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陕北靖边县北端无定河上游支流红柳河北岸,曾经耸立过一座赫赫有名的都城,它就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高原建立的大夏国的京都——统万城,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匈奴国都的遗址。  相似文献   

2.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最早崛起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内外学者对匈奴的族源,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已作了不少研究。本文试图对它的教育情况作初步探讨。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匈奴族发祥于漠南黄河河套和阴山地区,政治中心为地处今五原县一带的头曼城。匈奴族的教育,随着它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大致在西汉以前处于早期教育阶段;自西汉到西晋开始从早期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在十六国时期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贵族汉文化修养是该时期的重要历史问题 ,它关系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步状况 ,影响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更关系到北方的民族融合与南北大统一。因此 ,多年来学者们对此颇为关注 ,广泛参与这方面的研究。鉴于该问题的重要 ,笔者对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概略的总结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一、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汉文化修养1 .匈奴、卢水胡、羯族。匈奴是北方与中原政权交往最早的民族。匈奴贵族多推崇汉文化。在论及匈奴汉国刘渊的汉文化修养时 ,万绳楠认为刘渊在向封建士大夫转化 ,而这种…  相似文献   

4.
黄朴民 《文史天地》2022,(11):70-73
<正>一在战国七雄喋血沙场、逐鹿中原之际,中国的北方地区崛起了一个强悍的民族——匈奴。匈奴国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209年,它的极盛时期是在公元前209—前128年之间,大致相当于从秦朝末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这一阶段。在公元前4世纪,匈奴王庭位于漠南阴山以北的头曼城,距黄河河套已经不远。公元前4世纪末,赵武灵王将长城筑到阴山南麓,但匈奴势力不久就突破了长城,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地方。秦统一六国后,曾于公元前214年派遣大将蒙恬统军10万北击匈奴,全部收复了“河南”地区[(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八十八《蒙恬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  相似文献   

5.
长城乐章     
起秦皇:(叹)眼下,匈奴起兵侵犯关中,山河破矣,国不国矣,秦家河川不可保矣……蒙恬:(欲言)然则……秦皇:(复叹)匈奴骑兵杀我百姓,掠我土地,攻我城池,不知作何收场矣……以卿之见何以保我河山。蒙恬:依臣之见,御国之策有二。其一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匈奴既已犯我在先,我大秦必以灭六国之盛势去之,灭之,以  相似文献   

6.
秦统一六国后,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西部和北部的长城做为基础,自今甘肃岷县至辽宁西部重筑长城。后世对秦这项工程,习惯称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秦统一后筑长城的时间与其击匈奴的年代密切相关,要搞清秦统一后筑长城耗费了几年时间,首先需要对秦击匈奴的年代作一考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蒙恬率大军击匈奴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结束战役;《史记·六国年表》将此事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史记·蒙恬列传》、《史记·匈奴列传》记述秦击匈奴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情况基本相同,其起迄年代当  相似文献   

7.
<正> 在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陕北靖边县北端无定河上游支流红柳河北岸,曾经依天耸立过一座赫赫有名的古城遗址。它,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高原建立的大夏国的京都——统万城。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百年以来,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少数民族都城、匈奴民族仅存的一座古城垣,就像是一骑充满着悲情色彩的绝尘,不仅消失在了茫茫的沙海大漠之中,更消失在了无边无垠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8.
翟晓兰 《文博》2009,(1):39-41
关于匈奴帝国建立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考古发现的匈奴文物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匈奴建国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的复杂性。匈奴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势头及其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其势力上升阶段,作为强势文化,它呈现出扩张、主动影响的趋势,当文化渐呈弱势,它就表现出萎缩、被动接受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各地,聚落着“西域三十六国”,后来分为五十余国,居住着羌人、塞、月氏(肉支)、乌孙、匈奴、姑师和汉人(汉族人是公元前199年同匈奴人和亲的随从人员留在西域后算起的)。  相似文献   

10.
赵充国(公元前137——公元前52),字翁孙,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市)人,后迁家至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青年时代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当骑士。由于他善于骑马射箭,补入羽林。史称他“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见《汉书·赵充国传》,以下引《汉书》不再注明)。正因为如此,他在壮年时期,就建立了一系列为世人所瞩目的功绩。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38岁的赵充国以假司马名义,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不虞大军被匈奴所包围,一时粮草断绝,死者甚众。在这种万分紧急的关头,精通兵法而又熟谙匈奴情况的赵充国,率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  相似文献   

