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戴季陶1925—1926年间致胡汉民等几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1891年-1949年),祖籍浙江吴兴,初名良弼,后改名传贤,字季陶,别号天仇。他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执会常务委员,任宣传部长等职。1924年底随孙中山北上,不久南返。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到处演讲,并在上海设立“季陶办事处”,专心著述,反对阶级斗争与国共合作。1925年6、7月间,戴相继撰写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与工农运动进行攻击,被称为“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曾广泛传播,对国民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遭到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严厉批评,进步的国民党人也予以抵制。1926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戴季陶仍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但其与西山会议派的暧昧关系受到大会批评。同年10月,戴受命主持中山大学校政。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一燕京图书馆所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中,收有戴季陶1926年前后与胡汉民等人的若干通信,较详细地叙述其写作《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书的动机与经过,也涉及到“廖仲恺案”、国民党地方党务、戴季陶与胡汉民的关系等。现辑录于下,以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戴季陶的生平与思想、“戴季陶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当时国民党上层人物间的关系。另有同时期汪精卫、邵元冲分别致胡汉民的信,与此主题有关,一并附收于后。 原件无标点,无标题,顺序由辑注者编排。  相似文献   

2.
邹鲁、谢持其人欲知邹鲁、谢持是什么人,先要知道西山会议派的始末。1925年11月28日,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石青阳、石瑛、覃振、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伦、张继和候补  相似文献   

3.
万郁文 《纵横》2010,(2):59-63
戴季陶,浙江吴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发表《国民革命与国民党》等文章,歪曲孙中山学说的革命内容,反对共产党和工农运动,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制造舆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本文第一节,笔者援引了1949年国民政府《中央社》及《新新新闻》对于戴季陶丧事办理的相关报道,可作为读者了解这一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戴季陶,名传贤,号天仇,原 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国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曾任《民权报》和《民立报》主笔。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做过投机买卖,后投奔孙中山,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长。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文,散布反对共产党、反对工农运动的谬论,为蒋介石背叛革命进行思想上的准备。1927年蒋介石背叛…  相似文献   

5.
陈红民  魏兵兵 《安徽史学》2005,(4):63-70,114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对国民革命的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23-1925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考察,分析中共在此时期宣传策略的转变和宣传话语的特点,即中共如何将"左派"、"右派"、"阶级斗争"等概念引入国民革命的过程,从而勾勒出国民革命期间中共在宣传上从被动到主动,争取到宣传强势,并最终将阶级斗争理论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是孙中山逝世后最早对三民主义进行解释者。大陆学术界对此问题多沿袭传统观点,对其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研究此问题应该摆脱意识形态的困扰,回归学术研究的层面。"戴季陶主义"的产生,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国民党党内斗争的结果,戴季陶个人也起了重要作用。戴季陶的三民主义观包含了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也包含了他自行发挥的反共理论。"戴季陶主义"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共鸣,为后来的"清党"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行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林力 《文史春秋》2003,(9):44-47
一、周佛海早年留学日本时,便接触了马列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积极宣传。周与陈公博一样,也是中共一大代表。1924年他与国民党右派分子戴季陶搭上线后,于同年9月叛党,成为国民党右派营垒中的重要分子。周曾任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中央宣传部部长。1938年随汪精卫投敌后,历任汪伪政府警政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上海市市长等职。  相似文献   

8.
渝文 《文史天地》2013,(11):67-69
孙中山先生晚年亲手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不料,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国民党内部急剧分裂,形成左右两派。而右派的势力日益猖獗,他们公开打出反共的旗号,竭力破坏国共合作。1925年11月23日,林森、邹鲁、叶楚伧等10人在北京西山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发表反共宣言,并通过了反共、反苏和分裂国民党的决议案。  相似文献   

9.
第十六号战犯戴季陶:油尽灯枯戴季陶(1890-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是国民党内反共理论权威,被称为:“反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老右派冯自由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过去讲到开除冯的时间常常有误,认为在国民党“一大”或梢后一点就开除了。据笔者见到的材料,正式把冯开除出党的时间是1925年3月27日。  相似文献   

