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虹 《古籍研究》2000,(1):77-80
南朝坛沿着魏晋以来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刘宋时代,学本身的情采魅力再度焕发,尤其是扭转了东晋后期学一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因而抒情体物的华章美又繁盛起来;但就章骈化的整体过程看,宋时风犹上接东晋,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美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考古出土的南朝梁代佛像和传世的梁代纪年佛像,本文就南朝梁代佛教造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梁代造像多为背屏式造像;梁代造像的脸形和体态都较丰满,有强烈的肉质感;梁代造像常常会用线刻或浅浮雕的佛传故事图案来丰富造像的装饰;梁代造像在手法上,采用的前后层次不同的群雕形式;菩萨与弟子造像的手势上所采用的托护法器的形式为其他时期所少见;菩萨与弟子造像所戴的形似圆锥的高帽是其他时期所未见到的.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襄阳地区集中出现了一批砌筑考究、图像精美的画像砖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以襄阳南朝画像砖墓为研究对象,以视觉分析的研究方法讨论其营建特点,并发现画像砖的垒砌与墓葬中图像的布局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刘述孟 《东南文化》2022,(2):132-139
大型拼镶砖画是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为核心的墓葬装饰,产生于刘宋,萧齐达到成熟,陈代消亡,集中分布在南朝都城建康及周边。其主要运用于高等级墓葬,是南北朝文化正统之争中南朝在文化上的重要举措,对南朝的其他地区、北朝及后世的隋唐墓葬装饰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此类固定的墓葬装饰称为“建康模式”。“建康模式”也是中古时期墓葬装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门阀制度在刘宋时期开始有了衰落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出内外两方面,内部原因是士族自身的腐朽,外部原因是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早期道教文献资料可知,南京、两广地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所出符文牌(砖),与这一时期流行的道教真文关系密切。这些符文牌(砖)在墓中有禳煞镇墓之用,很可能是从两汉“五石”镇墓到唐代“五方镇墓真文”镇墓方式的过渡。结合墓葬年代等信息,推测在墓葬中放置道教符文牌(砖)这一葬俗,应是由当时都城建康向两广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7.
嘉道年间的漕务是与积弊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的漕弊,本身即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在财政层面,漕弊主要表现为旗丁帮费问题、大小户问题、漕粮的浮收勒折与亏空问题。嘉道年间的江南,一方面是仓漕卫所规费、旗丁帮费、官绅漕规、州县浮收逐年递增,而另一方面,捏灾、短漕、亏空也随之愈演愈烈,这导致了漕粮河运制度在道咸之交的崩溃。本文认为:从财政结构的角度来看,所谓漕弊是各种“浮费”代表的额外财政对於额定财政的空前侵蚀。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3世纪初,曹操禁止厚葬。属厚葬之制的墓前立碑,也在禁断之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碑”。碑禁导致了墓志的盛行,但是,公元3—6世纪每当皇权不振之际,士家大族往往擅自立碑,所以西晋、东晋、南齐、梁朝的君主又多次申饬碑禁。禁碑与立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那个时代皇权与士族、政令与习俗之间的矛盾。梁朝时,武帝好古尚文,朝廷大立碑石,吏民有所奏请,亦许私家立碑。梁朝的私家立碑在朝廷的管制之下盛行起来,化解了禁碑与立碑的冲突。隋朝明确规定依官品、名望听立碑碣,禁碑时代于是结束。  相似文献   

9.
南朝的著作郎、著作佐郎作为国家的专职修史人员,在这一时期国家修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只有把这两种官职的情况弄清楚,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的史书编撰。  相似文献   

10.
棋品制的出现与汉魏以降围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魏晋名士将围棋作为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的手段,因而围棋得以作为魏晋风度外化的物质载体而流行。作为一种等级序列,棋品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王朝实行的九品官品制度。从现有材料来看,棋品制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晋,认为棋品形成于曹魏的观点并无充分的依据。东晋南朝时期,棋品的评定主体经历了"个人—官方机构—皇帝"的变迁,这与人物品评的演进趋势相一致。南朝时期棋品等文化等级评定的盛行体现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力图在文化领域建立独立于政治秩序的文化等级秩序的努力。而棋品评定主体的变化则显示皇权已经将文化这一士族传统的优势领域纳入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即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出土的三尊南朝弥勒造像的图像渊源,研究了南朝时期蜀地与西凉、荆州的佛教交流,揭示出造像所反映的"弥勒—无量寿"信仰和"弥勒—观音"信仰,并讨论了这两种信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敦煌、吐鲁番出土了一批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它们大多为佛经,也有道经,以及儒家典籍、书札,其中佛道写经的发愿文题记均有纪年,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从发愿文题记可知,这些东晋、南朝文献大多抄写于南方,通过当时东南与西北之间的交通渠道,最终流入到敦煌、吐鲁番等西北地区。这一情况证实: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  相似文献   