11.
秦直道歧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直道,即秦南自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北达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的交通大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北防匈奴而从事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军事工程,在阻遏匈奴贵族势力的军事南侵,巩固新生统一国家的国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  相似文献   

12.
复姓呼延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匈奴族的后裔。匈奴族在战国时活动于蒙古大草原南北 ,汉代时不断南下 ,与汉王朝时战时和。东汉初年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两晋时 ,南匈奴乘中原战乱 ,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匈奴族中有 3个地位较高的部落 ,呼衍部即其一。东晋时 ,匈奴呼衍部进入中原 ,后来以部名称为氏 ,称呼延氏。另外 ,晋代鲜卑族人稽胡楚 ,被赐姓呼延氏。呼延氏后来多改为呼氏。呼延氏进入中原后 ,长期以太原郡 (治今山西太原 )为繁衍中心 ,呼延氏也一直以“太原”作为自己的堂号。呼延氏历史名人以北宋太原人呼延赞最为知名…  相似文献   

13.
理清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基础。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当时匈奴汉国的疆域范围分歧最大,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本文逐年考证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疆域,以尽可能反映汉国疆域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人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于亚洲蒙古草原,曾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称霸大漠南北的匈奴强国。然而,公元91年,匈奴人抛弃了它的祖先留下的国土——蒙古草原,向西迁徙,最初“遁走于乌孙之地”,潜藏在塔尔巴加泰山脉和准噶尔的阿尔泰山脉之间。公元15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迁徙,于  相似文献   

15.
统万城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夏国的都城。十六国中叶 ,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为魏所败 ,其少子刘勃勃南逃投后秦 ,秦王姚兴对他很器重 ,遂命为安北将军 ,使镇朔方。勃勃兵权在握当即与后秦反目 ,于东晋义熙三年 (公元 4 0 7年 )自立为夏王 ,不久南下攻取秦属岭北诸城 ,又西吞南凉 ,从此一跃成为十六国之一。夏凤翔元年 (即东晋义熙九年 ,公元 4 13年 )勃勃改姓为赫连 ,同年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 10万人筑都城。他说 :“朕方统一天下 ,君临万邦 ,可以统万为名。”1统万城即由此定名。1.统万城名来自于匈奴语统万是汉语译名 ,当时作为匈奴人的都城 ,应有其相…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消除驻牧于阴山、贺兰山一带的匈奴族的侵扰,巩固西北边疆,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宁夏与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第二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直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三十四县(《汉书》载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其中就有宁夏河东的富平县,还有神泉、浑怀两个亭障。  相似文献   

17.
东汉杰出的外交家班超云帆西汉哀平二帝之际,西域由原来的36国分裂为50余国。中经王莽改制,贬易侯王,西域由此怨叛,北匈奴势力乘机而入,使中西友好往来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东汉政权建立初期,由于窘于应付内地叛乱和巩固政权,无暇西顾,匈奴上层统治集团更力口肆...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方草原上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也是与汉王朝有着密切关系的邻居,匈奴的文化遗存尤其都城遗址位置一直为中蒙两国考古学者所关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一般认为,“茏城”即匈奴之都城,在不同文献中也写为“龙城”或“龙庭”,后来多用“龙城”一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考古材料,关于龙城的研究都只能停留在依据文献作出的各种推测上。近些年来,蒙古国境内一系列匈奴时期城址考古发现使得龙城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19.
统万城今昔     
在陕西省靖边县城以北,广袤的毛乌素沙漠中,有一处格外引人注意的所在,那是一片静静俯卧着的白色建筑物,在深蓝的天宇下,黄色的沙海中,像是外星人遗弃的巨大的白色飞碟,所以得名白城子,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也是历史上曾经无比强大的匈奴民族留存人世间的惟一的古城遗址,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用鲜血修筑的城池。  相似文献   

20.
对匈奴收继婚制度的再探讨--匈奴婚姻制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婚姻制度较为复杂,收继婚是其最具特色的婚姻制度之一。史籍中匈奴的收继婚只笼统概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实际上,它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则和收继顺序。同时,匈奴的收继婚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而且还是匈奴身份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赡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