傅咸(239—294),字长虞,其父傅玄(217—278),字休奕,父子二人在晋代均掌谏职,均以直言敢谏、刚劲亮直著称。《晋书》玄、咸本传史臣论曰:"傅玄体强直之姿,怀匪躬之操,抗辞正色,补阙弼违,谔谔当朝,不忝其职矣。及乎位居三独,弹击是司,遂能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长虞风格凝峻  相似文献   

10.
曾振宇 《史学月刊》2007,(11):29-36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晚明士大夫的观念中,将针对皇帝而起的批评,要求皇帝行止、调整某一政策,显现出较强纠错诉求的激越建言之举视为谏诤,那些因此类建言而受到贬黜、廷杖等处罚的官员往往会获得忠臣的名誉。对谏臣之忠臣名誉的铺叙,以及不恤生死之进谏心迹的自陈,反映出晚明士大夫群体以谏为忠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反思谏诤的言论普遍存在,则对士大夫以谏求名现象的泛滥倾向构成一种制约。晚明以群臣好谏,政治舆论活跃为凸显的时代特征,但是也要注意到,晚明谏风大盛的另一面,是士大夫群体逐渐陷入一种无法逆转的政治角色困境中,他们看似强势的话语权却经常游离于具体政治运作之外,无力振作,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轶事     
张之洞,直隶(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早年入翰苑,侧身清流,凡遇事敢直言上谏,是清流派的中坚人物。1880年自外放山西巡抚开始,久任封疆大吏,先后总督两广、两江、湖广达20余年之久。任职所到之处,编练新军、创办新式工业、创建新式学堂,成为洋务  相似文献   

13.
著名旅日宋史专家、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王瑞来研究员的《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版,下文简称《权力场》)是一部走向“活”的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虽名为“宰相故事”,却并非“故事”体的著述,而是一部有关宋代宰相的地地道道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的演进呈现出许多历久不衰的规律,它们构成了超稳定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体系,表现在中央政制上的宰相集体制可说是封建政治制度史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同属宰相集体制,历代却有各不相同的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5.
王善军  张希清 《中华遗产》2013,(11):101-101
据传,吕氏先祖为禹的执政大臣,封吕侯。北宋时,吕氏一门,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祖孙三代连续为相,揭开了吕氏的望族地位。  相似文献   

16.
比干庙     
比干庙在今卫辉市(原汲县)城北75公里京广铁路的东侧,占地面积130余亩,是为纪念比干不畏强暴、直言敢谏的品德而建的庙宇,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贵族,子姓,为帝辛(即殷...  相似文献   

17.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张西曼(1895-1949)与柳亚子(1887-1958)相知相交数十年,两个人是志同道合、十分要好的朋友。两人性格相近,都是直言敢谏之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不但在政治上并肩战斗,主张“联苏抗日”,而且在诗坛上也志趣相投,曾有不少互相唱和的故事,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  相似文献   

19.
南宋时期,明州史氏与楼、丰、郑三氏并称甬上四大望族,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先后出任宰相,几乎左右了南宋中晚期宋廷的政治中枢,甬人时谚曰:“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有关南宋四明史氏的文献资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考察宁波地域社会的动态,而且有助于我们洞察南宋中央权力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邓小平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和晚年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情况进行联系比较,提出邓小平军事思想中有一脉相承的三个特点: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按人物、集团的现实政治表现识别敌我友;审时度势,量敌量我,慎战敢战;注重质量,走精兵的建军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