13.
嘉道年間江南的漕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中华文史论丛》2011,(1):233-299,402
嘉道年間的漕務是與積弊聯繫在一起的,作爲一種常態而存在的漕弊,本身即是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財政層面,漕弊主要表現爲旗丁幫費問題、大小户問題、漕糧的浮收勒折與虧空問題。嘉道年間的江南,一方面是倉漕衛所規費、旗丁幫費、官紳漕規、州縣浮收逐年遞增,而另一方面,捏災、短漕、虧空也隨之愈演愈烈,這導致了漕糧河運制度在道咸之交的崩潰。本文認爲:從財政結構的角度來看,所謂漕弊是各種浮費代表的額外財政對於額定財政的空前侵蝕。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期的北府兵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京口也随之走上历史前台,在东晋及刘宋前期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这座近乎完全依赖政治及军事扶持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情况极不理想,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宜耕土地较少且土壤贫瘠,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无法保障其编户数量,这就决定了它注定只能依靠政治的扶持。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政权无力从江北抽调居民充实京口,这座此前耀眼的重镇地位也随之直线下降,直至最终被取消军府,成为江南防御的薄弱环节,直接沦为都城建康的附属区域。  相似文献   

15.
张安娜 《沧桑》2010,(5):231-232
南朝时期,山水成为了诗人们歌咏的对象,于是诗人们开始对山水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刻画。"尚巧似"成为了他们在创作山水诗时的共同特点。本文以这一特点为线索,以谢灵运、鲍照、何逊和阴铿等人为例,梳理了山水诗在南朝的发展轨迹,并指出了他们共同为唐诗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东晋南朝史书中有大量关于东州、西州、南州和北州的记载。这些以方位词来称呼的"州",含义和得名的原因都较为复杂。西州主要指代扬州官府和荆州,偶尔指益州。东州主要指代扬州,其次是东扬州。南州主要指代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偶尔指江州和广州。北州主要指代青州,其次是泛指北方诸州。荆州是最大的军事重镇,扬州是京畿地区,二者的户口超过全国的半数,被世人比拟为先秦的西陕和东陕,因而被称之为西州和东州。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是防御长江中上游和北方军事势力攻击的重要屏障,因位于京师之南,故被称之为南州。益州和青州位居西部和北部边疆、经济富庶、战略位置重要,故被称为西州和北州。东扬州称东州,江州和广州称南州,都是因为物产富饶。这些方位州的得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相似文献   

17.
南朝青瓷罐中的古钱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笔者从一朋友处获得一件青瓷器(插五)。据说这件青瓷系其父早年在湖州本地开挖土机时所得。这是一件六朝中后期南朝时的青瓷六系(桥形系,其中二系早残)小罐,以其釉色、造型及胎体的情况来看应属于南方这一时期的典型器。按理说毛口残系,腹无纹饰的这么一件青瓷本无特别之处,但是如果其腹中盛有同一时期的古钱,则情况又当别论了。针对古钱而言,它似乎比其它一般的伴出物更能说明某些问题。这件青瓷六系小罐,其高85mm,腹部最大直径处125mm,出土时其腹中藏钱至口沿(近满)。笔者先前粗略地观察了这些早已与器形溶为一体且锈结较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18.
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东柳氏是南朝渡江甚晚 ,但却最终跻身一流士族的地方豪族。柳元景凭借显赫战功进入刘宋中央政权是这一家族发迹的基础 ,柳世隆在南齐实现由武入文的转化是其进入高级士族行列的必备条件 ,而柳世隆子侄辈在萧梁的婚宦则是其与王谢等高门甲族并驾齐驱的具体体现。与南朝一般士族不同的是 ,河东柳氏在完成这一转化后 ,依然保持了勇武善战的特长 ,并将这种特长与南朝高门士族独有的高贵文化素质融为一体。这一典型特征使其既不同于因擅长武功受到高门士族压抑排挤的地方豪族 ,也不同于因连续遭受战乱摧折而趋向灭亡的甲族高门 ,因此 ,河东柳氏是南朝历史上较为独特的一种士族类型。这可能是其在南朝灭亡后 ,依然能够发展成为关中首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宾娟 《福建史志》2012,(1):40-41
砚,又名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历代文人雅士案前的必备品.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和磨棒。据考古发现.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就出现了石磨盘、磨棒;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也都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石磨盘,就是彩绘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盘中尚留有研磨的痕迹和残存的颜料。  相似文献   

20.
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都以招徕远夷为事 ,高句丽遂得在南北朝之间周旋 ,左右逢迎 ,成为南北朝时期外夷之首。南朝除了招徕一道外 ,还试图以高句丽牵制北朝 ,所以册封赏赐很优厚 ,高句丽有悖意旨之处 ,南朝多曲原之 ;北朝把统一全国作为己任 ,每次高句丽滋事后 ,北朝都有讨伐之意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对高句丽实行封册、恩赏、求质、聘妃和责让等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