11.
沈伟东 《神州》2008,(11):96-97
1925年11月23日,以邹鲁为首的一些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史称"西山会议派"。这些人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们提出取消已加入  相似文献   

12.
李兴勇 《炎黄春秋》2009,(10):74-75,63
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素以知日著称,曾写过《日本论》,对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风俗有过精当的描述。殊不知戴季陶对印度也颇有研究,而且长期热心于发展中印文化交流,为沟通中印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57年发生在中国的反右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作为历史,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反右派运动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决议》指出: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戴季陶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思想家中,以主义名者似有两位: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以孙中山信徒自称的戴季陶。戴氏一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辛亥革命前戴季陶的政治观点是比较模糊的,倾向于君主立宪;辛亥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向民主共和思想转变,成为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利、中山身边的一名近卫战士;五四时期,戴季陶积极阐扬正在转变期中进步国民党人的思想观点,对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都有一定的认识;大革命时期,戴极力鼓吹三民主义的“国民革命”观,以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名,出笼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大革命以后戴氏积极推行和贩卖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在现代中国社会起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24年8月,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届二中全会上痛斥党内反共右派的著名讲话,在宋庆龄、何香凝的有关回忆文章中,有过简略的叙述。但她们没有详细说明孙中山是何时何场合即何种历史背景下说这些话的。近年来有关这次会议的档案材料披露多了,特别是俄国与德国学者联合编辑的《俄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一书出版,提供了不少有关的新资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王德京先生,根据新资料研究写成的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些问题,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杨琳(《百年潮》记者):斯特朗的名字,与中国革命斗争史密切相连.您能谈谈是什么因素最早促成了斯特朗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革命运动吗? 赵风风:斯特朗一生六次来到中国,每次都处于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1925年那时候是刚刚发生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那个阶段是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1938年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1940年,统一战线开始破裂时期.  相似文献   

17.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发表,上海全市震荡。反右派斗争在复旦大学迅速展开。但是,却碰到一块"又臭又硬"的大石头——孙大雨。这位研究莎士比亚专家,解放前是上海进步教授,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为民主革命作过贡献。但在解放后思想改造运动中,和在"肃反"运动中,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1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一”反“扫荡”60周年纪念日。我刊曾于去年第4期登载征稿启事,并拜访了一些当年在冀中血火大地战斗过的老干部、老战土。本文即著名作家徐光耀应邀惠供的一篇力作。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生于1925年,1938年参加八路军,一直在部队中做政治、文化工作。1958年以后,因被错划为“右派”,转至保定市文联。1981年改正后调到河北省文联,曾任党组书记和主席。1996年离休。作品有《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昨夜西风凋碧树》等。 在这部名为《血色冀中——“五一”反“扫荡”六十周年祭》文集未出版前,择其佳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服从共产国际命令,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因跨党造成党籍交叉,部分党员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为避免发生群体性认同危机,中共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坚持独立性原则,在国民党内从事党团活动;国民党反制性地对中共实施“党内”约束,其右派则极力破坏国共合作,两党矛盾日渐激化。中共曾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遭到共产国际严拒。国共合作虽曾促进国民革命及中共力量的发展,但“党内合作”这一合作方式包含的政治逻辑矛盾,也给国民党提供了“分共”口实。两党关系最终破裂,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的背叛固属重要原因,共产国际包含矛盾的政治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重申了要坚决执行孙中山的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和《处分违犯本党纪律党员决议案》,对西山会议派的首要分子进行了纪律制裁,打击了国民党右派力量。但是,这次大会也存在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其一是对右派作了妥协和让步。当时陈独秀认为郭松龄倒戈失败后,革命处在低潮,怕共产党力量太大,吓跑了国民党右派,指示在统一战线执行退让政策。他在上海和孙科、叶楚伧、邵元冲等右派分子谈判,请那些已被革命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